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的科學研究是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趨勢。積極心理學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的代表性科學研究成果。目前,積極心理學在快樂、樂觀、幸福、感恩等積極品格方面已有諸多研究,而對希望品質的研究還較少。希望理論是目前國外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以目標、路徑思維與動力思維等為框架研究希望,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設定、實施手段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希望 ?希望理論 ?中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從本質而言承擔著逐級遞進的三個使命:第一是對心理疾病的甄別與治療,第二是對快樂幸福生活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第三是對積極心理潛能與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1]自開展20余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重點已從第一使命過渡到第二使命,并逐步向第三使命邁進。在此背景下,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須要在現(xiàn)狀調查、課程開發(fā)、模式構建等方面以具體心理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基礎上,實現(xiàn)從消極應對到積極激發(fā)、從現(xiàn)狀研究到理論探究的蛻變。而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為導向的積極心理學便是這種蛻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目前,積極心理學在快樂、樂觀、幸福、感恩等積極品格方面已有諸多研究,而對希望主題的研究還較少。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論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以目標、路徑思維與動力思維等為框架研究希望,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設定、實施手段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開展提出全新的視角。
一、希望與希望理論
希望作為一種積極品格,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之一。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論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論之一。國外成熟的希望與希望理論研究成果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1.希望定義
對于希望,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布洛赫將希望視為哲學范疇,提出希望是解釋存在、批判實踐、探索理想的哲學道路。弗萊雷認為希望是人的本體需求,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憧憬。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希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一切教育的基礎。[2]雷斯尼茨認為希望是一種認知傾向,將希望定義為人腦中的思想和持續(xù)力量。[3]斯塔茲認為希望包括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差異的情緒成分,以及愿望和預期交互作用的認知成分。[4]與上述強調希望意義屬性的哲學視角以及關注希望情感屬性的教育學視角不同,斯奈德從心理學視角出發(fā),在對希望認知屬性與情感屬性并存觀點認可的基礎上,提出希望是“以追求成功的動力(目標導向的能量)和路徑(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交互作用為基礎的一種積極的動機性狀態(tài)”[5]。
2.希望理論的內容
希望理論以斯奈德的希望定義為基礎,以目標、動力思維、路徑思維為主框架,以希望模型為直觀表現(xiàn)形式。該理論認為,希望以目標為導向,包括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兩個主要成分;在目標追尋的過程中,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缺一不可,兩者反復出現(xiàn)且相輔相成。其中,路徑思維是指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方法,動力思維是指運用方法的動力。除了文字表述,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希望理論,斯奈德進一步用希望模型對希望理論做進一步解釋。希望模型包括前饋和反饋的負載情感的機制,具體框架如圖1所示。[6]
在希望模型中,斯奈德將目標指向的思維順序分為已有經驗、事前準備和事件順序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做準備。
第一個“已有經驗”階段包括固有的路徑、動力及情緒。斯奈德認為一個人的路徑和動力思維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而人的情感或者情緒作為人的特質,也屬于已有經驗。在情感方面,希望水平高的人一直都有友好、幸福、自信等積極的情感來調劑;而希望水平低的人則積攢了為追求任務努力的負面的和被動的情感。
第二個“事前準備”階段主要是對結果價值的評估。在確定目標前,特定追求目標的結果價值會被評估。如果評估證明結果不具有預測的價值,那么結果價值的反向檢驗會終止認知過程;而如果評估證明結果足夠重要,那么就會進入第三個階段。但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有時候人們直到開始實踐目標才能準確地對已知追求目標進行評估。
第三個“事件順序”階段建立在已有經驗和事前準備的基礎上,包括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之間的相互作用,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對目標的共同作用、壓力和突發(fā)事件的影響,情感對路徑思維、動力思維、目標、壓力的反饋作用等多項內容。壓力和突發(fā)事件并非一定發(fā)生,但在第三個階段一旦出現(xiàn),也可產生重要的影響。壓力代表的是任何能影響希望思維的足夠重要的阻礙,被希望水平高的人視為挑戰(zhàn),并通過情感方法反饋回去加強性情和希望思維。突發(fā)事件雖然在常規(guī)的目標追求思維過程之外,卻能迅速引發(fā)正面或負面情緒并轉化為持續(xù)的動力思維,并反過來使這種動力思維和適合這個情境的目標和路徑相關聯(lián)。
二、啟示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而諸多實驗研究表明,研究希望對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威萊等人發(fā)現(xiàn),面對不利的生活事件,希望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現(xiàn)出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少的問題行為[7]。戴維·費爾德曼的研究表明,希望能積極預測生活意義,消極預測焦慮與抑郁,且希望和生活意義之間有很大的重疊部分[8]。上述研究成果肯定了開展希望品質研究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作為希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希望理論不僅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內容,更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希望理論為基礎開展希望研究,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具有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1.重視目標設定,分類設置并預先評估具體目標
