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祥兵
摘要:高中技術課程的整合關乎課程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是技術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從技術教育本體出發(fā),探討如何將多維度的價值目標整合于有選擇的技術內容(知識和技能)之中,將多門類的技術內容整合于有選擇的技術活動(項目和任務)之中。
關鍵詞:技術;通用技術;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7-0037-04
課程整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策略。技術由于其自身突出的實踐性、綜合性、工具性等特點,一直是課程整合的熱點。從STS、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到STEM、STEAM,技術的整合從理念和實踐層面呈現(xiàn)出多種可能。
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作為八大學習領域之一,由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個學科組成。兩個學科自身的重構與整合關涉教室、教學材料、師資等課程資源效益的發(fā)揮,也影響到課程實施的效果,這已經成為技術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 基于學習內容的視角
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有了技術,其內涵隨著人類發(fā)展也在不斷演變和豐富。通用技術中認為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愿望,以更好地適應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質和事物的屬性。信息技術(IT)也稱信息與通信技術(ICT),主要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xiàn)代通信手段實現(xiàn)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和顯示信息等目標的技術。
為了和信息技術區(qū)分開來,《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將通用技術界定為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xiàn)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yè)技術相區(qū)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學生發(fā)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1]
通用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技術通識、技術設計與制物實踐等,信息技術主要內容包括信息通識、計算機和網絡設備使用、軟件使用、程序設計等,具體如下表所示。
1.對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認識及技術觀
通用技術學科中技術概念的學習只有不多的學時。概括、抽象的理論理解需要具體的經驗作為支撐。要使學生對技術有深刻的認識,除了閱讀技術哲學、技術史,參觀技術博物館等,還應該配合實實在在、具體深入的技術體驗活動。技術觀表現(xiàn)為學生對技術的理解、評價、選擇和決策,對應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茖W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技術主要解決“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而指導技術行為的技術觀還涉及“對不對”“好不好”的問題,屬于價值判斷的范疇。學生正確技術觀的形成需要經驗和理性作為依據(jù),需要建立在學生與環(huán)境、文本、他人觀點、實踐活動積極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內省、反思和重新審視的基礎上,需要深層次的技術實踐以獲得體認。
信息技術既涉及技術,也涉及信息。信息和物質、能量一起構成人類社會資源的三大支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各學科中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但需要一個學科來引領學生認識信息概念,這個任務落在了信息技術上。而對信息的深刻認識,無疑也還需要生活及各學科學習中有意義的信息運用。同時,信息技術作為技術的一個分支,信息技術的學習會成為支撐學生技術認識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陣地。
2.技術與信息技術的主體內容
技術的主體內容是技術設計與技術使用,其核心是設計。學生在設計活動中,外觀設計和設計表達受藝術審美與表達水平制約,技術設計的構思受自然科學規(guī)律和數(shù)學知識水平的制約。制作實現(xiàn)是設計方案物化的過程,主要是手工和工具使用。
信息技術的主體內容是軟件設計和軟件使用,信息技術硬件的使用也更多地以軟件形式呈現(xiàn)。在軟件使用過程中,表現(xiàn)效果受藝術審美與表達水平制約,功能實現(xiàn)受信息與計算科學(技術原理)和數(shù)學知識水平的制約。如果把程序設計看成更深層次的軟件使用,可以說信息技術的核心是軟件使用,在思維上表現(xiàn)為計算思維。
當今,技術已由手工和簡單工具技術、機器技術發(fā)展到智能技術階段,表現(xiàn)為硬件和軟件的結合。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普的“器官投影”說認為技術是人體器官的一種投影,是人體器官結構和功能外在化的工具。[2]相應地,凡是能夠擴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就都是信息技術,與人類感覺器官、思維器官、傳導神經系統(tǒng)和效應器官對應分別有感測與識別技術、計算與智能技術、通信與存儲技術和控制技術??梢哉f,信息技術是技術發(fā)展的新階段,技術實踐活動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作為技術的一個分支,已經和其他技術深度融合,成為通用技術不可回避的重要一部分。在課程實施中,信息技術技能操作的學習與通用技術實踐結合,可以減少交叉重復的內容,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夠促進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 基于教學方式的視角
項目教學法是通用技術教師主要采用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廣泛采用的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存在著突出的內在共同特點:
(1)都始于問題,把實踐活動作為學習展開的內在驅動力。
(2)都以學習者為中心,賦予學生更多的責任,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3)從學習過程來看,總體上都經歷“明確目標→制定方案→實踐行動→交流評價”的流程。
(4)在培養(yǎng)目標上,都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表達、交流、協(xié)作和交往能力。
在技能綜合培養(yǎng)上,項目式學習為技術實踐和學科綜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也應看到,要在短時間里實現(xiàn)具體操作技能的訓練,達到運用水平,仍然需要適量的任務式學習。
在項目學習中,智能技術是當今的主流。通用技術的電子控制、簡易機器人模塊,信息技術的人工智能模塊,一些學校的機器人類、單片機(如Arduino)類、互動媒體類、創(chuàng)客類校本課程,以及其他很多圍繞現(xiàn)實生活問題解決的項目,控制功能需要電子制作和程序編寫,執(zhí)行功能需要機械設計,自然地融合了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
● 基于價值取向的視角
