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十歲生日在磐安吃魚面,五十二歲生日在青田吃素面。今年十一月,將近五十三歲生日時,我在衢州江山縣吃了碗“大陳面”?!爸烀敝?,居然在浙江吃了三次壽面,不能不說我與浙江緣分非淺。
中國“八大菜系”中,浙菜在蘇菜和閩菜夾擊之下,原本不以調(diào)味自高,不曾想,衢州菜卻獨張異幟,居然以辣味為主調(diào)。據(jù)說,當(dāng)?shù)厝藶榱嗽黾永倍?,常會做出“紅辣椒炒青辣椒”的異行。我對這件事想了許久,最后才想通。衢州亦稱“三衢”,也就是浙閩贛三省通衢的意思,既然是交通要道,必定有都市氣象,也就是兼收并蓄,為其所用,于是,衢州菜便同時兼有浙菜、閩菜和江西菜的特色了。當(dāng)然,還不能忘記安徽,衢州隨處可見的徽派建筑便是明證,菜品中自然吸收了徽菜的古意。衢州菜中辣味的代表作為“三頭一掌”,其辣直入經(jīng)絡(luò),如今名氣甚大,知道的人多,這里就不談了,還是談?wù)勎疫呑哌吺车挠^感。
在酒店里吃自助早餐,清淡鮮咸的雪菜居然是翡翠中令人心癢難撓的“黃楊綠”色。十一月的雪菜是時令菜,用鹽淺腌為小菜,配一碗福州人堅稱其獨自發(fā)明的“燕皮餛飩”,頓感腸胃溫暖舒適。因為怕傷胃,我向來早餐不吃黏食,但此刻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嘗一嘗本地的肉粽。二十五年前,也是十一月,我?guī)е珌砗贾菪禄槁眯?,火車夜過嘉興,車站上有人叫賣熱肉粽,我給太太買了一只,半尺多長,肥肉瑩然,瘦肉嫣紅。我怕太太積食,嘴上緊著勸:咬兩口嘗嘗就得了,前途美食無數(shù)。為此便落下二十五年的積怨,我太太每思及此,常怨我沒讓她將肉粽吃完。衢州的肉粽有特色,竟然添了辣椒,肉塊則是迷人的赭紅色。于是,我每早進食辣味肉粽一枚,算是替我太太“還愿”了。
衢州山高路遠。海鮮少,但我還是嘗到一味酸豇豆辣炒小螺片。螺片稍硬,但酸辣得透徹,有震霍胃口之功效,令人食欲大增。另外一道涼菜,似藕非藕,色如白玉,只有食指粗細,斜切成段,精致得好似工藝品。我最初以為是“藕帶”,此物湖北孝感最出名,細問之下,本地人卻稱為“藕尖”。這道菜有浙菜的特點,配上青瓜和彩椒涼拌,滋味清遠,像位潔身自好的名士。有一物不明,必當(dāng)追根溯源,這是美食家的基本功?;丶抑笪以敳椤芭簬А迸c“藕尖”的區(qū)別,原來卻是同物異名,都是蓮的幼嫩根狀莖,由根狀莖頂端的一個節(jié)間和頂芽組成。《本草綱目》引用汪穎《食物本草》稱,藕帶有“解煩毒,下瘀血”的功效??雌饋?,這還是一道能使人心情開朗的佳肴。至于其口感,脆嫩單純。美妙之處似交益友。
我生活在北方,那里除去烤鴨,很少有餐館能做好鴨子,因此,我每到江南,鴨子是一定要吃的。衢州鴨子當(dāng)然不是蒲松齡《聊齋志異·衢州三怪》中的“鴨鬼”,而是名曰“長壽鴨”的釜燒鴨子,不辣,卻有股淡淡的藥香。中餐有藥膳傳統(tǒng),藥膳廚師想盡一切辦法避免菜里有中藥味道,殊不知,藥香在漢文化中是最具隱逸意味的香型,能讓人產(chǎn)生高山結(jié)廬,逃離十丈紅塵的遐想。這只鴨子盛在黑色陶釜中,身下襯著稀疏的竹篾算子,應(yīng)該是怕鴨皮粘住釜底,導(dǎo)致陶釜加熱時開裂。鴨皮薄亮,色如重棗,應(yīng)該是先將鴨坯抹醬腌制,接著油炸上色,最后才燒制。釜底只有很少一點濃湯和厚厚的鴨油,調(diào)味料都被揀了出去,應(yīng)該是為了避免泄露廚中機密。我伸箸從鴨翅上方結(jié)締組織里取下一片帶皮鴨肉,這等最難燒透的地方也口感軟爛,滋味綿長。