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在密云水庫南岸尋得一間小房子,開始寫我的第五部長篇《三個三重奏》。長篇小說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工程,寫起來曠日持久,寫作本身的感觸也異常豐富,因此常會停下來觀察、回味、沉思,即興寫下,如同心靈的攝影。忽忽兩年過去,四季輪回,竟積下不少心靈之照。
云居
壬辰年春,尋山野小居,入密云之水庫南岸,得一廳一室一露臺,坐擁陽光,或看云起,日:云居。
霧是一種思想
大霧,松雞,鳥,貓,一切都在霧中,霧也在霧中。細密的鳥叫聲似乎也因大霧變小了,而松雞之聲幾乎有破霧之狀,一如在霧中大聲吹喇叭。貓在樹上,好像在思考霧,一動不動,一只挨一只,一種集體的思考,似乎霧是一種思想。
真空
午后,風,因為玻璃,一切如同靜物。暫時的陽光,搖擺的松針,去年的彩旗,因為無聲像啞劇。貓走在風中像走在真空中,平時就像夢幻,這會兒更像。唯有狗是現(xiàn)實的,與風、玻璃,哪怕瞬間暗下去的陽光無關。甚至個別的人也像走在真空里,為什么狗就不像呢?呵,陽光又亮了,玻璃卻無動于衷。
語言誕生
只有在自然中才對自然現(xiàn)象敏感:晨曦,日出,萬物感光,不同方向山峰感光也不同,草、樹、木柵、小徑、石階、墻體、露臺,都有對光線反映的方式。而這一切都被環(huán)山襯著,這很重要,沒有背景就稱不上近景、細節(jié)。只有相互映襯,互為鏡像,一切才顯出自身與他者的意義。唯此才可看,語言因此誕生。
大風刮過的天
墻體上的暖色調(diào)感光與山頂之上碧藍的天空,幾乎可以讓人想到海邊早晨。甚或比海邊早晨還澄凈。這是被八級大風刮過的天,從昨晚碧透的繁星就可想象到今天早晨的天空,霞光的層次像用沙子建筑的壇城一貫追求的效果:整齊,變幻,最終為空。
完全相同的一天
與昨天完全相同的一天,舉起相機,最終沒按下快門。一切都太相似了,并著迷于這種相似:這一天幾乎是每一天。對于僧人而言這樣相似的日子再普通不過了,他們的每一天是同一天。他們的時間和常人不一樣,他們的目光是不變的。
聽覺比視覺古老
春雨,淅瀝,輪回之聲。聽覺似乎比視覺古老,生命在聲音中可抵達史前,譬如這淅淅瀝瀝之聲。億萬斯年,聲音沒變,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可思議。視覺與聽覺在方向是相反的、分離的,在疾速城市化的今天尤是這樣,這也是人們內(nèi)在分裂的原因。我們的城市還有統(tǒng)一的視覺聽覺嗎?
在聲音中辨識
一個城市沒有老建筑,等于廢除了自己的時間與歷史,自然界的聲音也會很怪異,好像靈魂難以附體,沒著沒落,比如雨。除非閉上眼,像盲人一樣。在這個意義上盲人是幸福的、從容的,他們在聲音中辨識著一切。當然,如果附近有推土機的轟鳴,他們也會更慘,被剝奪得更干凈。
嘎嘎嘎
早霧,沒有漸漸升起的霞光,但天還是亮了。一切都在復蘇,特別是鳥,最早活躍的就是它們。最直率的是喜鵲,嘎嘎嘎,它們一叫掩蓋了許多鳥鳴。不過仔細聽并沒真的掩蓋,相反有了高低錯落的層次。在“嘎嘎嘎”之中,細碎的鳥鳴不為所動,完全是不同的聲部,不同的世界。
春回地暖
風中的艷陽,環(huán)山,逆光,加上側(cè)光,270度的視野都是陽光的影子,褶皺,重山,光與影錯落,一波一波,大地的運動似乎同樣遵循著潮汐的運動。去年雨水好,今年又多雪,山上毛茸茸的植物雖未返青,但在發(fā)育,有種抑制不住的蓬勃。早年讀過一本書叫《春回地暖》,漢語獨特的生息與魅力,此正其時。
小事物
小的事物才是人存在的方式,一滴雨點也可盛下靈魂。清明的雨從來不大,像一種交談,這樣從容,潤物無聲。
夜雨
天已亮,但未聽到鳥兒叫,許是夜雨的緣故?出去看,的確還在下雨,煙雨濛濛。偶有一兩聲松林深處喜鵲的叫聲,也很弱,且漉漉的,沒有呼應。如果是晴天,鳥兒叫早成一片了,大大小小幾至吵人。但此時只有太長的從昨天到此刻的雨。不知雨和鳥是一種什么關系,如果這會兒叫聲一片會怎樣?
