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全球治理研究所,上海 200233)
共生治理的范式初探:以北極為例*
趙 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全球治理研究所,上海 200233)
共生治理強調個體間緊密的共存狀態(tài)和共生單元,通過引導式的互補性競爭產生合理的資源與分工配置,最終實現(xiàn)個體間的共存且共同進化狀態(tài)。北極共生治理范式由共生單元和共生模式所構成,目前已經形成以主體共生、挑戰(zhàn)共生和責任共生為主的共生單元。如繼續(xù)按照共生治理的路徑推演,建立以“導向介入”和“互補性競爭”為主要特征的共生模式,就存在以范式的階段性遞進為路徑,實現(xiàn)以共生發(fā)展和進化為目標的共生治理。在目前的北極治理現(xiàn)狀中,暫時只能尋找構成共生單元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促進共生治理發(fā)展的趨勢性假設。
共生治理;范式研究;北極問題
目前,對于北極問題的認識已經基本從冷戰(zhàn)時期的敏感區(qū)域逐步轉變?yōu)槎噙吅献鞯男缕脚_,隨著主體的多元化、挑戰(zhàn)影響的去邊疆化和合作方式的多選項發(fā)展,國際社會正積極探索建構以化解矛盾、應對挑戰(zhàn)和發(fā)掘機遇為目的的北極治理范式。共生治理在北極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是范式構建的重要嘗試。
《辭海》中關于“共生”(Symbiotic)一詞的解釋來自于生物學概念,指“單一生物寄生于他者體內或體外,并形成互利關系的狀態(tài)?!盵1] (P3516)該理論由德國生物學家安東·德·拜里(Anton de Bary)提出,認為“共生是一起生活的生物體間具有某種程度的永久性物質聯(lián)系?!盵2] (P1-11)
在全球共生的維度里,生物間的良性互動塑造了適合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間的互動與物質的進化,逐步演變出物種間、生物與自然間的共生關系。[3](P149-157)由于三者間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賴關系,必須依賴某種共生共存的良性互動模式來促進單元的集體進化,達到一種協(xié)同進化的狀態(tài)。共生概念在我國并不陌生,學界對此問題的討論在近年來逐步增多,將共生理論與和諧理念相互聯(lián)系,認為共生概念并不限于某個具體學科,而是指所有單元間形成的共同進化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具有高度的共榮性。[4](P15-20)在國際體系中,主體、資源和約束條件是共生關系中的要素,資源是各主體間互動的紐帶,而約束條件則是共生關系的基本運行準則。[5] (P22)這三個基本要素組成了不同形態(tài)的國際共生關系模型,并衍生出相應的國際機制,通過資源的合理交換、分享和競爭實現(xiàn)國際間的共生狀態(tài)。*包括兩主體間資源交換模型的共生關系、多主體間資源交換模型的共生關系、多主體同一資源分享型共生關系、兩主體間同一資源競爭型的共生關系、多主體間同一資源競爭型的共生關系。詳見胡守鈞.國際共生論[J].國際觀察,2012(4).