學科教育的價值與學科的價值密不可分,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也與技術的重要性息息相關?;A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新課程理念下,課程目標設計應著眼于滿足學生現(xiàn)實生活,建構學生可能生活的需要。[3]技術作為學習對象和學習工具,既能夠引領學生適應技術世界,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又能促進學生心智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另外,學生在享受參與技術活動、產出技術成果的樂趣中,滿足了體驗的需要。
中學階段,通用技術課程的主旨是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信息技術課程的主旨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他們分別體現(xiàn)了通用技術學科和信息技術學科的獨特價值和核心追求。技術素養(yǎng)是指使用、管理、評價和理解技術的能力。[4]可分為理解技術與其應用的知識、使用技術和評估技術的能力、接受和選擇新技術及其應用的態(tài)度。[5]信息素養(yǎng)是指獲取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可分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個層面。[6]立足于素養(yǎng)的教育在大部分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中間已經形成共識,技術教育要避免以往為技能操作而技能操作的情況,主張結合實踐應用的情境,從素養(yǎng)出發(fā)開展學習。
技術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使用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問題解決能力的決定因素是心智思維能力。無論是技術素養(yǎng)還是信息素養(yǎng),其著眼點都在能力上。從目標來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基礎,心理和道德品質則是問題解決的保證。
學生在技術學習中,普遍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實現(xiàn)功能和效果的能力不足,二是缺少由需求和愿望生成的具體目標和創(chuàng)意。設計與制作項目及軟件創(chuàng)作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不知道做什么;有了想法但是學科背景知識和技術水平達不到而無法實現(xiàn)。在Photoshop、Flash、Maya等軟件的學習過程中,軟件操作技能達到一定水平,瓶頸在于美術功底不足或缺乏好的想法;又或者有想法但技術關突破不了。這兩個問題,一個關乎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否扎實,另一個關乎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構思的能力。從問題解決角度來看,教學中既要考慮學生學習的深度,使其向精熟水平發(fā)展,又要注重自主學習、跨學科、整合、創(chuàng)新、想象、交流協(xié)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
技術學習是學習者完善和實現(xiàn)自我的歷程。綜合考慮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學科特點及問題現(xiàn)狀,可以將技術學習分為適應生活、勝任生產和有所創(chuàng)造三個層次。適應生活表現(xiàn)為明智地選擇和正確地使用技術產品,排除簡單的技術故障,合格地參與技術決策。勝任生產,表現(xiàn)為做好在工作中使用技術,進行學習、生產或服務的準備。有所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為具有自主和持續(xù)學習高端技術、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潛力。三個層次中,前一個層次的學習是后一層次的基礎,后一層次的學習作為前一層次的組成部分,其提升也會促進前面整體層次達到更高的水平。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具體的知識內容和活動過程作為承載。每一個層次都對應各自的活動任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下圖所示。
從知識和技能層面來看,無論是技術還是信息技術都領域寬廣、種類眾多,每一門類的重要概念各不相同。以信息技術為例,平面設計可能涉及圖層、通道、蒙版等概念,程序設計可能涉及算法、數(shù)據(jù)結構、面向過程(順序、分支、循環(huán))、面向對象(對象、類、封裝、繼承、消息)、接口等概念,而且基于不同語言的程序設計的重要概念也有所不同。如此多的技術門類,學生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精通掌握,但應結合三個層次學習對應的某些門類。作為工具,技術、信息技術已經擁有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技術的滲透和消融,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已經成為掌握技術技能的重要渠道,但是這對于學習和解決問題還是遠遠不夠的。技術課如果不承擔技能教育,那哪個學科承擔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職責呢?
從活動層面來說,必須選擇某幾種重要技術作為價值實現(xiàn)的載體。如果說科學的核心是探究,那么技術的核心是設計,信息技術的核心就是軟件設計。整合的價值在于,在學生對技術通識性了解的基礎上,選擇一定數(shù)量的聚焦于產品、軟件的設計和使用的項目活動,在使用某幾項重要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這幾項技術有持續(xù)深入的切身體驗,以此實現(xiàn)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通百通,從而對技術的本質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技術認識水平、心智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包括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實現(xiàn)素養(yǎng)提升。
為了實現(xiàn)價值目標,在選擇技術門類、確立學習活動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1)對學生來說最基礎、最重要、最必須,與學生現(xiàn)在或將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結合最緊密,或不可或缺。
(2)有一定挑戰(zhàn)性,能最大化促進學生心智水平和動作技能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體驗技術,深化對技術本質的理解。
(3)學生感興趣,能夠滿足學生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鉆研持續(xù)學習的興趣。
(4)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生理能力,適于開展。
(5)注重多元性和選擇性,對應技術學習的不同層次,對基礎和拓展延伸有區(qū)分,對適合全體學生和適合部分學生有劃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振寰.技術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郭元祥.課程觀的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01(6).
[4]國際技術教育協(xié)會.美國國家技術教育標準:技術學習的內容[M].黃軍英,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王琳.技術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基礎教育“技術”課程設置的調查與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6]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層次及培養(yǎng)[J].電化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