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珍 王峻
摘要: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笨梢?,德育首當其沖,明確要求學生應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我們應當意識到德育工作的普遍性,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滲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巧用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關鍵詞:語文教學 滲透 德育教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們教師的天職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傳道”就是啟迪人類的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授業(yè)”就是傳授知識;“解惑”就是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傳道授業(yè)解惑”就是教書育人。怎樣教書育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也一直是工作中研究、探討的重大課題,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內容都不同,我們教師培養(yǎng)的對象就象一塊未經(jīng)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師進行加工,才能現(xiàn)出瑰麗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過程,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德育的教育必須滲透在傳授知識之中,這樣就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極賦實效。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語文閱讀教學可以采用“感知誦讀,深入人物”等教學方式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誦讀,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融入其中。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父親”過鐵道為“我”買橘子的鏡頭是文章的重頭戲,在指導學生品讀這一情境時,體味父愛,理解父愛,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父親的關系,重新審視所謂的“代溝”,從而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文章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依據(jù)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tǒng)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tǒng)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xiàn)實中的假惡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例如,一次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學懷揣著“大款夢”、“大官夢”、“明星夢”……為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引入了愛迪生從小立志,發(fā)明電燈的故事,再引導學生暢談理想,展望未來。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認識到要想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就要從現(xiàn)在起就要腳踏實地、付出努力。
二、課外閱讀指導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我們所談的閱讀教育不同于一般性的閱讀活動,不是隨意地把報刊雜志交給學生,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文章,借以豐富頭腦,而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教育目的,從多種報刊雜志浩如煙海的文章中精選出既能扣住教育目標,又具極強感染力、可讀性強、能深深吸引學生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來,讓學生閱讀。在閱讀中學生感情上受到震動,思想上得到啟發(fā)教育,覺悟就會有提高。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yǎng)刻苦學習、戰(zhàn)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結合教學,向學生推薦如《愛的教育》《名人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名著。
通過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又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閱讀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作業(yè)批改中滲透思想教育
學生的作業(yè)既能檢驗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也最能及時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所以在作業(yè)批改中,教師應該隨時注意各種苗頭,及時加以引導、糾正,并不失時機地滲透思想教育。例如把平日觀察的學生的異常舉動,結合學習情況與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把思想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自己感知、醒悟、激發(fā)潛在的能量。可以對粗心的同學寫到:“細心是金,沒有粗心的人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當有同學思想動蕩、缺乏自信心時,可以寫到:“萬人逐兔,一人得之。奮斗不止,終有一獲”。為鼓勵同學立志寫到:“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fā)展越快,對社會越有益”。為了教育學生把握學習方法,拋棄“啃死書”,可以給他們寫到“勤奮誠可貴,學法價更高。若問哪者重,二者是兄弟”。為了鼓勵學生勇于走上講臺給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可以給學生寫到:“花盤里栽不出萬年松,院子里練不出千里馬。要勇于走上講臺,挑戰(zhàn)自我?!?/p>
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學生間形成和睦相處的融洽關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長的人生軌跡。
四、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yè)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fā)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fā)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jīng)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人格完美,對學生的心靈就有感召作用。教師的人格內在的,但內在的人格光輝總會向外顯露出來,產(chǎn)生非凡的魅力。相對于空洞的道德理論說教,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起到更生動、更形象的榜樣作用。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知與行的統(tǒng)一,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