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微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如何設計初中生物課堂活動單,嘗試通過“活動單”這一媒介調動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性,追求新課標提倡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 初中生物 活動單 主體性
在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活動內(nèi)容,在課程標準中也有相關活動建議,通過豐富的課堂學生活動,增加學生的語言、操作、身體的動作,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把以學生為主的活動轉變成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活動——以講課和師生間的問答為主,即使有學生討論也流于形式,不夠深入,沒能體現(xiàn)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發(fā)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筆者嘗試用“活動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顒訂问菍W生學習(活動)的“路線圖”,教師可以省去一些內(nèi)容講述,這些內(nèi)容將清晰地呈現(xiàn)在活動單上,教師能夠留出更多時間給學生自主活動;有了活動單,學生更明確了活動目標,活動銜接更順暢,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活動的順利展開。
1.活動單的課題設計
如果是新授課的活動單,課題名稱就是教材的自然章節(jié)名稱。第二節(jié)《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需要兩個課時,設計的兩個活動單分別命名為《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結構基礎》和《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課題名稱是“活動單”的“活動主題”,因此課題的確定要根據(jù)具體課堂教學任務和目的設定,若是針對某個專題的復習課,活動單的命題就根據(jù)具體復習的范圍確定。
2.活動單的內(nèi)容選擇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因此每節(jié)課一般設計兩到三個學生活動。活動單設計的活動內(nèi)容一般是教材的重難點,確保教學的重頭是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蘇科版教材上針對重難點編排了很多相應活動,教師可以直接采用或者適當修改再加以應用。
以蘇科版《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為例,其教學重點是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教學難點是腎單位的結構、尿液的形成和區(qū)分血漿、原尿和尿液。在《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結構基礎》活動設計中,筆者設計了三個學生活動,分別是觀察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觀察腎單位的結構和分析血液在腎臟與相關血管中的流動情況。前兩個活動來源于教材,編寫第三個活動的目的是鞏固血液流動的知識,讓學生知道血液在腎動脈、腎靜脈和腎臟內(nèi)部血管中的流動方向,有助于學生理解腎臟清洗血液的功能。
3.活動單的活動目標設計
第一,活動目標要針對課時設計,避免過大。以《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結構基礎》為例,活動目標設計為:(1)能夠說出泌尿系統(tǒng)的各器官的名稱和功能。(2)能夠判斷并解釋腎臟部位的血液流動屬于體循環(huán)。(3)能夠說出腎臟的位置,辨認腎臟皮質、髓質和腎盂的位置。(4)能夠辨認并說出腎單位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另外,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目標都是針對整個第二節(jié)《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設計的,教師切忌直接照搬照用,其中關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相關活動的目標要放在第二課時。
第二,活動目標要著眼于學生,做到具體明了。以“使學生了解腎臟的位置和結構”目標為例,“使學生”這幾個字是以教師的角度作為教學目的使用的,活動目標的描述要從學生角度描述;“了解”這個動詞太過抽象,學生看了不會產(chǎn)生相應的動作行為,看到“說出”學生就會試著說;“結構”一詞,對于有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很難將皮質、髓質、腎盂和腎臟結構聯(lián)系在一起。將“使學生了解腎臟的位置和結構”改成“說出腎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和構成腎臟的各結構的名稱及位置”更好。
4.活動單的活動方案設計
第一,活動要采用多種不同形式。常見生物課的活動形式有實驗、交流與討論、操作、閱讀、表演、記憶、資料收集、創(chuàng)作、解題,等等。在一節(jié)課上通常會有兩、三個學生活動,在設計時要注意采用多種形式,避免學生產(chǎn)生厭倦和疲勞。例如“分析尿液的形成”采用交流與討論形式,“根據(jù)各指標數(shù)據(jù)區(qū)分血漿、原尿和尿液”采用傳統(tǒng)的解題形式。
第二,活動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美國M·希爾伯曼研究表明,學生對于所做過的、所說過的能保持90%,對于聽過的能保持20%,對于讀過的僅保持10%,這說明教師在設計活動單時要增加學生的“說”和“做”的行為。在“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動中,學生先觀看尿液形成的動畫,根據(jù)活動單上的問題小組討論,最后將討論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要求用圖形符號畫出各物質在腎單位中的位置,這個活動主要是采用了學生的“說”和“做”。在“區(qū)分血漿、原尿和尿液”活動中,學生要觀察表格、比較各指標的數(shù)據(jù),獨立完成思考題,這里主要采用了“做”。通過安排學生“說”和“做”的產(chǎn)生式學習行為,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第三,活動要難易結合,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班級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各不相同,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不能只是個別好學生參與,這就要求教師課后和學生多交流,掌握了學情再設計活動,使不同水平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動中,學生觀看完尿液形成的動畫后,小組討論問題:(1)腎單位的四處地方含有的液體是哪種(血液、原尿、尿液)?(2)你能用手在下圖中比劃出血液在腎單位里的流動方向嗎?前兩個問題學生通過觀看尿液形成動畫及畫面上的內(nèi)容提示比較容易解決,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第三個問題相對復雜些。(3)請你試以入球小動脈為起點找出下列物質或結構(血細胞、蛋白質、葡萄糖、尿素、水、無機鹽)在圖中的運動路線。這個問題里血細胞的路徑是簡單的,但是水、無機鹽的情況復雜些,水和無機鹽先濾過進入原尿,然后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要重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就進入尿液里了,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很難回答正確,在解決這類難題時,小組成員的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最好體現(xiàn)。
本文從活動單課題和內(nèi)容選擇、活動目標確定和活動方案等方面進行了總結,筆者希望憑借活動單能改善教師對初中生物課堂活動的調控,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