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楠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地方公共品:三種需求表達機制效率的實證分析
劉楠楠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內容提要:居民公共品需求表達渠道不通暢,是我國當前地方公共品供給有效性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用手投票”、“用腳投票”和人口遷移是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的三個基本途徑。實證分析表明,有待提高的農村居民素質、孱弱組織行動能力以及落后管理手段,是影響“一事一議”直接需求表達效率的重要因素。選民較低的參與度和我國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供給體制,導致居民通過基層選舉來表達對公共品需求的渠道不通暢。居民在“用手投票”表達公共品需求效率低下的情況下,直接通過“用腳投票”或是人口遷移,成為首要選擇。
關鍵詞:地方公共品用手投票用腳投票表達機制效率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方政府通常需要為居民提供一系列地方公共品和服務,以促進地區(qū)協(xié)調生產及社會和諧發(fā)展。一般而言,被廣為接受的地方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雖然其供給的最優(yōu)配置可由薩繆爾森規(guī)則刻畫,但在實際中卻出現了供需錯位和“搭便車”行為等供給非效率現象,為避免地方公共品供給中的非效率行為,需要揭示出居民對地方公共品的真實需求,因此需求表達機制效率則成為提高地方公共品供給效率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坝檬滞镀薄?、“用腳投票”和人口遷移是居民需求表達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完善三種需求表達機制是實現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將基于我國“用手投票”、“用腳投票”和人口遷移現狀,進一步對這三種需求表達機制進行實證分析,以期找出居民對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的有效路徑。
(一)“用手投票”需求表達機制
“用手投票”是指人們在地方公共品決策的政治領域中,運用手中的選票,經過事先議定程序和規(guī)則,表達對地方公共品的需求,并將個體需求整合并轉換為公共需求,最后通過集體行動決策的政治決策過程?!坝檬滞镀薄痹谖覈^去基本缺位,目前“一事一議”制度是居民通過“用手投票”機制表達對地方公共品需求所參與的最主要制度。但“一事一議”是專用于農村農民直接參與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的相關制度,而城市公共品的相關需求表達制度并未創(chuàng)立,目前我國城市公共品提供相對于農村公共品來說幾乎處于飽和狀態(tài),而且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鄉(xiāng)公共品提供差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專門提及“一事一議”制度來有效解決地方農村公共品有效供給問題。在實際運行中,“一事一議”制度安排盡管表現為自上而下的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但作為小集團的農村集體完全可以通過自主決策的方式來實現地方公共品的自我需求表達與供給,減輕了農民負擔。因此,“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作為地方公共品供給制度的一項有效安排,為“用手投票”機制在農村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
1.“一事一議”制度的內涵及發(fā)展歷程?!耙皇乱蛔h”是指在農村稅費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鄉(xiāng)統(tǒng)籌、村提留等傳統(tǒng)農村公共品提供方式被取消的背景下產生的。在“村民自治”政策指導下,為興辦村民直接受益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公益事業(yè),遵循量力而行、群眾受益、民主決策、上限控制、定向使用、財務公開的原則,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討論,以多數同意原則籌集項目所需資金和勞務的一種農村公共品提供方式(朱剛,2008)?!耙皇乱蛔h”經歷了產生階段、發(fā)展階段和完善階段三個階段,其中,產生階段以2000年中共中央頒發(fā)的安徽省推行稅費改革試點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發(fā)〔2000〕7號)文件和《安徽省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方案》為開始標志;發(fā)展階段以2005年7月形成的《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試行)為開始標志;完善階段以于2008年2月頒布的《關于開展村級公益事業(y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農改〔2008〕2號)文件為開始標志。目前,對于我國地方農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給,該制度正處于不斷修正完善中。
2.“一事一議”制度的政策流程。選舉過程、需求表達及決策過程是“一事一議”制度必不可少的兩個流程,選舉過程的功能在于形成地方農村公共品有效組織及其領導團隊,是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民主選舉過程;需求表達及決策過程的功能在于農民在有效組織的帶領下,能夠完全真實表達對地方農村公共品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有效供給。
