“增根”是在分式方程解答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的問題.在近期的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針對有關分式“增根”的數(shù)學問題,出現(xiàn)了不少爭議.這些爭議直接反映出的是時常出現(xiàn)的涉及“增根”的有誤數(shù)學問題,而背后則反映出了一些教師在分式方程“增根”理解上的模糊、片面,甚至錯誤.筆者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梳理,并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對分式方程“增根”概念的內(nèi)涵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且以此對中學階段關于分式方程增根的教材編排提出了個人看法.現(xiàn)將思考所得呈現(xiàn)于此,與大家交流.
1 對“增根”理解上的問題
筆者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對于“增根”的理解,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錯誤認識:
(1)使分母為零的值為增根.
如習題:①[1]方程x(x+1)x-1=0的增根是( ).
(2)分式方程會產(chǎn)生增根.如習題:①,題意已確認其必有增根;③m為何值時,方程x+1x-2-mx-2=2有增根?去分母,得x+1-m=2x-4,當x=2時,m=3.所以當m=3時,原分式方程有增根[3].也就是說,題解是在x=2一定是方程增根的前提下進行的,且分式方程x+1x-2-3x-2=2一定有增根.
(3)不同的非同解變形產(chǎn)生不同的增根.我們知道,在解分式方程時,通過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以整式方程的解來求得原分式方程的解.但由于這一轉化可能為非同解變形,所以分式方程就可能產(chǎn)生增根.準確地說,是因為去分母的緣故,使得分式方程可能產(chǎn)生增根.羅峻在解答分式方程④6(x+1)(x-1)-3x-1=1時,對方程采用了三種不同的變形即三種不同的去分母方式,得到了三種不同的增根.解答1:將方程兩邊同時乘以(x+1)(x-1),原方程有一個增根x=1;解答2:將方程兩邊同時乘以(x2-1)(x+1),得到原方程有兩個增根x=±1;解答3:將方程的兩邊同時乘以x(x2-1)(x+1),得到原方程有三個增根x=0、±1[4].
2 “增根”概念包含的三個基本條件
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我們需要從概念入手.受能力局限,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關于“增根”未曾獲得一個較為權威的、嚴格的定義.這里不妨以北師大版初中數(shù)學教材(2002年版,八年級下冊,P80~81)為例.
教材在利用去分母求解分式方程⑤1-xx-2=12-x-2之后,對“增根”作了如下描述:“在這里,x=2不是原方程的根,因為它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為零,我們稱它為原方程的增根.產(chǎn)生增根的原因是,我們在方程的兩邊同乘了一個可能使分母為零的整式.”
筆者對這段關于“增根”的描述作如下理解:1、x=2是原分式方程變形后的整式方程的解;2、x=2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為零;3、“在這里”意指對方程⑤進行了兩邊同乘整式x-2的變形,這時的x-2是原分式方程⑤的最簡公分母,而不是其它的公分母,其“最簡”是數(shù)學簡潔性的特點要求.綜上可見,分式方程“增根”的概念包含了三個基本條件:1、在解法上,采取的是通過“去分母”(分式方程兩邊同乘“最簡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求解的方法(不妨簡稱為“去分母”法);2、“增根”是變形后整式方程的解;3、“增根”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為零.
3 關于“增根”問題的兩個結論
根據(jù)以上對“增根”的分析,容易判斷“使分母為零的值為增根”的理解是錯誤的.“增根”首先是變形后的整式方程的解,如果不是整式方程的解,也就談不上原方程的“增根”.同時,我們還能得到以下兩個重要結論:
3.1 “增根”是分式方程“去分母”解法的產(chǎn)物
“增根”的產(chǎn)生與分式方程的解法有關,與方程本身無關.筆者曾撰文認為“無論是分式方程,還是其它形式的方程,方程自身是不可能產(chǎn)生增根的”、“方程有沒有解、有怎樣的解是由方程自身決定的,與我們有沒有求解無關,與怎樣求解無關”、“分式方程求解的過程中之所以可能產(chǎn)生增根,與我們求解的方式有關”[5].