于是我明白了,這鴨子應(yīng)該是在大鍋寬湯中燉到糯而不散,臨上桌時移入陶釜,再加熱激發(fā)出濃湯中的藥香,從嗅覺上先聲奪人,吸引食客的注意力。對于這種滋味和口感,我的味蕾有記憶,發(fā)生在衢州鄰省的江西瑞金,那里有一道名菜“李德鴨”。這道菜發(fā)明于上世紀30年代,地點是瑞金蘇維埃共和國,主要人物是共產(chǎn)國際派來的軍事專家,奧地利人李德。綜合各種史料和傳聞來看,李德對他的中國妻子肖月華非打即罵,借口常常是肖月華沒能將蘇維?!疤毓苯o他的一群鴨子燒成美味,為此他甚至砸爛了鐵鍋。肖月華無奈,只能向“老表”借了一只砂鍋燉鴨子,不想,燒成的鴨子味道絕佳。原來肖月華借來的是只藥鍋,“老表”同情她的不幸,又給了她一張十三味藥的清解溫補藥方,讓她照方抓藥給李德燒鴨子。這位可憐的女子發(fā)明了這道美味,卻并沒能改變李德對她的打罵,直至到了延安以后方才離婚?!袄畹馒啞彼幭銤夂瘢橹荨伴L壽鴨”藥香悠長,兩者各具特色,難分高下,都是稀世美味。有人也許會問,到底是“李德鴨”傳到了衢州,還是衢州“長壽鴨”傳到了瑞金?其實,用中藥燒制肉食,從五千年前的“鐘鳴鼎食”時期就發(fā)明了,衢州能留下這道好菜,是交流的力量和兼收并蓄的結(jié)果。
飽食思動,我步行至衢州道貫巷。漢文化傳統(tǒng)最重師承,各行各業(yè)都有祖師爺,而作家這一職業(yè)的祖師自然就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孔夫子了。道貫巷又稱“道冠巷”,這里有孔子嫡系后代所建“南宗”孔氏家廟。蒙孔氏南宗奉祀官,孔子七十五代孫孔祥楷贈送《論語》一部,大喜過望。其實,孔夫子也是美食家的祖師,他給后代美食家制定了一系列綱領(lǐng)性的規(guī)范,如“席不正不坐”、“食不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君子遠庖廚”等等。同時他還借著表揚弟子顏回強調(diào),美食非奢侈之事,而是關(guān)乎品德的修行,他說:“賢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笨追蜃拥纳钜鈶?yīng)該是,要想成為美食家,先得成為剛正嚴謹且又不失活潑的君子。
晚餐在江山縣,據(jù)說此地有一百多種方言,而且歷史上人才輩出,最著名的食材是大白鵝。不論車行步行,此地常能看到成群的羽毛雪白,蠟黃嘴掌,高冠闊步,全不畏人的大鵝。中國古人有能耐,將天上排列成行的鴻雁馴養(yǎng)成家鵝,體重四到六公斤,然而,禽類越大,肉質(zhì)纖維便越發(fā)粗長,很難烹制。從文化傳統(tǒng)上講,自明代之后,人們每想到食鵝,就常常會想起明太祖賜徐達食蒸鵝的典故。我也有同樣的心理陰影,因此,行走全國各地,總是避免吃鵝類菜品。今天上桌的是著名的“三套鵝”,大白鵝腹中塞入了本地另一種名產(chǎn)——白毛烏骨雞,盛在巨大的砂鍋中。是清燉的手法,湯濃似乳,香氣襲人。出乎意料的是,鵝肉酥軟細膩,不柴不老,滋味清遠。當(dāng)年我到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會稽山游玩時,懷揣王右軍愛鵝的故事,眼望“鵝池”中的群鵝,心中卻冒出另一種怪念頭:書圣王大人養(yǎng)鵝難道僅僅是為了書法,他不吃嗎?他會用哪種烹飪手段?此刻在江山縣,品嘗大白鵝,心中冒出的念頭卻是:抗戰(zhàn)時期在陪都重慶,軍統(tǒng)局長戴笠與毛人鳳等江山縣出身的心腹會餐,口吐難懂的江山方言,毫不擔(dān)心旁人竊聽,這些時候,他們會不會也從心底有感而發(fā),像“莼鱸之思”一樣生出“白鵝之思”呢?四川的鵝會像江山的大白鵝這般細嫩美味嗎?