(1)選舉過程
選舉過程依據的根本制度是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借鑒了西方選舉制度的普遍性原則,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制度。首先,選舉權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選舉權的普遍性主要表現為選民是否具有普選權的問題。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從選舉制度上也體現了權力在民的原則,保障了我國公民普選權的實現。選舉權的平等性包含公民有平等參加選舉的權力、選民“一人一票”權、“一票一值”權(胡錦光,1998)和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相統(tǒng)一四個方面內容。其次,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并用。由于特殊的國家經濟、文化、歷史與政治背景,我國現行的選舉制度實行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并用原則。再次,選舉投票的秘密性。秘密投票,即“無記名投票”,是指選民在參加選舉時采取不公開形式進行,在選票上也不署姓名的一種投票方式。使選民更自由地表達自已的偏好或者是意愿,排除外界的干擾,維護自己的選舉權秘密,使選民在完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選舉。
(2)需求表達及決策過程
“一事一議”制度作為我國地方農村公共品現行的直接投票需求表達及決策方式,其在實際需求表達及決策過程中,既帶有西方經濟理論中直接民主選擇方式的特點,又帶有我國農村實際情況賦予的特點。首先,“一事一議”制度議事內容廣泛。根據《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規(guī)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適用范圍包括村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道路修建、植樹造林、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有關的土地治理項目和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其他公益事業(yè)項目,議事范圍覆蓋了農民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其次,“一事一議”制度決策的公共品受益范圍在村以內?!耙皇乱蛔h”在實施過程中,農民受認識水平限制,往往采取實用主義、本位主義態(tài)度,對自已有益的事就贊成,沒有利益的就反對,因而通過“一事一議”難以達成共識,存在操作執(zhí)行困難(馮曉娟,2010)。而且“一事一議”制度要求每個投票者都有平等表達對公共品需求的權利,但個人需求又是千差萬別的。這種差異性使得“一事一議”制度的受益范圍較小,涉及利益主體較少。再次,“一事一議”形成的決議具有一定約束力?!耙皇乱蛔h”形成的決議約束力不同于政治決議的強制性,它是在群眾自愿基礎上進行的,約束力主要靠受益群眾互相信任、互相監(jiān)督和限制受益來實現,體現了村級基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政策。但需注意的是,“一事一議”通過的決議缺乏一定的法律制度強制實施,會造成決議后籌資執(zhí)行操作困難。
(二)“用手投票”需求表達機制的實證分析
由于“用手投票”需求表達機制在我國直接應用為“一事一議”制度,因此本文所作的實證分析圍繞“一事一議”的決策流程進行。其中,選舉過程歸結為居民對于“一事一議”制度的參與度分析,需求表達及決策過程歸結為居民對于“一事一議”制度的滿意度分析。
本文的調研數據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農村公共品研究課題組”的調查資料。二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資料。在實際調研中,采取四階段分層不等概率抽樣方法,在全國28個省市中抽取10000個家庭戶,每戶隨機選取1人作為面對面被訪者。①本論文使用數據部分來自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之《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該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執(zhí)行,項目主持人為李路路教授、邊燕杰教授。感謝上述機構及其人員提供的數據協(xié)助,本論文內容由作者自行負責。
1.“一事一議”制度的參與度分析。對“一事一議”制度的參與度分析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選舉的積極性分析;二是選舉的暢通性分析;三是提名候選人制度分析;四縣鄉(xiāng)直接選舉分析。
(1)選舉的積極性分析。根據調研問卷中設計的四類與選民對選舉積極性相關問題:一是“您認為自已有權利參加就業(yè)所在地的選舉嗎”;二是“如果不讓您參加當地的選舉您的感覺是怎樣”;三是“您認為您的選舉權重要嗎”。四是“在最近一次的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您有沒有推薦候選人”,可以得出選民對選舉是否具有積極性,進而表明居民是否存在對于直接參與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的意識度,結果如下:
表1 “您認為自已有權利參加就業(yè)所在地的選舉嗎”的調查結果
表2 “不讓您參加當地的選舉您的感覺是怎樣”的調查結果
表3 “您認為您的選舉權重要嗎”的調查結果
