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慶保
摘 要: 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班級里每個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根據(jù)所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對它進行合理教學設計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特點,安排多個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只做基礎性操作,而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提高要求,讓他們做一些有發(fā)揮余地的、有挑戰(zhàn)性的操作。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堂 管理方法 學生實際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我工作在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線,教學經(jīng)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搞好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課堂管理是多么重要。其實,課堂管理在其他任何學科中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成分。就連學生也關心這一問題,因為管理比重大了,學習時間必然相對減少,他們需要教師是一個有能力的課堂操控者。在這里我要談的問題是如何讓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這是核心問題,也是關鍵所在。因為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不同,課程本身的特點就是操作性很強。但問題也出在這里,雖然已是高中生,但有的學生自控能力有限,隨意說話、走動、上網(wǎng)、吃零食甚至打游戲等不和諧現(xiàn)象仍然存在,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方法。
一、信息技術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往往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程。
現(xiàn)階段,期中、期末因為沒有正式的信息技術學科測試,缺少有效評價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學校、教師對信息技術學科在高中整個前階段都持一種不夠重視的態(tài)度。
2.課堂紀律難以調(diào)控。
由于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大部分學生都以一種娛樂心態(tài)上課,這并不是真正學習積極,只是“玩玩”的心態(tài),學習態(tài)度自然不好。信息技術課一般在機房上課,與教室里上課相比,機房中的干擾因素更多,環(huán)境更復雜,相應帶來的紀律問題就更多。
諸如相互走動、講話等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有的同學在教室里偷偷吃零食,并把垃圾丟在微機桌的縫隙里,更有個別學生用U盤、MP3把一些小游戲偷偷拷貝到電腦里面。他們經(jīng)常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上課,上課情緒再高、再怎么喜歡這門課,也都成了反面因素。
3.學生操作電腦的能力和水平相差太大。
學生的基礎存在很大差異,因為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農(nóng)村,還有一部分來自城鎮(zhèn),家里面有電腦的學生可能不用教書本上的內(nèi)容也已經(jīng)學會,而家里沒電腦的學生原來幾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高一年級有些學生甚至連基本的開關機、指法、鼠標都要從頭練習。學生存在這樣大的反差,在教學中搞“一刀切”、“大鍋飯”就會使很多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
諸如:在計算機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的學生只需幾分鐘就能迅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安粔虺浴?,則他們剩余的時間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轉(zhuǎn)而可能做出說話、打游戲等與其他無關教學內(nèi)容的事。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消”,認為老師上課進度太快,自己跟不上,“跟不上,就不跟了”,于是加入“無所事事”隊伍。
4.教學中教師教學設計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有一些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有這樣一些體會:由于教學環(huán)境不同、教學對象存在不同層次,也許教材中介紹某一個知識點時篇幅很長,而實際操作中卻只有短短幾步,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班級里每個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同的,根據(jù)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教學設計和因材施教,這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嚴抓課堂紀律管理,有效教學需要良好課堂秩序做保障。
在每一學期上課前,信息技術教師都應向所有學生嚴明在機房上課與在普通教室不同的課堂紀律和規(guī)則,讓學生在內(nèi)心種下遵守或者無視課堂規(guī)則的種子。此外,對于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應給予微笑、表揚或者獎勵。
根據(jù)行為主義觀點,以積極強化的行為傾向重復出現(xiàn),適當強化是非常重要的。
2.分層教學,做好教學設計,合理組織上課。
(1)教師要因材施教與統(tǒng)一要求相結(jié)合,而這里所說的“材”并不單指教材,還指人才、教學環(huán)境等。
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安排多個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只做基礎性操作,而對好點的學生提高要求,讓他們做一些有發(fā)揮余地的、有挑戰(zhàn)性的操作。盡可能做到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完成分給他們的不同層次的題目,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目的。
(2)在學習活動中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認識興趣。當廣泛的認識興趣成為學生的人格特征時,他們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來獎勵。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上每一節(jié)課前都要做好教學設計,使學生自覺學習,滿足他們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
例如:講解如何使用Word軟件一課中,有關學生如何完成“圖文混排”操作時,若只是為了教而教,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嘮叨操作方法,講述文字、圖片如何插入而隨意輸入一些無意義的文字時,學生根本沒有興趣聽。假若提供給學生的素材是學生平時就感興趣的有關影視明星之類的資料,不用老師教,學生也會主動嘗試,將這些他們喜愛的資料組合成一個漂亮的電子文檔。
(3)完善評價制度,運用多種評價機制。有些教師只是期末讓學生做一套練習就作為他們的成績,有些教師甚至只憑印象打分,這樣的評價方式往往忽視考查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和全面發(fā)展,過多重視考試成績,忽視過程性評價。同時,我們應注意通過課堂反饋建立一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在這種平等的氣氛下自我評價或得到他人的評價,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改正缺點。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各種反應,及時調(diào)整教學,使教學過程保持動態(tài)變化。努力做到有效調(diào)控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展自己,建立起一種師生互動的評價方式。根據(jù)新課程基本理念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際,從不同角度,應用多種方式進行多元評價,以“評”促“學”,鞭策鼓勵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有所得。
總之,課堂管理有三個目標:爭取更多時間學習,爭取更多學生投入學習,幫助學生自我管理,實現(xiàn)這三個目標才是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
參考文獻:
[1]吳恒.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實踐困惑與對策[J].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7(15).
[2]張利.高中信息技術游戲化教學研究[J].軟件導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