水下
早晨,總讓我有一種在水下的感覺,這沒人打擾的世界清澈、感光,反射著光,仿佛一種呼應。如果不是水下很難有這種感覺,但早晨某個時刻會有。這時刻稍縱即逝,會有突然從水中升到世界上的感覺。此刻就是,水消失了,太陽已讓寂靜變得喧嘩。
春天中的冬景
春天中的冬景——在春天,最有力量的仍是冬天:一切如此清晰,固執(zhí),遺世。觀想這樣的春天,有種亙古的東西,不能用季節(jié)劃分,或許用寒武系、冰河期界定更準確。
北方的山
北方的山就是這樣,總有一種凜的東西。但和東北又不同,不空曠,闊大。就是沉默,整飭,內(nèi)斂。不清、秀、翠,普通,而有潛在力量,而且堅定。好像沒什么可說的,又像有無盡的話語。與音樂無關,但又是一種旋律。
《三個三重奏》
霞光,春天,《三個三重奏》寫了兩個春天了,在這樣的光中持續(xù)兩年做一件事,在古代或許常有。在許多古代器物上可以看到一種無時間的時間,非生命的生命,東方精神,讓人驚嘆。什么時候我們失掉了這種精神?不再安寧,時光未變,霞光未變,回到時間深處越來越不可能。
去年的韭
挖了兩棵玫瑰,取了西紅柿苗、芹菜苗,還準備種竹子,但露臺土不夠了,遂想起去年坡上開了一小片地。那兒種過韭菜、西紅柿,有土。有露臺的經(jīng)營,那兒準備放棄。去秋,收獲過西紅柿,就再沒去過。遂拿了袋子、桶、鐵锨去取土,結(jié)果一到那兒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去年的韭菜又長出來,且已長了好久。去冬那么冷,一次也沒看過那片地,那片曾收獲過異常甜美的圣女果和韭菜的菜地。心理上早已放棄。開春偶然想到也從未有心思去看,直到想到去取土種竹才又想到它的價值。結(jié)果人家長得好好的,仿佛賭著氣長,今早五點多就趕快起來去澆水。
小角度
在小角度的玻璃上,看見日出。不規(guī)則的太陽鮮艷,更像火焰,真正呈鋸齒狀。稍變角度,又是雙黃兒的。坐北朝南,幸有對面窗,否則日出是看不見的。正描述之際,整個玻璃已是曙色,一如暮色,火焰與雙黃兒均因太陽的運動消失。但另一扇玻璃又突然感光,呈現(xiàn)出更大的火紅的夸張的簡直是液體的太陽。
竹
竹,三變五,生活變新。新來自舊,延而續(xù),前后都有方向依怙。喜舊則視老竹,求飄則凝新穎。舊強于新,新銳于舊,維舊布新,非除舊布新,方自然,永續(xù)。一段超現(xiàn)實的藏地旅行亦如舊生活之穎,回頭看舊竹,越感舊之寧靜,深邃。年深日久,怎不蘊含新銳?
大地回過神來
云居巨雷,暴雨,而且是連珠炮式的巨雷,從未見過這種霹雷,有一刻巨閃把房間燈閃滅,頃刻黑暗,然后巨響,山崩地裂。奇跡的是燈又都亮了,好像大地回過神來,毀滅與更生瞬間完成。
向日葵
早晨看菜地,西紅柿、韭菜瘋長,小蔥茁壯??磥聿粌H人喜歡瘋,自然界也喜歡瘋,且瘋得沒邊。這些天真是罕見的茂盛,一切都在向天空瘋,雷聲滾滾,石頭徹底沉默,被覆蓋,綠的鋒芒所向無敵。瘋,只有大片高大的向日葵低頭不語,仿佛提前領罪。
云母的金色聲音
我喜歡看著遠山寫作,看浮云,聽零星鳥叫。喜鵲,百靈,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前者如無節(jié)制的笑,后者如天光乍泄,如一種云母發(fā)出的金色聲音。更早的時候,這種聲音響徹山頂,即使松雞扯著爆破般的嗓子乍叫,也無法讓百靈的合唱有一點遜色。但這只是天剛亮時候,現(xiàn)在麻雀的聲音統(tǒng)治了所有空間。
消音處理
秋蟲的叫聲壓倒了鳥叫,西紅柿被果實壓垮,蟲叫如紡織的聲音——大地仿佛在細密地織布,不知有多少臺小機器混編成了龐大的機器網(wǎng),并統(tǒng)一做了消音處理。一切都是輕微的,輕微得無邊無際。實際上不是壓倒了鳥叫,是鳥消失了,真奇怪,它們似乎甘愿退出某個時刻的舞臺,不知自然界有著怎樣的秩序,似乎上帝已從人之行列退出,專管草蟲風物。
一種藍
松雞其身上的藍接近孔雀,從容地穿過石徑,從人工草坪進入野生灌叢,雖從容,不怕人,但仍不及拍照。幾個月來第一次見到,過去只聞其聲,聲音不好,粗俗,乍叫,如潑婦罵街,沒想到形態(tài)如此之美。
霧
霧是彌散的,嵐氣是凝脂的。地形不同,霧氣的質(zhì)地也不同,在山上,霧氣遇阻而凝,有了質(zhì)感,在地上無所依止,散散漫漫,似無魂無魄。但太陽一出,無論凝脂散漫,有魂無魂,頃刻烏有,為同一種命運。此時大地山巒露出本來面目,仿佛剛才不過一種霧與嵐的游戲。散漫也好,質(zhì)感也好,皆不能認真。
原報責編
劉秀娟
(選自《文藝報》201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