表4 “你最近一次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你有沒有參加過下列活動”的調查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調研收回的需求表達機制290份有效問卷中,對于“您認為自已有權利參加就業(yè)所在地的選舉嗎”這一問題,有77.9%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是有權利參與選舉的,僅有5.9%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沒有選舉權,表明居民比較認同自己應該享有的選舉權。表2和3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居民對其選舉權的具體效用性和重要性的認可度不高,認為選舉權的實現對其自身而言效用不大,關系不緊密,對選舉的積極性較低。表4顯示在總體10151的受訪者中,僅有523名受訪者參與過推薦候選人活動,占比5.2%。有9628名受訪者沒有參加過直接推薦候選人的活動,占比94.8%。這表明在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選民直接推薦候選人的制度沒有得到完全落實,選民權力沒有得到有效保障。
(2)選舉的路徑暢通性分析。選舉路徑的暢通性分析主要通過“您參加就業(yè)所在地選舉的頻率”和“你最近一次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你有沒有參加過下列活動”兩項調查分析得出,結果如下:
表5 “您參加就業(yè)所在地選舉的頻率”的調查結果
表6 “你最近一次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你有沒有參加過下列活動”的調查結果
表5表明受訪者對“您參加就業(yè)所在地選舉的頻率”的調研結果,其中的“每次”、“經?!眱蛇x擇的人數為28人,占總人數9.7%,“從不”、“不清楚”選擇的人數為97人,占總人數的33.4%。表明受訪者實際參加的選舉次數較少。由表6可看出,在總體為10151的受訪者中,有7558位沒有參加最近的一次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其占到了總數的74.5%。從以上分析可知,選民實際參加選舉的實際效果不甚樂觀,進而說明通過選舉來實現選民對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達權力和政策決策權力的路徑并不暢通。
(3)縣鄉(xiāng)直接選舉實現程度分析。縣鄉(xiāng)直接選舉實現程度分析可通過“如果有機會參加縣長/區(qū)長的直接選舉,我一定會積極參加投票”和“有沒有經歷縣、鄉(xiāng)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兩類問題表明,前者表明選民對于參加縣鄉(xiāng)直接選舉態(tài)度,后者表明實際參與情況。分析結果如下:
表7 “如果有機會參加縣長/區(qū)長的直接選舉,我一定會積極參加投票”的調查結果
表8 對“有沒有經歷縣、鄉(xiāng)人大代表直接選舉”的調查結果
從表7的數據分析可得出,居民參與縣鄉(xiāng)直接選舉的意愿度較高,但表8的結果清晰地顯示出沒有參加過縣、鄉(xiāng)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的受訪者占比為93.3%,綜合兩項分析表明:受訪者中絕大多數人雖然愿意參與選舉的相關過程,但是我國現行的縣、鄉(xiāng)人大代表直接選舉的方式沒有有效運行,實際效果甚微。
(4)結論評析。選舉是形成基層地方公共品供給組織的最直接有效手段,是實現有效需求表達的組織基礎,通過上述調研資料的分析,我國居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不高,選舉路徑也不通暢,縣鄉(xiāng)直接選舉的實現程度并不理想,表明我國居民對于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達欠缺有效路徑。
2.“一事一議”制度的滿意度分析?!耙皇乱蛔h”制度的滿意度分析的實質在于地方農村公共品供給現狀是否真實反映了農民的真實需求。該分析是衡量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機制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指標。
滿意度評分范圍在1分到10分之間,評分越高,受訪者對“一事一議”現狀的評價越高。圖1是對52份有效問卷的評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
圖1 “一事一議”滿意度分析
根據受訪者對“一事一議”現狀的評分情況,大部分受訪者評分在4分到8分之間,平均分為6.0481,標準差為2.12939。若以滿分的60%為及格標準,“一事一議”滿意度評分僅在及格水平,且有30.8%的受訪者對“一事一議”的評分低于及格水平。這表明受訪者對“一事一議”實施效果滿意度不高?!耙皇乱蛔h”作為當前村民直接表達對地方農村公共品需求的重要渠道,其功能并未完全發(fā)揮,該制度并未有效表達農民對地方農村公共品的直接需求,因此有必要對“一事一議”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障礙進行分析,提高接收村民需求偏好的效率。問題出現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由于農村留住人口少,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經濟能力較低,造成“一事一議”制度執(zhí)行可操作性差。其次,“一事一議”缺乏強有力的組織行動集團。再次,政策不匹配加大了“一事一議”實施難度。另外,“一事一議”管理不規(guī)范,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jiān)督制約手段,存在賬目未公開,財務不透明等現象,影響了農民籌資籌勞的積極性。
(一)“用腳投票”需求表達機制
蒂伯特(Tibute,1965)在《一個關于地方支出純理論》一文中論證了“居民用腳投票”間接地決定地方稅收與支出的類型,認為對于地方公共品而言,有多個社區(qū)提供不同的公共品組合,并且存在著顯示個人對公共品偏好的有效機制-各社區(qū)間的流動。每個人都充分了解可得到的地方公共品組合,并可以自由無成本地進行社區(qū)間流動。每個人都會選擇一個提供了自己滿意的公共品組合的社區(qū)定居,這樣就通過遷移流動顯示了自己的偏好,那么對每個社區(qū)而言,當公共品組合的人均成本最低時,社會規(guī)模最優(yōu)。簡言之,蒂伯特模型指出分權決策過程可以達到地方公共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坝媚_投票”的完全成立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個人是完全流動的,每個人都能無代價的轉移到一個最適合于他的公共品與稅收組合的社區(qū),個人就業(yè)所在地對其居住在哪里不加限制,也不會影響收入。第二,居民對于他們在每個社區(qū)將接受的公共品和需支付的稅收具有完全信息。第三,有足夠的社區(qū)供居民選擇,以致于每個居民都能找到滿足其所需公共品的社區(qū)。
