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南通226011)
《中等職業(yè)教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yè)教育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公民,進而成為報效祖國、積極進取、誠實守信、敬業(yè)樂群,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由此可見,中職學校要力圖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一個掌握專業(yè)應用技能的人,一個具備較高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人。當下,在職業(yè)學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滑坡現(xiàn)象很嚴重,給中等職業(yè)教育工作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尤其給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
㈠調查對象
筆者選擇了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yè)學校的學生作為此次調查的對象。其中計算機專業(yè)45人,商貿專業(yè)38人,服裝與藝術專業(yè)人40人,機電36人,共計159人。發(fā)出160問卷份,回收有效問卷159份,回收率為99.3%。
㈡調查問卷設計
問卷從人文知識、人文態(tài)度、行為表現(xiàn)以及中職學校人文教育情況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㈢調查結果
1.關于人文知識方面的調查
人文知識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學、文學、史學、藝術、民俗學和哲學六個方面,從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獲得知識的方式兩方面進行匯總,得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獲取知識渠道的狀態(tài)。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學生對相關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例如對于“中國古代歷史”的有關知識,有70.3%的學生認為是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的,而對于“中國近代歷史”、“世界歷史”分別有66.7%、66.1%的學生認為是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的??梢姡谥新殞W生看來,課堂教學是最能獲得有關人文知識的渠道。因此,組織好課堂教學,是能夠增長學生的人文知識的。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學生對人文知識掌握程度多處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狀態(tài),缺乏深度,例如,對“藝術”有關知識掌握程度的調查,只有8.5%的學生“熟知”,有29.7%的學生“了解”,55.9%的學生“略知”,還有8.47%的學生竟然“不知道”;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只有10.2%的學生“熟知”,有37.3%的學生“了解”,43.2%的學生“略知”,還有11%的學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見,中職學生對于一些人文知識的了解是貧乏的。
在幾項基本知識中,中職學生對于“語言學”、“歷史”、“民俗學”有些方面了解較多,對于一些“藝術”、“哲學”有關知識的了解較少,尤其是對于“哲學”的了解很少。
2.關于人文態(tài)度方面的調查
(1)關于“選擇所讀專業(yè)的影響因素”的調查表明:影響學生選擇本專業(yè)的主要原因是興趣和志向,其次是就業(yè)的壓力,因為志向所在而選擇本專業(yè)的并不多。
(2)關于“對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一些專業(yè)技能是最重要的”的調查表明:43.4%的學生認為這樣做對于自己將來的就業(yè)很有利,16.8%的學生認為在校時間少,必須集中精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3.5%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yè)范圍窄,不得不這樣,沒有學生認為可以忽略人文知識。37.2%的學生認為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都很重要,6.2%的學生認為人文知識可以增長見識,促進專業(yè)發(fā)展,8.9%的學生認為重視人文知識的陶冶,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3)關于“你所學的專業(yè)在社會上的作用是什么”的調查表明:57%的學生明確表示“知道”,有40%的學生“不十分清楚”,還有2.7%的學生表示“不知道”。
(4)關于“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的調查表明:認為可以“提高綜合素質”的占77.9%,認為可以“拓寬知識面”的占9.8%,認為可以“獲得精神動力”的占13.3%,對于這個問題“說不清楚”的占9.8%。
(5)關于“對自身人文素養(yǎng)水平的主觀評估”的調查表明:對自己人文素養(yǎng)水平認為“滿意”的學生占5.1%,認為“有待提高”者占81.1%,認為“無所謂”者占8.8%,還有5.0%的學生“說不清楚”。
由此可見:對于“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知識的關系”,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yè)知識比人文知識重要,仍然存在重專業(yè)、輕人文的傾向。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不知自己所學專業(yè)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作用,可見對中職學生的專業(yè)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絕大部分學生對于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較為明確,認為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還有待提高。
3.關于行為表現(xiàn)的調查
(1)關于“學生日常行為的實施”的調查表明:學生比較關心時事,對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要求較高。