從治理的角度看,共生單元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共生環(huán)境是單元間互動的主觀與客觀狀態(tài),而共生模式則是合理分工與互補競爭的結構表象。在良性的共生狀態(tài)下,共生單元按照合理分工進行互動,借助各自優(yōu)勢實現(xiàn)互補性競爭,成為共生發(fā)展的原動力。單元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共生“紅利”,從而促進單元的內生性適應能力,并在單元間構建相應的結構,以滿足外部環(huán)境的需求。[6](P22-31)按照字面的理解,“競爭”與“合作”的概念是相互對立的,但在一個成熟的共生系統(tǒng)中,合作成為共生的源生特性,這種源生性并不排斥競爭,而是強調通過競爭來產生合作領域、渠道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
共生單元的外部影響因子被統(tǒng)稱為共生環(huán)境,其作用形式以物質和信息的互流互通為主。共生環(huán)境既包含了國際、區(qū)域和各國國內的客觀互動基礎,也包括價值取向、政治文化、經濟水平以及文化歸屬等不同方面。如果外部共生環(huán)境由當前的全球、多邊和區(qū)域多層合作逆向發(fā)展,重新回到以鄰為壑或集團對抗為導向的零和博弈環(huán)境,勢必會破壞共生環(huán)境的構建,同樣會降低實現(xiàn)共生關系的可能性。由于共生單元間存在著多元的政治取向、經濟水平、文化傳統(tǒng),內部共生環(huán)境的塑造具有追求認同平衡、接納平衡和交融平衡這三方面的特點。
共生模式的顯性特征反映了共生單元的互動方式,而其隱形特征則反映了這種互動的深度、強度和頻率。前者的互動可以按照間歇、連續(xù)或一體化的種類區(qū)分,而后者則按照對稱或非對稱、互惠與非互惠等類別予以辨別。[7](P25)需要指出的是,共生模式與共生關系并非處于恒定狀態(tài),反而具有強烈的波動性,這種波動的幅度和趨勢與共生單元的構成、共生環(huán)境的變化緊密相連。從大的國際環(huán)境來看,其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意識逐步增強,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關系多極化的表征更為明顯,使各國不但產生了更多的治理意識,也謀求在共生關系這一基礎上建立互動秩序的需求。[8](P44)總的來看,共生治理所強調的是個體間努力形成緊密的共存狀態(tài)和共生單元,通過主觀或客觀的引導建立一種互補性競爭模式,從而產生合理的資源與分工配置,最終實現(xiàn)個體間的共存且共同進化的狀態(tài)。
北極共生治理可分為主體共生、挑戰(zhàn)共生和責任共生三個共生單元。首先,北極共生治理的主體顯然是多元化的。在地緣概念上,它既包括區(qū)域治理中強調區(qū)域身份認同的北極圈內國家和北冰洋沿岸國家,也包括多邊治理中的域外相關國家。以類型劃分,它既包括區(qū)域治理中的制度設計和環(huán)境塑造主體,也包括多邊治理中強調的一級獨立主體、二級代理主體和三級輔助主體。[9](P64)北極共生治理中的主體相較于一般全球性問題更為多元化,不但在宏觀層面以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這一標準進行劃分,在微觀層面也出現(xiàn)了原住民群體、科學家團體等新興主體,或被稱為“政治動員者”。[10](P175-177)也就是說,共生治理的主體并不以范圍或類型來判斷主體的構成指標,而是以主體間的共生程度來決定的。這種共生程度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可以是地域上的邊界關系,也可以是領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亦或可以是抽象的共享價值關系。
以地域標準來判斷主體范圍是普遍接受的北極區(qū)域治理概念。北極圈內或北冰洋沿岸國家與北極的相關程度最高,受北極變化的影響最大,對北極利益的關切最重,產生的直接共生基礎自然牢固。但是,由于這些國家本身與北極圈外國家有著不同程度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在政治上的伙伴關系或在經濟上的依存關系,與域外部分國家也產生了間接共生關系。同樣,雖然某些國際組織、社會團體等非國家行為體與北極圈內或北冰洋沿岸國家間并不存在政治伙伴或經濟依存關系,但由于部分抽象的共享理念、價值、文化,使這些非國家行為體與國家間也產生有限的間接共生關系??梢?,由于一系列的直接共生和間接共生關系,客觀上建構出北極共生治理主體的多元多體化特性。
