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雄
【摘要】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固然有其經濟學理論根源和對經濟政策他山之石的借鑒,但更多還是決策層回應中國經濟所碰到的問題而開列的政策藥方。而抓住當前中國經濟諸多問題的“牛鼻子”,關鍵便是要破解中國經濟內在的結構性矛盾。
【關鍵詞】供給經濟學 供給側改革 中國版本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理論淵源:供給還是需求
宏觀經濟政策到底應該側重于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這個問題有很長的歷史淵源,也是宏觀經濟學發(fā)展和宏觀經濟政策演化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在1929年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之前,并沒有系統(tǒng)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大危機之后,無論是政策界還是學術界都在反思大危機產生的根源以及政策上的應對措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凱恩斯寫作了著名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代宏觀經濟學核心的基本理論框架。凱恩斯的理論可以說從一產生就帶著需求管理的基因,因為其分析的起點便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經濟波動的原因主要來自需求方面的沖擊和波動,從穩(wěn)定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政策就要更加重視總需求管理。當經濟蕭條時需要政府的刺激之手來擴大需求,使經濟擺脫蕭條;當經濟過熱時需要政府的收縮之手,來控制經濟的脫韁野馬。凱恩斯的理論發(fā)表以后影響日益擴大,總需求管理政策一時風靡全球,各種脫胎于凱恩斯理論的經濟學流派蓬勃發(fā)展。
但人類的社會實踐總是不斷給理論提出新的挑戰(zhàn)。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大家始料未及的滯脹時代。所謂“滯脹”,就是通貨膨脹和低增長同時發(fā)生。而“滯脹”發(fā)生時,如果還以總需求刺激政策作為藥方的話,無疑會進一步助推通貨膨脹。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大家稱之為供給學派的另一種理論框架開始受到重視和歡迎。供給學派強調,政策之手應該從經濟的供給方切入,核心是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等提高企業(yè)生產能力。顯然這是和凱恩斯主義從總需求管理入手完全不同的思路。供給學派最典型的政策措施就是減稅,供給學派認為,當稅率較高時降低稅率不但不會導致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反而會因為降低企業(yè)負擔而提高總產出也就是擴大了稅基,從而帶來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
供給側改革是對中國經濟面臨挑戰(zhàn)的政策回應
當前中國經濟所碰到的問題和當年美國有很大不一樣。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并不是“滯脹”問題。如果僅從物價水平、經濟增長率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來看,當前中國的情況更接近于凱恩斯主義所描繪的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導致的經濟低谷的情況,典型的特征就是物價相對緊縮和增長率處于低谷同時存在。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十分重視供給側的改革,而不是只要著眼于擴大總需求就可以了呢?
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的困難確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結于供給大于需求。其中的關鍵在于,當前中國經濟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主要根源于供給方面的結構性失衡。對于相當多的產業(yè),尤其是重工業(yè)、制造業(yè)等方面處于產能過剩甚至嚴重過剩狀態(tài)。產能過剩時如果通過擴大總需求的方式來提振經濟,將讓這些本來處于過剩的產能又利用起來,使得產能過剩難以解決。
我們過去經常從總需求的角度說,中國經濟的動力有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仔細分析當前的三大需求不難發(fā)現(xiàn),就凈出口而言,隨著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中國未來不可能寄希望于長期維持較大的貿易順差。而消費需求一直處于比較穩(wěn)健,甚至較快增長的態(tài)勢。主要的需求不足表現(xiàn)在投資需求上,投資下滑速度大大超過了GDP下滑的速度。而當前投資需求下滑,有深刻的供給側的結構性原因,這是因為供給的結構性過剩,資本從實體經濟難以找到好的投資機會,自然導致投資下滑。如果能夠采取有效的供給側改革措施,卓有成效地調整過剩產能,促進新的盈利機會的產生,投資需求的迅速下滑就能有望得到扭轉。
供給經濟學的中國版本
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對供給政策運用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政策經驗而言自然會有共同之處,比如不排除大力度減稅措施的推出,已降低當前高企的企業(yè)成本;但源于對中國經濟所要解決問題獨特性的理解,這些供給政策的運用會打上鮮明的“中國標簽”。
首先,對供給側政策的重視并沒有排斥對需求側政策的運用。總供給政策是著眼于長期的。因為供給的改變往往涉及到企業(yè)的生產組織方式、生產行為等方面的調整,這些變化往往是難以在短時間內發(fā)生的。因此,一方面,總供給的政策十分重要,要解決經濟發(fā)展的長期問題,最終都要落實在供給的調整上;但另一方面,卻又往往遠水不能解近渴,對短時間內的經濟問題往往成效不顯著。而需求管理的政策恰恰相反,一般來講刺激總需求的政策,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起作用。比如政府財政開支的擴大、貨幣政策的放松,大體在一年以內都能明顯的提振經濟。所以,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問題,既需要強調供給側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拋開需求管理的政策。
再者,當前中國供給側政策工具的運用有鮮明的結構性視角。由于當前中國經濟內在的結構性問題,不同的產業(yè)所面臨的問題很不一樣。很多傳統(tǒng)產業(yè)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狀態(tài),而一些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卻尚處于發(fā)育不足的狀態(tài)。一些傳統(tǒng)產品庫存嚴重超過了實際需求,而一些技術含量密集、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還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依賴于進口。因此,籠統(tǒng)地實行鼓勵性或是限制性的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這就要求政策措施既能提高經濟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又能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和落后企業(yè)、行業(yè),促進產業(yè)升級,這顯然要求實行結構性的供給側政策。比如對于減稅而言,結構性的減稅政策優(yōu)于所有產業(yè)同等對待的全面減稅政策。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克強在“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 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科學編制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新華網,2015年11月17日。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