(2)關于學生“價值取向”的調查表明:對于“你的人生支柱”這一問題,54.9%的學生認為是“知識”,這說明學生能夠認識到知識的作用,但選擇金錢、愛情總比例超過24%,超過奉獻的比例,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調查表中還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學生存在著個人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傾向,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另外,從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大量開采有利于今天人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的調查來看,64.6%的學生持反對態(tài)度,這說明,一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關系,樹立了正確的發(fā)展觀,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有一定的認識。
(3)關于中職學生“課余閱讀”的調查表明:在中職學生的課余閱讀時間中,閱讀最多的是報刊、雜志、隨筆、與專業(yè)相關的書,文學名著、歷史、藝術、哲學類書籍讀得最少。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學生的人文課余閱讀量都是很少的。從表12還可以看出,結合閱讀寫一點讀書筆記和感受的學生很少。
由此可見:中職學生比較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身邊同學,但是參與社會活動不夠。一部分學生還存在一些諸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傾向。一些學生雖然能認識到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但在課余時間里接觸人文書籍的學生并不多,而且,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的獲取往往淺嘗輒止。
4.關于中職學生所在學校的人文教育的調查
(l)對于“人文課程的設置”,31.9%的學生表示“滿意”,59.3%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還有7.1%的學生表示“很不滿意”。認為“很不滿意”的理由主要是“幾乎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這說明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文課程的設置還存在很大問題,還需要進行更為合理的設置。
(2)對于“選修人文課程的目的”,有17.7%同學是為了“拿學分”,68.1%的為了“提高人文素養(yǎng)”,“對它感興趣的”的有14.1%。對于“感興趣的人文類課程”,35.4%的學生對心理學課程感興趣,其次是文學、藝術、哲學等課程,最不感興趣的是口語類課程。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人文選修課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人文類課程的學習對自身的提高及發(fā)展有相當大的幫助。
(3)對于課程考核方式,27.6%的學生表示“滿意”,56.6%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14.2%的學生表示“很不滿意”。這說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檢測出廣大學生的學識水平。
5.關于與教師相關的方面調查
(1)對于“專業(yè)課老師人文素養(yǎng)”的看法,78.8%的同學認為“人文素養(yǎng)好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2.7%的學生認為“只要專業(yè)技能好就行,有沒有人文素養(yǎng)無所謂”,認為“人文素養(yǎng)不好的老師不受歡迎”的占23.9%。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出色的專業(yè)課老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能,還需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
(2)對于“人文類課程老師的人文素養(yǎng)”的看法,21.2%的同學表示“很滿意”,表示“基本滿意”的占64.6%,表示“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分別占6.2%、1.8%。對于“你所認識的教師在教學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問題”,43.4%的學生認為“都有體現(xiàn)”,38.9%的學生認為“只有一部分體現(xiàn)”,14.2%的人認為“很少體現(xiàn)”,還有2.7%的學生認為“都沒有體現(xiàn)”。
(3)對于“你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最要重視的問題”,61.1%的學生認為應該是“教學方法”,10.6%的學生認為是“學生的個性”,16.8%和17.7%的學生分別認為是“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關于“教學方法”,8.9%的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滿意”,“比較滿意”的占了69%,有22.1%的學生表示“滿意”。調查得知,教師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重視,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于所學科目的興趣。
(4)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老師與學生平等、互動交流”和“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老師講解為主,討論熱點問題為輔”,而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如老師講學生聽”基本上沒有人認同。
6.關于與中職學校校園文化氛圍相關的方面的調查
(1)對于“所在學校的人文氛圍”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61.1%的學生認為“一般”,認為“較差”的占11.5%,有0.9%認為“很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校的人文氛圍不能很有效的影響和幫助學生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2)對于“所在學校的校園網絡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經常查看、瀏覽”的學生只有11.5%,表示“偶爾看看”有45.1%的學生,有27.4%的學生認為“不清楚”,還有9.7%的人“不想了解”。這一結果表明,中職學校的網絡建設還很不完善,內容不豐富。還有9.7%的同學“不想了解”校園網絡,可見學校的引導、宣傳不到位也是一個因素。
(3)對于“所在學校的人文類圖書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的問題,調查中有18.6%的學生認為“不能滿足需要”,有54.9%的學生“很少去看,不清楚”,只有24.5%的學生認為“能滿足需要”。這一結果反映了中等職業(yè)學校圖書館人文類藏書不足的問題。
(4)對于“聽人文講座的原因”的問題,有36.3%的學生去聽人文講座是因為“話題有吸引力”,“想長見識”的占46.9%,因為“講座者的影響力”的占15.9%,由“同學的推薦”的占7.9%。由此看來,話題的吸引力以及講座者的名望與水平比較重要。
