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霞
【摘要】語文教學和審美教學是不可分開的,有文學就有美學,文因為美而存在。語文課本雖然沒有音樂、美術那么直感,但它卻能富于審美教育更廣闊的天地。所以,語文教學應于審美教育相互聯(lián)系、和諧統(tǒng)一起來?!豆鹆稚剿啡缭娙绠?,文質兼美,文章本身蘊含著美學因素:自然美、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怎樣教,才能讓孩子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山水之美呢?教師可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導入、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品讀重點學習寫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桂林山水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麗,達到非常好的審美教育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 滲透 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71-02
一、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導入
教《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壯麗多姿,有數(shù)不清的勝景、看不完的神韻。廣博無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皚皚的冰峰淋漓壯觀,千萬條涓涓細流與星羅棋布的湖泊縱橫交錯,奇山險峰,怪石嶙峋,山清水秀玲瓏剔透,千奇百怪的祖國版圖,簡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畫卷。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就是這幅畫卷上濃濃的一筆。同學們,你們想讓老師帶你們去游覽觀賞桂林山水嗎?這時同學們已經(jīng)被老師優(yōu)美的語言所感染,響亮而激動地齊聲喊道:想!教師的激情導入激起了同學們觀賞桂林山水美景的欲望,并且強烈想知道桂林山水到底有怎樣的美,學生在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下開始閱讀,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整體閱讀,感受美
人感受美,是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把握審美對象的感性形態(tài),從而獲得初步的審美情境體驗。因此,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抓住文章所蘊含的審美特點,遵循閱讀教學和審美教育秩序,先是整體上初步閱讀,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導入新課后,學生已經(jīng)有了很強烈的閱讀愿望,這時我一邊播放配有優(yōu)雅音樂伴奏的課文范讀錄音,一邊播放根據(jù)課文內容編輯的桂林山水畫面,使課文內容呈現(xiàn)的文字美和桂林山水的畫面美互相交映,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桂林山水中,讓學生視覺感受到的是美的畫面,聽覺感受到的是優(yōu)美的樂曲和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徜徉在輕松愉悅氛圍中,享受到美的熏陶,在這種美的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初步感受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形成初步的審美體驗。這時教師及時抓住已營造出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一邊回想剛才看到的一個個美麗景象,一邊輕聲讀課文。
三、動情朗讀,感悟美
一個情感真摯充沛的語文老師,不僅要讓課堂充滿濃濃的情意,更要把學生的心靈陶冶得圣潔、美麗。營造多種形式的閱讀氛圍,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領略作品的藝術情感。《桂林山水》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初步閱讀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淺的美,要想形成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交融,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精讀細讀,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領悟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處?
為了營造情感閱讀氛圍,調動學生深入閱讀情感,我用詩情畫意的導語:“桂林以盛產(chǎn)桂花,桂樹成林而得名,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騷人墨客為它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文,唐代大詩人韓愈就曾以‘江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美它,陳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樣的水?山又是怎樣的山呢?”這樣的導語產(chǎn)生了“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學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時,學生情緒昂揚,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齊聲吟誦道:“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再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樣的‘奇‘秀‘險,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樣的‘靜‘清‘綠。此時此境,學生的情感飽脹得呼之欲出,不時發(fā)出驚嘆贊美之聲!教師抓住時機指導朗讀: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綠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來指導朗讀感悟:“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這樣”的重復出現(xiàn)形成回環(huán)的節(jié)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態(tài),漓江的水因山而綠,如情似夢,讀來氣韻流動,語勢圓轉,“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茫,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風景如畫,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時播放同步動態(tài)錄像來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麗景觀。最后組織學生男女對讀、師生對讀、領讀、配樂齊讀等多種形式將感情朗讀推向高潮!形式多樣并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朗讀把學生從“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將文中的“此情此景”變?yōu)椤拔仪槲揖啊薄?/p>
四、品讀寫法,創(chuàng)造美
《課標》指出,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科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理解并運用祖國文字的能力,教師要透過優(yōu)美的語言本身,抓住重點詞句,啟發(fā)學生揣摩、品味語言美。《桂林山水》語言優(yōu)美而生動,而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總是靠優(yōu)美的句式表現(xiàn)出來的,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錯落美。如:在描寫桂林山水特點時,作者成功地運用排比句式,使的句子對稱工整,再看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寫漓江的水,卻并不直接寫漓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也不直接寫桂林的山,卻先以峰巒雄偉的泰山和紅葉似火的香山,通過對比突出桂林山水別具一格的特點。為了鞏固閱讀效果,達到學用結合,我趁熱打鐵,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一定被林林山水的美所感染了,下面老師給你們一些時間,請你們吟一首小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你自己的感受,相信,小詩人就在我們中間!”接著孩子們一個個思索著,動起筆來。我在一旁巡視,竟然發(fā)現(xiàn)幾個同學寫的不錯,如杜晴雨同學的《桂林頌》(桂林山美如畫,千山各顯奇秀險。漓江水綠如玉,游山玩水不思歸。)劉曉琳同學仿照《憶江南》寫的《憶桂林》(桂林好,山水甲天下。水靜水清綠清澈,山險山秀山奇特,能不去桂林?)……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語言竟然如此富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