共生單元既是一種客觀的現(xiàn)象,也可能經過主觀意識構建。挑戰(zhàn)共生是北極的客觀共生單元,并且具有波動性發(fā)展的特點。根據北極理事會與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共同發(fā)布的《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報告指出,“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兩倍,它所造成的融冰加速現(xiàn)象,將嚴重威脅北極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11](P95-155)屆時,融冰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將威脅各國沿岸主要城市,逾二十億人面臨著水荒、居住、糧食等問題。根據學者估算,這種威脅會造成全球約20%至30%物種滅絕的危機。[12](P176)
2014年,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fā)布《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評估報告,指出“1979至2012年間北極海冰范圍以每十年3.5%至4.1%的速度縮小,達到45至51萬平方公里。按照這種趨勢,北冰洋在本世紀中葉前就可能出現(xiàn)在9月份無冰的情況”[13]環(huán)境問題專家認為,“北極環(huán)境問題的惡化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特別是現(xiàn)有海洋生物中發(fā)現(xiàn)的部分有毒物質,可能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大危機?!盵14](P2-5)溫室氣體和相關工業(yè)廢氣的排放,造成了“北極霧霾”狀態(tài),成為北極航運中的潛在威脅。[15](P283-285)隨著人類活動包括資源開采與航運活動的增加,也導致北極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16]北極所擁有儲量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采活動勢必對環(huán)境構成客觀影響。[17](P5-6)北極航道的大規(guī)模利用帶來的事故危險,旅游開發(fā)帶來的人為影響,北極資源開發(fā)帶來的輸入性污染都對北極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諸多潛在問題。[18](P210-211)挪威南森研究所和挪威船級社進行了關于北極危機管理的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北極開發(fā)的緩解措施。(見表1)
表1 北極可預見風險因素及緩解措施
資料來源: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 and DNV, Arctic Resource Development: Risks and Responsible Management, 2012.[19]
責任共生可以被視為主觀性共生單元。由于北極挑戰(zhàn)的客觀性影響,責任共生就成為應對這種全球性挑戰(zhàn)的首要任務,共生單元中也必須具備相應的平等意識、共處意識和共贏意識。從平等意識來看,雖然重視多元行為體的參與度是北極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全球多中心結構正經歷著“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轉變,各類私人部門、跨政府網絡的積極參與使治理呈現(xiàn)出“碎片化”(Fragmentation)*治理碎片化主要指在權力分散、組織界限模糊和問題全球化和地區(qū)化并存的條件下,治理主體之間很難建立起有效的協(xié)調配合機制,單一式的治理模式將被個性化的特定模式所代替,呈現(xiàn)出更為個性化、多元化、異質化和去中心化等特征。特征。這種碎片化的弊端在于行為體的平等性易被忽視,特別是對國家發(fā)展階段和制度差異的區(qū)別對待,以及傳統(tǒng)行為體、新興行為體和個人間的選擇性歧視。從共處意識來看,首先需要消除治理主體間的認同差異,特別是對于治理結構中規(guī)范性和協(xié)商性的認同差異。相較于協(xié)商性的治理路徑來說,規(guī)范性治理路徑所依賴的法制化或其他帶有強制性意義的政策,不能簡單的強加于行為體。在探討北極治理時,學界傾向于強調治理過程中的主權分散和讓渡作用,但卻容易忽視主權的原生性。實際上,需要把治理建立在共識與認同的基礎上,通過化解觀念差異和強調“共處情懷”,避免各主體被動參與治理。艾里諾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在其《管理共有地區(qū):集體行動機制的演變》一書中,就提出北極地區(qū)應該被視為一個公共財富系統(tǒng),成為維持人類社區(qū)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以共同管理或權力共享為手段,同時考慮原住民傳統(tǒng)實踐和西方科學程序的一種共同發(fā)展理念。[20](P20-32)各個國家在相關治理機制中的“委托—代理”關系,[21](P11-20)也必須首先考慮國家對權利轉移本身和在何種條件下,因何種原因和以何種方式轉移的認同性,不可整齊劃一式地操作。從共贏意識來看,在強調共生性的治理范式中,應抵制強制性的認知“外部輸入”,而塑造治理主體關于互利共贏的主觀能動性。
