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摘要] 目的 對鼻內鏡手術應用于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臨床療效展開探討分析。 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時間段入該院接受治療的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100例,將其劃分成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使用臨床傳統(tǒng)手段治療,研究組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 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96.0%相較于對照組80.0%顯著更高,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0%相較于對照組40.0%顯著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鼻內鏡手術使用于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具備臨床推廣借鑒價值。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6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9(a)-0055-02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YANG Yi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Donggang City, Donggang, Liaoning Province, 11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anuary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50) and control group (n=50) for treatment with either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Results The efficacy (96.0% vs 80.0% )was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becau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Sinusitis; Nasal polyps; Clinical efficacy
鼻竇炎和鼻息肉作為耳鼻喉科臨床十分所見的一種疾病,過去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或單純鼻息肉切除術治療,當兩種治療方式均存在著較高復發(fā)率的不足[1]。伴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技術的急速進步,為鼻內鏡技術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契機,鼻內鏡技術作為臨床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內容,其能夠顯著地開拓醫(yī)務人員眼界,擴寬臨床手術范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與鼻內鏡手術相聯(lián)系的鼻腔、鼻竇解剖學進步,進一步不斷改善鼻內鏡手術的安全可靠性及臨床治療效果[2]。該次研究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時間段接受治療的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100例,通過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旨在為臨床基于臨床使用傳統(tǒng)手段治療臨床效果與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臨床效果對比的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的療效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展開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時間段入我院接受治療的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劃分成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臨床癥狀包括:頭暈、頭痛、鼻塞及流膿涕等。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15~59歲,平均年齡(37.9±13.3)歲;病程范圍2~9年,平均病程(5.5±2.3)年。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16~60歲,平均年齡(38.1±12.5)歲;病程范圍2~10年,平均病程(56±2.4)年。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臨床傳統(tǒng)手段治療,如抗生素治療、鼻腔沖洗治療等。研究組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患者接受局部浸潤麻醉方法,結合鼻內鏡輔助,切除患者鼻道嗅裂位置息肉,同時全面暴露側壁解剖標志,完畢后切除患者息肉中軸膜組織或者是鼻甲,最后一步切除患者溝突、篩泡。在對患者開展手術期間,應當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逐一對患者額竇、碟竇等位置進行切開處理,同時對患者碟竇開口亦或上頜竇進行擴寬處理。待手術完畢后,通過明膠海綿開展止血堵塞工作,并全面清理患者鼻腔分泌物、血癡。手術完畢后,對患者開展滴鼻用藥,患者每日接受慶大霉素或者麻黃素等,同時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開展處理肉芽、囊泡等工作。手術結束后就患者臨床療效開展回訪工作,適時對患者鼻腔內分泌物、肉芽及水腫組織等進行清除處理,嚴密為患者術腔黏連進行第一時間解除,確?;颊弑乔弧⒈歉]等引流通常,防止患者病情復發(fā)。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兩組100例受檢患者使用不同臨床治療后,采用回顧性分析法,根據(jù)醫(yī)院患者鼻竇炎和鼻息肉相關規(guī)范準則設計調查表,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黏連、中鼻甲與鼻中隔黏連及篩竇腔黏連封閉等)及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對比,將一系列所獲取的臨床指標明確收入近調查表內,結合電子計算機開展統(tǒng)計學處理工作。療效判定標準[3]:痊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生命體征恢復完善,臨床癥狀明顯消失,竇口開放、上皮化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生命體征恢復良好,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竇腔可見少許膿性分泌物 ;無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生命體征、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或惡化。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研究所獲取的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展開一系列的編號,并由醫(yī)務人員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處理,選取SPSS 13.00軟件包開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應用χ2值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10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10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96.0%相較于對照組80.0%明顯更高,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10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100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兩組100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研究組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黏連3例(6.0%),中鼻甲與鼻中隔黏連3例(6.0%),篩竇腔黏連封閉2例(4.0%);對照組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黏連8例(16.0%),中鼻甲與鼻中隔黏連7例(14.0%),篩竇腔黏連封閉5例(10.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0%相較于對照組40.0%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100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3 討論
過去臨床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多采用藥物治療或單純鼻息肉切除術治療,當兩種治療方式均存在著較高復發(fā)率的不足。鼻內鏡技術作為臨床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內容,其能夠顯著地開拓醫(yī)務人員眼界,擴寬臨床手術范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與鼻內鏡手術相聯(lián)系的鼻腔、鼻竇解剖學進步,進一步不斷改善鼻內鏡手術的安全可靠性及臨床治療效果[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10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96.0%相較于對照組80.0%明顯更高,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合該次研究結果認為,鼻竇炎和鼻息肉發(fā)病機制為患者竇口鼻道復合體通氣、引流不通等,篩竇炎是造成患者蝶竇、額竇及上頜竇等關鍵點[5]。臨床通過治療、調節(jié)患者竇口鼻道復合體變異情況,對患者篩竇、相關病變進行處理,對患者鼻竇口引流進行重新構建,可起到有效防治鼻竇炎和鼻息肉的作用,亦能夠為臨床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獲取顯著療效提供有利保障[6]。相關醫(yī)學研究指出,在為患者進行臨床常規(guī)治療后,極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約為30.0%~40.0%之間[7],與該次研究結果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0%相較于對照組40.0%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對研究組患者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對患者篩竇展開切除,適量對竇口進行開放,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8]。
綜上,鼻內鏡手術使用于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具備臨床推廣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偉,張學淵,魏進軍.異常中鼻甲矯治在鼻內鏡手術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8):364-365.
[2] 趙家利,高春生,張紅偉,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27):5360-5362.
[3] 俞曉松,陳曉玲,胡麗,等.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356例護理體會[J].貴州醫(yī)藥,2012(6):563-564.
[4] 易慶川,梁國慶,周永彬,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6):176-177.
[5] 張煒,范崇盛,薛柯凡,等.復發(fā)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13):3435-3437.
[6] 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慢性鼻一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8,南昌)[J].中華耳鼻喉雜志,2012(1):6-7.
[7] 肖小蘭.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9):70-71.
[8] 馬正軍,管清欣.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和鼻息肉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yī)療,2013(2):34-35.
(收稿日期: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