(二)“用腳投票”需求表達機制實證分析
根據國家計生委2008年的監(jiān)測,我國現階段2億多人口自發(fā)地由農村向城市、由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動。從現階段來看,這些流動人口自發(fā)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尋找就業(yè)機會,由于我國戶籍制度的限制,外來人口雖然可以間接地享受到城市社區(qū)公共產品的部分效用,但是并不具備對城市社區(qū)公共產品需求表達的完全資格——流入當地戶籍。因此,我國目前沒有完全具備“用腳投票”的假設條件,即居民無法通過“用腳投票”表達對新型社區(qū)公共產品的有效需求。但是這些為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yè)機會的流動人口正在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進入到城市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成績對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斷提高了該類群體在城市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進而逐步打破限制“用腳投票”機制在我國不能充分發(fā)揮的體制因素,即是說:流動人口正在自我創(chuàng)造“用腳投票”的理論前提條件。由于受數據限制,不能找出這些流動人口中有多大比重是因為城市社區(qū)公共產品而發(fā)生的,但是從該類角度來研究新型社區(qū)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機制,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另外,“用腳投票”也為我國層級財政體制改革提供了一種財政理論-分權理論,有助于實現中央、地方與新型社區(qū)之間對財政資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具體是指“用腳投票”通過促進地方政府之間自由競爭,利用地方政府獲取信息的優(yōu)勢,使用居民自我評議機制來實現新型社區(qū)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為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資源分配提供了一種理論建議。
根據我國現實國情,雖然目前省際之間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就業(yè)機會存在顯著差異引起的,但不同地區(qū)公共品供給水平對人們的遷移動機和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即是說,我國人口遷移現狀也能部分顯示出居民對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達情況。
表9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跨省流入流出”人口分布一覽表 單位:人
(一)我國跨省人口流動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量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擺脫了現有戶籍制度的限制,紛紛遷到外地從事經商務工等活動,導致一些省市外來人數迅速增加。就目前流動人口的群體特征來說,占流動人口主體的農民工人群的大規(guī)模流動基本上是一種有目的、有準備、理性的流動,決定他們遷移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是收入因素,即為了尋找更好就業(yè)機會或提高生活質量;二是福利因素,即城市公共品及服務的供給狀況要嚴格優(yōu)于農村,該類因素也是高素質人才進行地區(qū)遷移的主要因素。雖然我國目前的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但是追求優(yōu)質公共品及服務動機發(fā)揮的作用愈來愈顯著,特別是針對高收入人群。在此情況下,有必要對全國范圍內流動人口數量和分布作定量分析,從而得出我國居民通過遷移來表達對地方公共品的偏好及其選擇效率。
從表9可以看出,我國居民跨省遷徙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梢詫⑸鲜鰯祿譃槿丝趦袅魅胧》莺腿丝趦袅鞒鍪》輧纱箢悾浩渲斜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云南、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6個省級區(qū)域為人口的凈流入地區(qū),河北、吉林、四川、湖南、安徽等15個省份為人口凈流出地區(qū)。在人口凈流入(或凈流出)大類內部,區(qū)別也十分明顯:如在人口凈流入大類中,廣東省的凈流入人口為1463萬人,而內蒙古僅為43.4萬人;在人口凈流出大類中,四川凈流出人口為640萬人,而山東僅為7.14萬人。這表明在凈流出(或凈流入)大類中,不同省份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需要進一步進行分類分析。
(二)人口流入省份類別的聚類分析
利用SAS統(tǒng)計軟件對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云南、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6個省級區(qū)域為人口的凈流入地區(qū)進行聚類分析運行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人口流入省份聚類結果示意圖