需要指出的是,共生單元是促進北極共生治理的重要因素,但在當前環(huán)境下尚未達到理想的共生程度,甚至出現(xiàn)共生單元的缺位現(xiàn)象。例如,在主體共生中,雖然已經出現(xiàn)了以北極國家為代表的直接共生單元和以其他相關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為代表的間接共生單元,但在主體的行為能力與話語權對比上尚存在巨大鴻溝,特別是在觀念共生上的差異認識,使直接和間接共生單元間出現(xiàn)一種隱性割裂狀態(tài)。這種隱性割裂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直接共生單元出現(xiàn)類似于“自我”對“他者”的目的疑慮和行為警惕,而間接共生單元則會出現(xiàn)不平等假象并有可能導致越界行為,從而誘發(fā)共生程度的停滯發(fā)展甚至下降,影響共生觀念的內化程度以及良性的“物質”環(huán)境塑造,造成北極治理范式的“反向退化”*這種反向退化指由于反向回流效應造成范式遞進減緩、停滯和逆向發(fā)展的內部或外部作用力,與正向流入效應相對應。而非“階段性遞進”。
北極共生模式指共生單元的互動方式,反映共生單元中的“共生關系”。從模式的內涵來看,主要分為非利共生、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和互利共生(Mutualism)三種形態(tài)。非利共生主要集中尚未進入治理討論的北極權力的無序擴張期,也就是北極的初期探險階段。因為權力處于不受控制的狀態(tài)下,在國家間敵對的初始假設情況下,暴力手段和戰(zhàn)爭成為國家保護自己的首選方法。這種非利共生的模式延續(xù)至二十世紀80年代后,北極地區(qū)逐漸從“冷戰(zhàn)前沿”變成了“合作之地”,[22](P9-15)特別是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與全球性問題的增多,使國家間進入了以集體身份、集體價值觀為基礎,以集體行動來應對挑戰(zhàn)的區(qū)域治理范式,并逐步過渡至以多元主體、選擇性妥協(xié)以及權利分離法為代表的多邊治理范式,進入非利共生到偏利共生的模式轉變過程。由于北極共生治理屬于治理范式中的高級階段,其共生模式也需要達到更高層次的互利共生的形態(tài)。在互利共生模式中,各單元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提高自身對于共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其次選擇共生合作的領域與渠道,從而形成以相互依存為客觀基礎,以互補合作為客觀渠道、以共生發(fā)展為主觀目標的共同進化關系。(見表2)
表2 北極共生模式
從合理分工來看,如何建立共生單元的“導向介入”制度是關鍵環(huán)節(jié)。這種導向介入分為議題導向介入和共識導向介入兩種類型。導向介入主要指共生單元面對不同的議題、治理客體影響程度的差異和單元間共識程度的不同來自主選擇不同的制度介入。從合作競爭來看,如何塑造“互補性競爭”的關系尤為重要?;パa性競爭的概念最早應用于國際多邊貿易領域,特別是區(qū)域經濟合作作用的解釋,我國學者對這一關系也有詳細的論述。[23](P22)簡單來說,就是WTO等機制為代表的區(qū)域經濟合作規(guī)則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間存在的非替代性競爭,建立一定程度的區(qū)域經濟集團并不意味著貿易“藩籬”,而是形成了多邊環(huán)境下相得益彰、兼容協(xié)同的互補性競爭關系。從要素對比來看,兩者產生于問題本身的影響和治理需求超越了國界,在內容上有合作原則的一致性,在目標上有開發(fā)與保護并進的趨同性。
在北極問題上,北極國家的對外排他性最易受到各國詬病,意指各國根據自身利益把北極問題的互動范圍縮小至地理或身份區(qū)域內。北極問題在不同層面上的影響差異,特別是資源問題上的開發(fā)與保護、安全問題上的地區(qū)與周邊、航運上的供給與需求,以及環(huán)境問題上的個體和全人類之間的數(shù)組關系,客觀上使封閉式的區(qū)域模式無法得到實踐。因此,如何塑造區(qū)域合作機制與北極國際合作之間的互補性競爭關系成為共生治理的關鍵。
