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琴
摘 要: 作者根據(jù)小學三年級寫作現(xiàn)狀和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針對小學三年級寫作教學提出了策略。
關鍵詞: 小學三年級 寫作教學 教學策略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chǎn)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寫作時有的感覺困難重重,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有的則語句不通順,胡編亂造,流水賬,千篇一律的現(xiàn)狀成為普遍現(xiàn)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文能力成了所有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思維的發(fā)散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所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根據(jù)小學三年級寫作現(xiàn)狀和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對小學三年級寫作教學提出策略,不足之處還望大家糾正、補充。
一、小學三年級寫作現(xiàn)狀
1.寫作知識和能力的不平衡
在現(xiàn)有教學模式中,大多數(shù)老師依舊采取傳統(tǒng)授課模式,將有關寫作的技巧和知識“填鴨式”地教授給學生,而忽略對學生能力上的培養(yǎng)和專業(yè)上的引導。這樣學生就無法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的想法,進而對寫作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最終導致其對作文教學的忽視。
例如大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強調學生寫作時的寫作模板,對于如何開篇、如何照應,都提出必要的要求。然而,學生的想象力是無限的,過多的限制和模板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使得他們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情感表達和思想基礎。大多數(shù)學生在寫作中沒有激情,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2.個性化與真實化的不平衡
在語文教學中,要真正學好語文,就必須實現(xiàn)人文與知識的統(tǒng)一。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必要的作文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在思想道德和人文教育上的培養(yǎng)。單純注意學生的個性化,勢必會造成文章嚴重缺乏文章的真實性和情感性。
目前很多學校追求教學的表象,對于實質性的東西不加重視。比如很多學校都會布置關于春游的作文,但是現(xiàn)實是那些寫春游的孩子們根本沒有春游的經(jīng)驗。文章缺乏真實性和情感性,注定不能變成一篇好的作文。
3.知識儲備與知識需求的不平衡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作文教學不斷發(fā)生變化。它提倡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提倡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運用,讓學生從根本上使作文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參加了解、觀察生活的引領,缺乏對其表達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把各種信息、知識往學生腦袋里塞,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雖然課改的理念早已被提出,但是大多數(shù)學校依舊保持原有的應試教育,缺乏課外知識的補充。然而,作文需要大量的積累和補充,作文需要大量社會焦點和歷史人物的支撐,僅靠現(xiàn)有的生活歷練滿足不了寫作的需求。
二、新型的小學作文教育要求
1.小學作文教育的兒童觀
學術界普遍認為,每個兒童均具有無限的潛能,只要借由教師的正確引導,就可以使其自覺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小學生剛接觸世界,其對世界處于茫然的狀態(tài),良好的引導作用是小學生不斷發(fā)展、不斷成長的動力源泉。正確的教學方式是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由小學生,教師僅僅起到引導的作用。
2.小學作文教育的教師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教師不只是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新時代的老師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盡量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同時應注意合理地把教學內容由單純的填鴨式教學變?yōu)榫€索式引導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3.小學作文教育的教學觀
新課改下的作文教學有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它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并用各種積極的方式鼓勵學生優(yōu)先自主學習,盡量從“以學定教”到“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雖然這個過程的過渡并不容易,但是要努力當好引導者這一角色。
三、小學三年級寫作教學策略
1.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根據(jù)大多數(shù)三年級學生對作文的態(tài)度,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原因是缺乏對作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品味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作文的魅力,并通過生活的實踐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同時老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作文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例如在《春游》的寫作中,可以帶著大家野外,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放松自己,同時讓他們用實際的觸感增加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進而寫出好的作品。又如在描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時,我?guī)麄內游飯@,讓他們近距離地觀看那些動物的習性、長相、動作,然后讓他們彼此交流,感受動物的喜怒哀樂,真真切切地融入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之中,這些雖然占據(jù)學生的學習時間,但是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先驅,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之前要先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根本喜歡上寫作、喜歡上語文。
2.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
好的作文能力需要不斷閱讀積累,只有大量閱讀同時加上自己的積累,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能力。根據(jù)大量的經(jīng)驗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寫作中感到無話可說,這就是缺乏積累的表現(xiàn)。由于學生缺乏生活歷練,他們的人生閱歷不足,沒有生活的素材,要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增加課外閱讀,從小處開始積累。這樣不但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智慧,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名家的語言魅力,讓他們從心底開始喜歡寫作。
可以在每次的作文課中,給學生閱讀名人寫的關于布置的作文,讓他們感受名家的思維,以及他們的文章結構。慢慢地,學生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寫出好的文章。同時要安排學生在課下自主的積累,并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積累是學生寫作的前提,只有對生活有所積累,才能在寫作中應用,進而不斷地提高寫作能力。所以,我們在平時要加強對生活的積累,在積累中寫作。
比如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寫作中,我安排給學生在課下搜集雷鋒的事跡,同時要求學生搜集諸如毛澤東同志等一系列的名人關于雷鋒同志的文章,讓他們感受同樣的事跡在那些名人筆下是怎樣處理的,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得自己的作文不斷增加新的活力與色彩。
3.增加學生的寫作機會
隨著語文教學課程的減少,作文課時安排隨之減少。但是作文教學需要不斷練習,每學期僅有的幾次作文訓練遠不能滿足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為此,增加學生的讀寫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日記和周記的作業(yè),同時在上課期間進行口頭的片段練習。片段練習需要的時間不多,但是其針對性強、靈活性也強,教師可以及時地掌握學生的語言運用情況,如此反復訓練后學生就對作文的掌控有很好的把握,進而熟能生巧。
在一節(jié)語文課時,我利用剩有的一段時間,給學生臨時布置了關于外貌的描寫,讓大家一起對某位學生進行描述。雖然有的學生描述的不是很貼切,但是由于他們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漸漸地開始對片段式訓練有濃厚的興趣。片段式教學的出現(xiàn),一方面改變了作文教學時間少的現(xiàn)狀,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作文能力。有時我會讓學生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者焦點在課上進行口頭闡述,雖然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是不足的,但是可以透過他們自己的眼睛表達自己的世界,一方面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增強愛國精神。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及語文工具化的加強,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戰(zhàn)略性地位不斷提高,作文教學需要相應的調整。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本體上對于作文的興趣,讓他們愛上作文,另一方面要通過諸如片段式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更好地發(fā)揮作文工具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