希望理論的目標設定觀點為《綱要》的目標設定提供理論基礎。希望理論指出希望是一種目標導向思維,即希望是沿著既定目標前進的,并且指出將目標分為具體的子目標是高希望人常采用的策略。這種分類設定目標的思路與《綱要》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與具體目標的分類思路相一致,與《綱要》的“分類指導”方針相吻合。
不僅如此,若將希望理論分類設定目標的觀點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層面,不僅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也可使預期成效評估成為可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性。以按照教育對象特點分類設定目標為例,如果兼顧群體相似性和個體差異性,那么設定目標更加有效可行。一方面,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體現(xiàn)出的群體相似性。顯然,相同時代、相同區(qū)域、相同來源地、相同性別、相同年級、相同學習興趣、相似家庭環(huán)境的中小學生群體具有相似特點、時代性而言,中小學生群體整體上呈現(xiàn)出孤獨、貪圖享樂、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等共性;就區(qū)域性而言,借讀生與轉學生比本地學生在心理適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多的心理問題;就生源地而言,農村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多地呈現(xiàn)出封閉性,而城市的獨生子女群體則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意識過強;就性別而言,女學生尤其是初中女生因情感情緒引發(fā)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而男學生則因逆反心理導致較多的人際交往障礙;就年齡而言,低年級學生對學業(yè)表現(xiàn)出更多的不適感,而高年級學生則表現(xiàn)為對學業(yè)的無措感;就學習興趣而言,厭學的學生面臨更多的心理問題;就家庭環(huán)境而言,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多地呈現(xiàn)敏感和焦慮的特點。另一方面,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xiàn)出的具體差異性,有針對性地設定個性化目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目標分類設定與預測評估是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策略。首先,要推行全面的素質教育,用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發(fā)揮希望品質的積極作用,發(fā)展人的積極力量,提高抵御心理問題的能力。其次,要按照學業(yè)目標、情感目標、人際目標、生活目標等大的方面來進行目標設定與評估。然后,按照時代、區(qū)域、來源地、性別、年級等群體相似性制定群體目標。最后,依照個人情況,引導學生自設目標。
2.建立以培養(yǎng)希望品質為導向的個人積極心理成長檔案,加強正能量教育
希望理論的路徑與動力形成觀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及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希望理論認為人的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在童年時期就已形成,并在后期受到情感、突發(fā)事件等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在了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的基礎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會富有成效。不僅如此,希望理論的路徑與動力形成觀也為以具體心理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提供依據成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熱點。此外,既然路徑思維與動力思維是有跡可循的,那么,個人積極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也是可行之舉。
以培養(yǎng)希望品質為導向的個人積極心理成長檔案的建立是促進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必要舉措。早在2008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孟萬金教授就指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fā)心理潛能上,如積極的思維品質、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心態(tài)的調整”[9]等。誠然,積極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但是,以積極品質為內容的個人心理檔案還未受到重視。雖然已有學者提出以建立個人心理檔案為策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須要指出的是,已有的個人心理檔案研究多以心理問題為記錄重點,忽視了積極心理的記錄,而且多具有普遍適用性,并未以中小學生為側重對象?;谝陨蟽牲c,培養(yǎng)希望品質為導向的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檔案尤為必要。具體操作上,可以在記錄每位學生入學初期固有的心理特質,選擇記錄促使該學生產生希望信念的事件和其他積極心理案例,并在以后不同的年級段、不同的授課教師對希望心理檔案進行補充,同時依據檔案信息,鼓勵并激發(fā)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讓該學生在一種積極向上、鼓勵為主導的健康心理環(huán)境下不斷進步。
3.科學方法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適度干預與調節(jié)希望水平
斯奈德的希望研究對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首先,和其他心理特質研究不同,斯奈德對希望開展科學性的研究。他肯定了希望的認知特性和可測量性,建立希望實驗室,運用科學的手段來發(fā)現(xiàn)問題,預測問題、評估問題,提出希望由路徑和動力兩個成分構成的希望理論,用希望模型直觀說明希望的形成過程,并編制希望量表對兒童的希望狀況進行量化測評。其次,斯奈德的希望研究體現(xiàn)出極強的人文關懷意識。他強調情感對路徑思維、動力思維、目標、壓力等的反饋作用,肯定了積極情感的能動作用,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還要看到,希望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斷發(fā)展的。在反復強調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的基礎上,斯奈德還指出,希望的動力思維和希望路徑并不是一成不變,它可以自覺調整,體現(xiàn)了希望的動態(tài)發(fā)展觀。事實上,不僅是希望品質,其他的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格的培養(yǎng)也要既兼顧科學性與人文性,又體現(xiàn)動態(tài)發(fā)展觀,才能科學有效地發(fā)揮積極心理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激發(fā)與促進作用。
