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在4月1日召開的江西省防汛工作電視電話會上,領導對某廳局負責同志遲到一事當場提出批評:開這么重要的會,為何遲到?倘若是在搶險救災,這遲到15分鐘要耽誤多少事?。☆I導強調,干部必須把加強作風建設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使作風建設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官員開會遲到遭批”真是“搶頭條”的好工具??!一則普通的新聞,居然登上了各大門戶網(wǎng)站的要聞榜,也登上了網(wǎng)友熱議榜。無獨有偶,官員開會遲到一律罰坐“遲到席”、官員開會遲到要罰款、官員開會遲到被免職、官員開會遲到要鞠躬道歉……也都曾經成功“搶頭條”。在如今新聞爆炸的時代,要成功“搶頭條”,除了新聞本身之外,更多在于創(chuàng)意。那么,處罰開會遲到的官員需要這樣的創(chuàng)意嗎?應該“搶頭條”嗎?
從制度建設的角度看,無論是開會遲到,還是上班遲到,都應該有明文規(guī)定,違規(guī)即應受到處罰。對開會遲到的處罰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只是因為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定,所以導致不同地方的處罰方法不同而成了“創(chuàng)意”。這正凸顯了我國在作風建設上的制度短板。
對開會遲到者進行處罰,有的國家是不分情況一刀切地處理,有的國家則是在規(guī)定中明列不同情況不同處理,但累計達到一定次數(shù)之后要被通報,要影響績效考核,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而不會成為“搶頭條”的新聞,更不會遭到異議。然而我國,“官員開會遲到遭批”卻有點偶然性,處罰的“創(chuàng)意”也表明了巨大的差異性,所以不僅往往“搶了頭條”,而且在總體叫好的同時,也會引來議論紛紛,集中在處罰“冤不冤”上、能不能一視同仁上、能夠持續(xù)多久上。
具體到處罰,有的國家強調只要你遲到,就按規(guī)受罰,至于是否需要面向公眾鞠躬道歉,是否需要引咎辭職下臺,則完全取決于遲到造成后果帶來的輿論壓力。而我國的處罰,往往會有批評者主觀的延伸,這條新聞里,領導就延伸出“倘若是在搶險救災,要耽誤多少事啊”。上綱上線地主觀延伸,本身就帶有“有罪推定”的邏輯,是偷換概念拿另一件事說事,這對當事人確實不一定公平。
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我們期待對諸如開會遲到等類似的事兒,也能建構起“籠子”來規(guī)制,使作風建設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從源頭上減少或避免類似事情的發(fā)生,即使發(fā)生了,也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內容、方法進行處理,而不要制造“創(chuàng)意”成為搶鏡新聞。
如果說開會遲到體現(xiàn)的是一種嚴肅的作風問題,那么,“開會遲到遭批”屢屢“搶頭條”,是不是體現(xiàn)了作風建設中的另一種作風問題?這還真值得問一問。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