中國的飲食史其實就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殺伐史……不談這話題,還是談食物有趣些。晚上在衢州文聯(lián)品茶,我為巨型徽派庭院建筑的寬敞與繁復(fù)而驚嘆。主人有雅趣,辦公室內(nèi)擺放著多種自制的干花,插在陶甕瓦釜中,看似隨意,其實深具巧思。茶是與我同齡的陳年好茶,茶點是衢州獨有的椏柑、胡柚、竹炭花生,還有古代文人畫中常常用來寄托情懷的柿子。此地的柿子與我家鄉(xiāng)的磨盤柿子有很大不同,它是在樹上自熟的,柿葉全部落光之后,色若蜜蠟的柿子掛在枯枝上,入詩入畫,美得讓人心醉。很久以前我曾有過一個夢想,就是在天津薊縣山里買個小院,種上一株核桃樹,一株柿子樹,兩樹諧音為“合適”;再在門前拴一頭毛驢,趕集買菜時便騎著它去。如今想來,內(nèi)心世界的和諧沒必要非用兩株果樹暗示,行動的逍遙也無須騎著毛驢向旁人證明,這些都著了痕跡,都是虛妄,屬于虛榮心的一種。此刻在百年庭院之中,坐對賢友,細品佳茗,談些山川草木的話題,探討幾句“易牙之術(shù)”,便是將心放在了日常行止之中,便是“合適”,便是逍遙。
龍游縣的廿八都很值得一游,成片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小街小巷,古意盎然。這里有一道特色小吃“銅鑼糕”,方磚形狀,密封包裝,攜帶方便。銅鑼糕烹調(diào)方法有二:一種是切片油煎,外脆內(nèi)糯;另一種是切片后,上籠屜蒸透食用。我喜歡后者,色澤深沉,如最上等的碧玉。這種食物與我相遇多次,在鄰近的麗水市云和縣,此物有個古雅的名字叫“蓬篦”,有甜咸兩種餡料;在貴卅I的湄潭縣此物叫“清明粑”,包豆沙餡食用。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我將這種食物的染色秘密終于弄清楚了。這種深沉的綠色來源于植物“鼠尾草”,它的別名甚多,在湄潭叫“清明菜”,在麗水叫“青蓬”,在龍游縣廿八都則叫“佛耳草”,都是菊科鼠尾草屬鼠尾草種,學(xué)名Cudweed Herb。它野生于山坡、田間、路旁,賤生賤長,春季未開花時采摘洗凈,在開水中焯熟后,擠出水分,放在笸籮中讓其自然發(fā)霉。經(jīng)過霉菌轉(zhuǎn)化,待它散發(fā)出一種獨特的香味時,便是成品,可當(dāng)即使用,也可曬干存儲,留待冬天使用。美食家如偵探,探尋食物秘密的過程如同推理小說,樂趣無窮。
我今年來浙江較早,原以為美味的冬筍還沒生出,心中遺憾是難免的。不想,在開化縣我們以筍肉餛飩這種隱蔽的形式重逢,他鄉(xiāng)遇故知般驚喜。在此之前,我對此地的了解僅限于名茶“開化龍頂”,茶芽如胖針,綠色淡,香氣清,滋味長。開化縣是錢塘江的源頭,有好水必有好魚,草鯉鰱鳙都被本地人稱為“清水魚”,單用美味二字不足以形容。然而,最為緊要的則是,此地有一種全世界獨有的食物,它叫青螄。
螺螄是中國特有的生物,只分布在浙江和云南、貴州等地,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前腮亞綱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螄屬方形環(huán)棱螺,學(xué)名Bel-lamya quadrata。螺螄外殼呈褐色,肉味鮮美,尤其是雄性生殖腺,俗稱“螺黃”,更是美味異常。大約三十年前,我在廣西參加會議,從陽朔乘船到桂林,親眼得見幾位著名評論家,用高妙的技巧和雅俗各異的姿態(tài),風(fēng)卷殘云般吃掉船家滿滿一搪瓷盆螺螄。而江山縣的青螄更是不同,螄殼是深綠的黛色,近似于唐代宮女畫眉的“螺子黛”,看一眼展子虔的《虢圍夫人游春圖》,便能對這種顏色之美有直觀感受。這種青螄,全世界只在江山縣出產(chǎn),肉色灰綠,是螺螄中的極品。據(jù)說在夏天的時候,農(nóng)民下田耕作,折一把柳枝丟在溪水石縫中,傍晚荷鋤而歸時,柳枝上已爬滿青螄,帶同家去,農(nóng)婦剪掉青螄尾端,加蔥姜蒜、紫蘇、辣椒和黃酒一炒,正好下酒。江山縣的青螄全年皆有,我這次也嘗到了,將拇指和食指捏住螄殼,用嘴輕輕一吸,螄肉脆鮮,尾端清甜,當(dāng)然,還有調(diào)味的辣,是那種揮汗如雨的辣,也是酣暢淋漓的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行路的妙諦則在于衣食住行和人情世故。我的中華美食行衢州站,到此只是一個小結(jié)。能在此品嘗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物產(chǎn),我只感覺造化之神奇,人生際遇之奇妙,當(dāng)然,更要感謝衢州的賢主人。
原刊責(zé)編 田靜
(選自《散文)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