在圖2中,在人口凈流入的16個省份中,廣東與北京、浙江、上海、天津、遼寧等15個省份分為兩個亞類,廣東當年人口凈流入量為146.3萬人,遠遠高于其他人口凈流入省份的凈流入量。在非廣東人人口凈流入省份的亞分類中,在可以進一步兩大類:Ⅰ類(北京、浙江、上海等三?。┖廷蝾悾ㄌ旖?、遼寧、江蘇等12省)。在Ⅰ類中可以再細分為1類(北京、浙江)和2類(上海);在Ⅱ類中可以再細分為1類(天津、遼寧、江蘇、云南、福建和新疆6?。┖?類(山西、海南、內蒙、青海、西藏和寧夏6?。?。
(三)人口流出省份類別的聚類分析
同樣利用SAS統(tǒng)計軟件對人口流出省份進行聚類統(tǒng)計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圖3 人口流出省份聚類結果示意圖
如圖3所示,在人口凈流出的15個省份中,四川與河北、吉林、湖南、湖北、廣西等14個省份分為兩個亞類,四川當年人口凈流出量為1463萬人,遠遠高于其他人口凈流出省份的凈流出量。在非四川人口凈流出省份的亞分類中,在可以進一步兩大類:Ⅰ類(河北、吉林、陜西、甘肅、山東、重慶和貴州共7個三省)和Ⅱ類(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和廣西共6個?。?。在Ⅰ類中可以再細分為1類(貴州)和2類(河北、吉林、陜西、甘肅、山東、重慶6個?。?;在Ⅱ類中可以再細分為1類(安徽、湖南和江西3各?。┖?類(河南、湖北和廣西3個省)。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人口遷移的目的地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遷出人口主要流向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而外出人口主要來自安徽、四川、湖南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結果表明:受經濟發(fā)展程度的影響,安徽、四川、湖南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公共產品供給程度要明顯低于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如果人們具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會因為子女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因素而遷往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因此,人口遷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居民對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達狀況。
(四)結論評析
目前越來越多的居民為了尋求更好的地方公共品和服務,采用人口遷移方式在不同地區(qū)之間遷徙,但就流動人口的遷徙路徑來說,流動人口大多從四川、河南、安徽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遷移至廣東、福建、浙江、北京、上海等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由于受我國戶籍制度的制約,大部分流動人口,特別是對于農民而言,當其遷移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后,獲取的地方公共產品水平并沒有因此提高。我國目前戶籍管理制度按地域家庭關系將居民戶籍劃分不同屬性,不同屬性的戶籍附帶不同的醫(yī)療制度、教育制度、勞動就業(yè)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同居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地方公共品供給制度,表明居民可以通過遷移方式來表達對地方公共產品的需求和偏好,但是我國戶籍管理制度嚴重制約了其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诖耍坝媚_投票”需求表達機制和人口遷移在我國實踐中缺乏效率,亟需我國對現行戶籍管理制度進行改革,打破區(qū)域間流動限制,實現各類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均等化。
綜合以上分析,“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兩種需求表達機制的建立對我國地方公共品的有效供給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具體操作執(zhí)行中,居民對“用手投票”機制的參與度和結果滿意度不高,“用腳投票”機制出現了政策制度限制,導致兩種需求表達機制在我國的實施效果并不顯著,因此有必要進行改革以實現居民對地方公共品的有效需求。
(一)構建完整的需求表達機制體系,暢通需求表達路徑
完整的需求表達機制體系包括暢通的需求表達路徑、合理的需求表達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和完善的配套環(huán)境三方面。需求表達路徑有官方路徑、民間路徑和其它路徑,其中官方路徑和民間路徑是主體,其它路徑是輔助路徑,三者之間互相轉化、相互交融,構成了地方公共品需求表達路徑的全體??冃Ч芾碇笜梭w系可采用平衡計分卡指標,通過橫向比較、歷史比較和目標比較分析績效評價結果,以發(fā)現需求表達機制缺陷。完善的配套環(huán)境包含制度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其中制度環(huán)境是指優(yōu)化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人文環(huán)境是指樹立政府官員為民服務的思想、提升政府官員服務能力、培育居民需求表達意識和提升村民需求表達能力四方面。
(二)推進“用手投票”需求表達機制改革
