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4月9日,河南省高院發(fā)布了“民告官”的行政案例,涉及環(huán)境保護、信息公開、政府強拆賠償?shù)确矫?。“將案件情況、當事人意見和裁判結(jié)論予以公布,使公眾能夠更多地通過行政案件了解行政審判工作情況,進一步增強行政審判的公開性,滿足公眾對行政審判工作的知情權?!焙幽鲜「咴盒侣劙l(fā)言人表示,隨著法治的發(fā)展,我國已經(jīng)逐步建立起解決社會矛盾的法律渠道,過去政府機關的解決矛盾職能已經(jīng)不存在,領導也不能在法律之外隨意評判是非。
“民告官”俗稱行政訴訟,作為權利救濟的重要手段,為“弱勢”的公民提供了一個與“強勢”的政府“掰手腕”的平臺。然而,行政訴訟法實施24年來,一方面存在著立案難、審理難、執(zhí)行難的三大痼疾,另一方面在通常情況下,“民告官”特別是被告方是政府的案件,往往被列為行政案件中的敏感案件,就算政府被判違法,一般也是“內(nèi)部通報”,公眾很難知道其中的詳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此番河南省高院一下子發(fā)布了8個“民告官”案例,將相關信息公之于眾,這樣的做法折射出法治的進步,值得肯定和點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官民關系的演化,正是一步步將公權力置于法治的羈束之下——“民告官”不再是挑戰(zhàn)政府,而是公民正當行使憲法賦予權利的體現(xiàn),是對法律和公民的尊重。同樣,公開“民告官”信息,既是司法公開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法律和公民的尊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機關也不例外。法院的裁判文書除涉及國家和商業(yè)秘密等不能公開的,應當全部公開,如果沒有這種公開,公民就會失去對行政行為的監(jiān)督。而如果沒有了監(jiān)督,行政行為就有可能“出格”。因此,從更高層面看,公開“民告官”信息,既是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所必須,也是保證公民訴訟權利所必須,更是我們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非走不可的一步。
希望曬曬“民告官”成為一種常態(tài),也希望各級政府機關能夠逐漸習慣于這樣的常態(tài)?!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政府敗訴也不是什么洪水猛獸,行政行為出了錯,勇于承認和糾正就好。只有當整個社會都能坦然面對“民告官”、習慣于公開“民告官”信息的時候,全體公民對司法權威的信仰和敬畏才能逐步形成,依法行政才能取得巨大進步,法治政府才會成色十足。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