實踐中,各國雖進行了諸多嘗試,但卻始終無法擺脫傳統(tǒng)區(qū)域概念的桎梏。從政府間機制來看,先后于1991年成立北方論壇(North Forum),簽署《北極環(huán)境保護戰(zhàn)略》(Arctic Environmental Protect Strategy),并于1996年成立北極理事會等組織。從多元行為體機制來看,以1977年成立的因紐特環(huán)北極國際會議(Inuit Circumpol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990年成立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以及2001年成立的北極大學(Arctic University)等為代表。但是,誰具備參與合作和治理的主體資格,具體從哪些方面借助何種路徑參與治理,尚存在爭議和不確定性。2013年,北極理事會召開第八次部長會議,吸納了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和意大利成為正式觀察員國,以此倡導國際合作。但實際上,北極國家已經提前對觀察員國的職責、能力范圍、權力和義務做出了詳細且嚴苛的規(guī)定,使域外國家更像是“享有參與權的旁觀者”。通過北極理事會的機制化而鞏固并擴大自身在北極地區(qū)的利益歸屬,希望借助于假象互補競爭的關系營造北極國際合作的表象,為相關機制謀求道義合法性。[24](P617-645)究其根本,還是依托于域內國家自身的協(xié)商與妥協(xié)。這種關系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互補競爭,而是在域內競爭中尋找利益交匯點并做出戰(zhàn)略妥協(xié),從而實現(xiàn)區(qū)域內部的共贏以及對域外力量參與的“物理隔離”。從積極因素來看,雖然這只是北極國家為加強區(qū)域內聚性塑造的一種包容假象,但在客觀上也激發(fā)了各國間的新互動點與逐利方向,特別是保障了治理的多元主體和妥協(xié)空間,為區(qū)域治理向多邊治理的過度打下了基礎。在中長期的發(fā)展趨勢上,這種擴大主體參與范圍,擴充合作妥協(xié)空間的嘗試,正是構建互補性競爭模式的過渡階段,也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
北極共生治理還需建立在范式共生的基礎上,這種范式共生主要指區(qū)域治理與多邊治理的共生關系。區(qū)域治理作為一種具體手段在涉及資源開發(fā)等高內生性問題上的作用更具優(yōu)勢,多邊治理的最終目標也暫時無法擺脫高度的一體化模式。但區(qū)域治理的發(fā)展同樣離不開多邊制度和組織基礎,實現(xiàn)制度的相互補充與完善。在共生治理中,區(qū)域治理的排他性與歧視性大幅度減弱,促進其包容與開放性的增強。多邊治理則因為更為緊密的區(qū)域一體化進程,提高了自身非制度性約束的可操作性,從而使區(qū)域治理對多邊治理的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并成為建立共生關系的基礎。從治理范式共生形成的動因來看,治理主體對于自身利益的訴求最大化是其中的推動力之一。
從北極國家的角度看,參與區(qū)域治理的根本原因是當中涉及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與自身息息相關,希望通過構建高度一體化的區(qū)域結構來獲得好處,因此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參與多邊治理,借助多邊體系中其他主體的資源力量與自身實現(xiàn)互補,并且提高自身在多邊甚至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從域外國家的角度看,參與北極多邊治理更像是合理實現(xiàn)利益訴求的間接渠道。由于北極問題影響的擴散性,不具備高度身份認同的域外國家希望通過多邊合作來提升區(qū)域治理的開放性,也就是實現(xiàn)“開放式”的區(qū)域治理。此外,非國家行為體作為北極治理的重要主體,也促進了范式共生現(xiàn)象的產生。例如,跨國公司在北極地區(qū)進行開發(fā)或投資行為,除了實現(xiàn)相關的利益訴求之外,其根本目標是擴大自身在多邊或層面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公司的比較優(yōu)勢,促進趨同制度的產生和市場的一體化,這些目標在客觀上使區(qū)域投資行為變成了促進區(qū)域治理向多邊治理過渡的重要推動力。也就是說,“開放式”的區(qū)域治理有助于多邊治理的有效性,而多邊治理自身的發(fā)展則能夠有效的約束區(qū)域治理的消極特性,這在客觀上催生了治理范式上的共生現(xiàn)象。
近年來,國際關系領域中的共生概念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掀起了一股學術討論的高潮。本文所討論的重點在于,如何將北極現(xiàn)有的多邊治理范式和共生治理基礎有機結合,引導其向共生治理的逐步遞進?首先,需要促進北極治理的標準由身份導向轉為領域導向。由于北極概念的區(qū)域化特征,在進行互動治理時往往強調參與主體身份構成。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在多邊治理的背景下較易形成一定的區(qū)域性聯(lián)合體,這種聯(lián)合體間的利益訴求更為一致,妥協(xié)的空間范圍更大。但弊端是,在較小范圍的利益博弈中,各方更趨向于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制度和協(xié)定,在較短期限內實現(xiàn)具體的利益訴求。