科學方法與人文關懷共同作用下對希望水平的干預與調節(jié)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徑。一方面,要運用希望、焦慮等各種量表,充分發(fā)揮量表的預測與評估作用,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出科學的判斷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文關懷,了解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發(fā)揮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積極作用,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一項對300余名初中生與100余名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普遍認為需要心理健康指導。其中,學生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升學擇業(yè)、生活和社會適應、情緒控制幾個方面的指導需求分別為65%、34%、5.4%-44%、27%與10%。[10]因此,要引導中小學生正確看待和他們密切相關的各種心理問題,增加心理咨詢認同度,鼓勵勇于就自身面臨的心理問題進行咨詢。同時,要在尊重與平等的關系中教授中小學生應對情感問題、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方法與心理調節(jié)技巧,提高中小學生應對壓力與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與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提高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yǎng)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積極行為能力,從而提高中小學生的希望水平。
4.開展希望教育,推動中小學信念教育
提升中小學生的希望水平有助于增強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不論是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還是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希望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就個人發(fā)展而言,希望教育能提高個人希望水平,推動、促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強心理素質。就學校道德教育而言,希望教育能傳播積極正能量,有助于良好的學風、校風的形成,并且為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與信念提供信任保障機制,間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促進立德樹人理念的弘揚。
希望教育作為積極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能有效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斯奈德以希望理論為核心的希望研究為我國希望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新的思路。因此,要在希望理論的指導下,推進希望教育在心理健康領域理論與實施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希望教育的實施要依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目標制定、路徑開發(fā)、動力引入幾個方面開展。既要加強希望教育目標制定的有效性,也要注重希望教育實施路徑的多樣性,還要提高希望教育動力,加強人文關懷。另一方面,要運用希望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改革,讓希望教育進入課堂,真正發(fā)揮積極心理教育的作用。斯奈德和諸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證明,希望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方面有更好的表現(xiàn)?;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入希望教育的內容,開發(fā)希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推行內涵式教育,發(fā)揮希望作為積極品質的精神作用。一方面要提高教師希望水平,提高教師希望教育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希望;另一方面要拓展希望教育渠道,開設希望網絡公共課,實現(xiàn)希望教育網絡資源共享,讓希望教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領域的工作落到實處。
————————
參考文獻
[1] 管相中.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J].當代教育科學,2014(6).
[2] 張琨.論弗萊雷的希望教育哲學[J].外國教育研究,2006(5).
[3] Breznitz S.The Effect of Hope on Coping with Stress[M].In Appley M.H.&TrumbullR.(Eds.),Dynamics of Stress,Physiolog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New York,Plenum Press.1986.
[4] Staats S.R.,Stassen A..Hope:an Affective Cognition[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5(17).
[5] Snyder C.R.,Irving,L.,Anderson R..Hope and Health: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 [J].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1991.
[6] Snyder.C.R..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J].Psychological Inquiry Copyright.2002(4).
[7] MichaelF.,Valle E.,Huebner S.,et al.An Analysis of Hope as a Psychological Strength[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6(44).
[8] Snyder C.R.,F(xiàn)eldman D.B,Taylor J.D,et al.The Roles of Hopeful Thinking in Preventing Problems and Enhancing Strengths[J].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2000(9):249-270.
[9] 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10] 牛端,劉路通,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J].教育導刊,2009(1).
[作者:景小濤(1980-),女,陜西寶雞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