其實,對于分式方程而言,如果我們采取“通分、移項、合并”的方法是不會產(chǎn)生增根的.如方程⑤可作如下解答:1-xx-2=-1x-2-2(x-2)x-2,1-xx-2+1x-2+2(x-2)x-2=0,x-2x-2=0,得出該方程無解(x=2不是原方程的解).
之所以人們把分式方程與“增根”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我們默認了“去分母”是分式方程最為便捷的解法,因而為人們一貫采用,以致被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這是分式方程的唯一解法.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理解“增根”的概念時,切不可忽略“去分母”解法這基本前提,而這也正是被很多教師所忽略的.“‘增根是由于選擇了‘去分母這樣一個不能確保同解變形的方法而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而不是方程自身的‘副產(chǎn)品!嚴格地講,稱之為‘原方程的增根是不貼切的,叫做‘去分母法的增根才準確恰當”[6].
關于分式方程的“增根”問題,筆者認為有兩種處理方式:1)根據(jù)上述分式方程“增根”所包含的三個基本條件,給分式方程的“增根”作類似如下明確的定義:“在方程兩邊同乘最簡公分母,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時,如果該整式方程的解使得原方程的分母為零,那么我們稱之為原方程的增根.”這樣,我們說“原方程的增根”便有了充足的理由,因為盡管“增根”并非分式方程的固有屬性,但給其作這樣一個定義,亦未嘗不可.2)回避“增根”問題.人教社2004年版教材(八年級下冊)在分式方程內(nèi)容的安排上即采取了這種處理策略.教材在介紹了分式方程解答的全部過程后,作了如下歸納:“一般地,解分式方程時,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為0,因此應如下檢驗:將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簡公分母,如果最簡公分母的值不為0,則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則,這個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筆者以為,人教版教材的處理比較恰當.一方面,在教材未對“增根”概念作明確定義的前提下提出、使用“增根”,容易產(chǎn)生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并在數(shù)學學習中出現(xiàn)諸多有爭議的,甚至是錯誤的問題.在中學階段,只需能夠檢驗出變形后的整式方程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即可,無需涉及較為模糊的“增根”概念.另一方面,即便對分式方程的“增根”給出了嚴格的定義,那么無理方程以及其它方程的“增根”亦需定義,況且類似概念的定義對于中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有多大意義,筆者實難判斷.
3.2 去分母時,方程兩邊所乘整式應為“最簡”公分母
用“去分母”法求解分式方程時,我們在方程兩邊同乘一個整式,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因為這樣的轉變有可能是非同解變形,那么就有可能產(chǎn)生增根.但值得注意的是,方程兩邊同乘的這個整式是不是一定為最簡公分母?如果如羅峻在解方程④時那樣,方程兩邊分別同乘了(x+1)(x-1)、(x2-1)(x+1)、x(x2-1)(x+1),能否認為原分式方程有三種不同的增根?筆者根據(jù)自己對“增根”的理解,認為在中學階段求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已基本統(tǒng)一的前提下,方程兩邊同乘的整式應該是最簡公分母.一方面,數(shù)學講究簡潔,繁瑣的解答過程不利于分式方程的求解;另一方面,若按羅峻的做法——方程兩邊同乘的只是公分母,而非最簡公分母,即會出現(xiàn)除根之外的任何一個數(shù)都可以成為原方程的增根,這既對解題無益,亦對“增根”問題的研究無益.
參考文獻
[1][3] 孟祥靜.分式方程增根問題的討論[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8(3):1.
[2] 楊波.由一道分式方程題引起對增根的思考[J].中學教與學,2009(7):29
[4] 羅峻.中考題也會出錯——對“有增根”類中考試題的討論[J].中學數(shù)學(初中版),2013(5):34-35
[5] 黃良春.分式方程增根之我見[J].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2014(9):14-16
[6] 武海娟.不會產(chǎn)生增根的分式方程解法——兼談關于分式方程增根的辯論[J].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2015(3):19-20
作者簡介 黃良春,男,1963年1月生,江蘇揚中人,高級講師.
中學數(shù)學雜志(初中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