這種主觀性的需求在區(qū)域治理范式中,會造成對外的排他性意識增強和對內的自主性博弈加劇,而在多邊治理范式中又不滿足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特征以及非制度性約束的軟性效應。因此,在北極多邊治理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各類需求相互對立的小型的區(qū)域聯(lián)合體,導致多邊治理框架內部出現(xiàn)力量分化,造成治理的“軟性”與“硬性”制度失衡。實際上,共生治理中的互補性競爭與合作,正是多邊合作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單元。應在具體議題上借助不同主體的差異性力量優(yōu)勢,實現(xiàn)有效的資金、技術和知識互補。例如,在漁業(yè)治理中,以漁業(yè)資源為經濟支柱的國家需要其他北冰洋沿岸國和非捕撈大國在養(yǎng)護制度、生態(tài)系統(tǒng)維護和減少漁業(yè)貿易壁壘等方面的積極配合,在區(qū)域、多邊漁業(yè)制度建構上的共同促進。在航道治理中,擁有航道主權的國家需要與航運貿易大國終端國、造船業(yè)大國、冰區(qū)航行技術大國等的相互信息技術交流;港口基礎設施欠發(fā)達國家需要經濟大國和對外貿易大國的外資支持。在環(huán)境治理中,除了實現(xiàn)北極國家間的信息技術交流外,還能夠借助非北極國家的遠洋極地科考能力。這種互補性的競爭與合作能夠刺激各主體間的共生關系形成,從而為實現(xiàn)共生治理打下基礎。
其次,需要促進北極治理的制度建構從敏感性博弈向普遍共生性的過渡,特別是需要關注以下幾組原則的共生:首先是互信原則。需要關注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區(qū)域影響力的大國之間的利益協(xié)調。緩解擁有北極地區(qū)合法權益的群體間(如原住民、環(huán)保組織、企業(yè)、政府)的矛盾和對立狀態(tài),塑造信任良性增長的共生狀態(tài)。其次是議題原則。由于北極議題設置的原因和目的差異,以及對挑戰(zhàn)不同程度的關切,造成了個人和公眾之間的利益鴻溝。北極共生治理的所有參與者應消除在規(guī)制構建、責任認定、治理路徑上的差異,并確立主要的共生議題。再次是權益原則。需要平衡各主體的主權權力、獲取自然資源的權力、環(huán)保監(jiān)管和原住民相應權利,根據相關的國際法承認北極國家和部分非北極國家的權力與義務,使這些權力和義務能夠形成共生。最后是適應原則。對于治理原則不同的理解影響著治理模式,也同樣制約了治理成效。在處理北極地區(qū)極其復雜的綜合問題上,應著重建構具有相當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制度安排,以應對較高的不確定性和挑戰(zhàn)。
當然,在目前的北極治理現(xiàn)狀中,暫時只能尋找構成共生單元的基本因素,提出促進共生治理發(fā)展的趨勢性假設,北極環(huán)境保護的合作與治理是未來產生共生治理的“最佳土壤”。邁克爾·拜爾斯(Michael Byers)在《誰擁有北極?》一書中提出,各國應該在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中尋求集體治理行動,從而避免“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25](P128)但環(huán)境問題的本質較為特殊,特別是在治理過程中的低政治性、低沖突性和低敏感性特質,尚難在北極事務的其他側面加以復制,從而實現(xiàn)北極共生治理范式的整體過渡。也正因為這一緣由,本文將共生治理視為治理范式的高級階段,更多地探討了共生治理中各種結構單元的可能性,并以此作為論據提出由多邊治理這一中級階段向共生治理遞進的必要條件。隨著北極問題自身對于區(qū)域、多邊和全球性事務的影響增多,北極治理主體對于身份觀念、同化觀念以及自律觀念存在著形成的高度共識的可能性,在物質變量的范式轉移環(huán)境適合的情況下,北極治理也將逐漸地由三級主體與選擇性妥協(xié)為構成要件的多邊治理,過渡至更為高級階段的共生治理范式。*共生治理是北極治理范式中的高級階段,是根據現(xiàn)有治理基礎設定的可行性目標,并不意味著解決北極問題或其他全球性問題的終極形式。
[1]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 Douglas Angela, Symbiotic Interac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楊玲麗.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
[4] 李思強.共生建構說: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 胡守鈞.社會共生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 Moor James,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 Vol. 73, No. 5, 1993.