(5)對于“你最喜歡哪些人文活動”,53.4%的學生認為是“藝術類活動”,“書畫展、郵票展、寢室裝飾之類”占29.2%。,“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之類”占15.9%,“人文講座”占13.2%??梢?,中職學校學生對藝術類活動、書畫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人文講座之類的活動的喜愛程度較高。
(6)對于“所在職業(yè)學校是否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觀”的問題,被調查者中,認為“非常有必要”的占了73.5%,22.1%的學生認為“無所謂”,還有5.3%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認為中職學校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觀。
筆者認為,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普遍缺乏,首先與中職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所接受的教育有莫大的關系:我國的小學、初中教育,受升學指揮棒的負面影響,使得在初中階段本來文化基礎不好的中職學生成績每況愈下;其次與進入職業(yè)學校后所受的教育不無關聯(lián)。
㈠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文課程的設置不很合理,它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生成。調查顯示,31.9%的學生對“人文課程的設置”表示“滿意”,但還有7.1%的學生表示“很不滿意”。認為“很不滿意”的理由主要是“專業(yè)課程與人文課程設置的比例失衡”以及“專業(yè)課程的全面設置并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
筆者從調查中還得知,當前,一些中等職業(yè)學校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程還很不完善,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老化,知識不成系統(tǒng),學生缺乏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教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甚至有些學生不清楚自己所學專業(yè)在社會上的作用,這些恐怕都是學生對課程設置不滿意的原因。
㈡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人文素養(yǎng)不高
上述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主渠道是學校教育,是課堂教學,而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優(yōu)劣。調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師資現(xiàn)狀還不太能滿足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需要。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一些學校為了盡最大可能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注重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培訓,而忽視了教師人文素養(yǎng)、師德修養(yǎng)和教育教學方法的培養(yǎng)。然而學生對于教師的期望是很高的,正如有些學生所說“我們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點石成金的手指”。只可惜目前許多職業(yè)學校的師資情況離學生的期望還存在很大距離。
㈢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由上述人文知識方面的調查表明,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必須重視學校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但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并未起到預想中的作用。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天資、氣質、性格、趣味、知識水平、審美傾向都不一樣,如果教師不因材施教,不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久而久之,這樣的教師只能淪為單純傳授知識的“工匠”和“機器”,要想實現(xiàn)通過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只是一廂情愿的做法而己。
㈣中等職業(yè)學校校園文化氛圍不濃郁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的中職學生對于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太滿意。從調查數據來看,中職學校在網絡、圖書、人文景觀、人文活動等方面,還不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上有著品位不高,環(huán)境氛圍、人文氣息不濃厚,文化活動少,有意識的引導更少等弊端,從而讓學生感到學校生活枯燥無味,認為學不到真本領,從而放棄了主觀努力??傊?,校園文化建設不得力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難以滿足學生的要求,也制約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植。
㈤中等職業(yè)學校評價方式不科學
從上述問卷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27.6%的學生對課程考試方式感到滿意,14.2%的學生感到不滿意。以語文考試為例:一年或一個學期的語文考試全部體現(xiàn)在一份試題上。只重視每次筆試的分數,不重視平時學習過程。學生只需應付考試內容即可,自然也就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其它方面了??上攵?,中職學生一旦走出校門,許多缺陷不日就會顯露出來,最終影響到他們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
當然,造成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乏的原因絕不僅僅局限于上述觀點,例如圖書網絡資源的不足,教材的編寫缺乏校本特色等方面,都可以造成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文素養(yǎng)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那么培養(yǎng)出來的仍然是一批批雖有一技之長,但在精神上出現(xiàn)真空、有知識沒文化的“畸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