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漢字是一種美的文字,魯迅先生曾說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比绻麖臐h字的審美特征出發(fā)開展識字教學,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進行漢字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熏陶。因此,我們進行了在小學識字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實踐研究,挖掘漢字本身的結構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教師學習與研究的能力。
挖掘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體驗漢字的理趣和情趣
漢字的形體結構形象地記載了不斷演進的歷史。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漢字的字源和字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漢字的深刻涵義中,感悟到中華民族均衡、端莊、穩(wěn)妥的文化觀念,體會漢字獨有的“建筑美”“均衡美”。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在象形、指事和會意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圖畫來追溯字的本源,搭建圖形、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如在“望”字的教學中,教師可出示人站在高處遙望明月的畫面,再結合漢字的字形,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習過程情趣橫生、興味無窮。
漢字是文化的活化石。從獨體象形字到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可以窺探到隱藏在漢字中的古代風俗文化。教師可以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引入識字教學,例如在進行“婚”字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結婚多于黃昏時分進行,從漢字中看到中國古代風俗文化,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從漢字看古人對審美的追求。在人教版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實踐活動單元以“我愛你,漢字”為主題引導學生展開了近兩周的實踐學習,作為對教材的補充,語文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去感悟漢字獨有的“建筑美”。漢字的“建筑美”表現(xiàn)在外形的均衡對應上。比如:形聲字大部分是左形右聲,但為了漢字整體更加美觀,古人把漢字中的某些部件作了調(diào)整或省略,讓漢字更具“均衡美”,像“栽,從木,聲”,若按左木(形旁)右(聲旁)相等排布,就不美觀,而將形旁“木”藏在“”的左下角,就顯得均衡多了。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生通過大量資料閱讀,對形聲字的學習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形聲字中還有省略形旁、省略聲旁、左聲右形等現(xiàn)象,這都是古人追求美的結果。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自然獲得了審美的體驗。
引入誦讀吟詠,體會漢字的聲音之美
漢字是有聲調(diào)的,讀起來抑揚頓挫、響亮悅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聲音之美,感受漢字內(nèi)在的生命力,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為此,我們將吟誦引入語文教學,在課堂上還原了古代讀書人的學習方式。吟誦時,學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音量,隨時變化大小,聲斷意連,以傳情達意。同時,音高也要隨時變化,一方面依字行腔,用這種腔音表示字音的聲調(diào),另一方面也是在表達情感。漢語是旋律型聲調(diào)語言,漢語的傳情達意,全在開合、聲調(diào)、音量的婉轉(zhuǎn)變化上。吟誦中,學生被純凈、美好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所震撼,感受到了母語文化的魅力。
在書寫中接受美的熏陶,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
寫字教學中含有獨特而豐富的美育素材。首先,我們要學生掌握正確的寫姿,讓學生在追求姿態(tài)美的過程中,獲得美的熏陶。寫字姿勢的“美”主要包括:頭正、身直、胸舒、足平、臂平、紙正以及正確的執(zhí)筆。各科教師都要及時、準確地糾正學生錯誤的姿勢,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采用正確的姿勢寫字,直到形成習慣。
其次要指導學生寫好字。漢字的點畫美、結構美、章法美都是獨有的,并且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積極的作用。在寫字教學中,第一要強調(diào)力度,“蒼勁有力”才能寫出佳作。第二要強調(diào)氣勢,下筆有快慢張弛之別,起筆和收筆都有講究。第三是結構,要能在書寫中表現(xiàn)漢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寫出整體感、均勻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及審美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低年級學生能夠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判斷漢字的字義與什么有關,從而加強了對音、形的記憶;中年級學生樂于追根溯源,探尋漢字的演變過程,收集資料,享受漢字文化帶給自己的快樂;高年級的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漢字的博大精深。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從審美教育的角度研究識字教學的方式方法、更新觀念,讓學生越來越熱愛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