由于我國居民對“一事一議”制度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都不高,實際操作性差,具體表現為缺乏強有力的組織行動集團,管理不規(guī)范,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jiān)督制約手段等方面,從而影響了農民籌資籌勞的積極性。因此,對于“一事一議制度”的完善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加強基層民主制載體的完善,主要指村民自治委員會和城市居委會的建設和完善。二者是我國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同時也是居民表達需求最基本的渠道之一。因此,要完善農村公共品需求表達機制,對村民自治委員會的完善是最為基礎的手段。其次,加強基層黨內“公推直選”制度的完善。“公推直選”解決的是如何有效產生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候選人的問題,其目的是要增進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在黨員和群眾中的合法性基礎,由全體黨員直接參加選舉,采用差額選舉方式選出基層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委員的過程。再次,增強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競爭度和透明度。讓真正能代表民眾聲音的候選人入選,實現人民民主管理目標。在具體的選舉規(guī)則中,要完善各項具體操作規(guī)則,如增大差額選舉比例,增強競爭性;通過公開宣傳,讓選民事先更多地了解候選人的個人信息,減少選舉的盲目性。最后,調整獎補方式。為解決貧困農村籌資難的現實,建議進一步靈活財政獎補政策,根據申請項目來確定補貼金額。對一些本身造價高的項目,其補貼金額也應該高些。避免因各村貧富差距懸殊造成財政補貼的區(qū)別待遇,從而進一步拉大差距。
(三)推進“用腳投票”的需求表達機制改革
由于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的限制性,用腳投票需求表達機制在我國的運用受到了影響。在近幾年,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城鄉(xiāng)統(tǒng)籌計劃的推進,這種現象雖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戶籍制度背后所代表的如教育、醫(y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的享受程度不能打破二元結構,戶籍制度改革將是有名無實。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更為重要的是其代表的福利制度的改革。要讓居民無論來自哪里,都有資格享受均等的基本地方公共品和服務,且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另外,用腳投票機制是建立在一種居民在自愿、自由流動的基礎之上的,目的是增強同級政府之間的競爭性。因此,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必須約束政府部門的不規(guī)范行為,防止政府以強制拆遷等有違農民意愿的方式來實現城鄉(xiāng)統(tǒng)籌。同時,要關注諸如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的需求表達機制的建立。戶籍制度改革并非要實現所有進城務工人員都將戶口遷到城市,而是要確保他們在城市工作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地方公共品和服務,有一定的發(fā)言權。也要確保他們在農村與城市之間來回流動的過程中,相應的社會保障能夠成功地結轉,即要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要實行進一步改革,提高社保統(tǒng)籌層次。
參考文獻:
〔1〕 閻坤,王進杰.公共品偏好表露與稅制設計研究[J].經濟研究,2000,10:61-66.
〔2〕 馮曉娟.淺論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J].蚌埠黨校學報,2010,1:30-31.
〔3〕 胡錦光.中國憲法問題研究[M].新華社出版社,1998年版:273.
〔4〕 劉小鋒,林堅.轉型期中國農村社區(qū)公共物品需求顯示研究綜述[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59-63.
〔5〕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56.
〔6〕 俞鋒,董維春,周應恒.不同收入水平下農村居民公共產品需求偏好比較研究——以江蘇為例 [J].江海學刊,2008,3:217-223.
〔7〕 金曉偉.創(chuàng)新與完善農村公共產品需求表達機制的思考[J].管理學研究,2008,4:1-3.
〔8〕 吳俊培,盧洪友.公共品的“公”、“私”供給效率制度安排——一個理論假說[J].經濟評論,2004,4:15-17.
〔9〕 李強,羅仁福,劉承芳,張林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最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服務——農民對農村公共物品投資的意愿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月刊),2006,10:16-20.
〔10〕孔祥智,涂圣偉.新農村建設中農戶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10:10-15.
〔11〕朱剛.“一事一議”制度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難題解讀[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5:15705-15707.
【責任編輯連家明】
中圖分類號:F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544(2015)03-0036-09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簡介〕劉楠楠,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