[7] 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8] 金應忠.共生性國際社會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J].國際觀察,2012,(4).
[9] 趙隆.從航道問題看北極多邊治理范式——以多元行為體的‘選擇性妥協(xié)’實踐為例[J].國際關系研究,2014,(4).
[10] Stokke Olav,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rctic Governance, in Stokke Olav and Geir Honneland eds.,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ndArcticGovernance:RegimeEffectivenessandNorthernRegionBuild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1] Arctic Council and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ArcticClimateImpactAssess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 Antholis William, A Changing Climate: The Road Ahead for the United States,TheWashingtonQuarterly, Vol. 31, No. 1, 2007.
[13]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Change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2014, https://www.ipcc.ch/report/ar5/wg1/.
[14] Orheim Olav,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Arctic Ecosystem,ProceedingofaConferenceonUnitedNationsOpen-endedInformalConsultativeProcessonOceansandtheLawoftheSea, Fourth Meeting, New York: UN Headquarters, 2003.
[15] Roderfeld Hedwig et.al,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systems of the Barents Sea Region,ClimateChange, Vol. 87, No. 2, 2008.
[16] Young Oran, Arctic Governance: Preparing for the Next Phase, 2002, http://www.arcticparl.org/_res/site/File/images/conf5_ scpar20021.pdf.
[17] Rayfuse Rosemary, Protecting Marine Biodiversity in Polar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ReviewofEuropeanCommunity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Law, Vol.17, No. 1, 2008.
[18] Rayfuse Rosemary, Melting Moments: The Future of Polar Oceans Governance in a Warming World,ReviewofEuropeanCommunity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Law, Vol.16, No. 2, 2007.
[19] 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 and DNV,ArcticResourceDevelopment:RisksandResponsibleManagement, Joint Report, 2012,http://www.dnv.com/binaries/arctic_resource_development_tcm4-532195.pdf.
[20] Ostrom Elinor,GoverningtheCommon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forCollective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1] Hawkins Darren ed.,DelegationandAgencyi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2] Young Oran, Governing the Arctic: From Cold War Theater to Mosaic of Cooperation,GlobalGovernance, Vol. 11, No. 1, 2005.
[23] 劉光溪.互補性競爭論——區(qū)域集團與多邊貿易體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24] Aggarwal Vinod, the Unraveling of the Multi-Fiber Arrangement: An Exa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 Chang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Vol. 37, No. 4, 1983.
[25] Byers Michael,WhoOwnstheArctic?UnderstandingSovereigntyDisputesintheNorth, Vancouver: Douglas and McIntyre Publishers, 2009.
責任編輯:鞠德峰
A Study on the Paradigm of Symbiotic Governance:A Case Study of the Arctic
Zhao Long
(Institute for Global Governance Studies,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200233, China)
Symbiotic governance emphasizes the close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among individuals by directing the complementary competition, which creates rational division of resources and configuration so as to achieve coexistence and co-evolu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s the advanced stage of Arctic governance, symbiotic governance, which is composed of symbiotic units and symbiotic patterns, remains largely in conceptual discussion and theoretical hypotheses. Symbiotic units have been fostered upon symbiotic actors, challenge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llowing the path of symbiotic governance, a symbiotic pattern may be developed that features oriented intervention and complementary competi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and co-evolution can be achieved. For now, symbiotic Arctic governance is only an idealistic tendency and can be seen occasionally in such public issues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limate governance; more empirical evidence is yet to be found to enrich related theories.
symbiotic governance; paradigm study; Arctic issue
2014-12-11
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科學戰(zhàn)略研究基金項目“全球治理中的北極問題——多元行為體的視角”(201204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知識與規(guī)制:極地科學家團體與北極治理議程設置”(41240037),國家海洋局南北極環(huán)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CHINARE2015-04-05-01)子項目“北極國際治理與中國參與研究”階段性成果。
趙隆(1983- ),陜西西安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全球治理、北極問題、俄羅斯問題研究。
D993.5
A
1672-335X(2015)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