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追尋扎實有效的數學教學是當今的熱點話題,但在其背后,卻透露出一種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傾向。筆者認為,要追尋扎實有效的數學教學,就要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學觀念,摒棄數學課堂教學的浮華,維持數學教學的本真。
一、拓寬“趣”域——噴涌數學學習的活水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真理的前提。反思我們的教學就會發(fā)現,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上,老師動足了腦筋,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激發(fā)興趣的策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去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一)用數學的價值觀作尺,衡量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苯處煈摮浞掷脤W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知識,根據不同的需求解決生活問題,凸顯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方面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如在教學“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觀察教室里有幾扇窗、幾塊黑板、幾盞燈等,通過看、數、說、比的活動,正確地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進一步認識10以內各數的大小及其基數與序數的意義,初步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學習數學的愉悅,經歷了構建簡單數學模型的過程。這樣,既滿足了學生觀察的需要,又體現了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研究生活。如在學習了統計圖表后,讓學生分組到市區(qū)某路口搜集行人、自行車、助動車和機動車遵守交通法規(guī)與違規(guī)的信息,然后把搜集到的數據整理分析制成統計圖,將調查分析結果寫成研究報告提交給有關部門。這一活動學生從小課堂走向社會,在搜集、整理、統計、分析的過程中,感受生活、親近數學。
這樣的活動,學生把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思考、去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用成功的求知欲作油,燃爆自信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成功的愿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生獲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去增強學習的信心。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一讓學生“剪一剪”——把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三角形;二讓學生“拼一拼”——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一拼;三讓學生“議一議”——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通過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導出就水到渠成了。
這一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每個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二、凸顯“根”本——演繹高效課堂的精彩
用教材教,是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首先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即認識教材、活用教材、審視教材。然而,不少教師一味地研究課堂的有效教學,卻忽視了對數學教材的有效使用。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讓學生合上教材聽課,除了布置作業(yè)以外,從不利用教材,課堂上有空余的時間,也往往布置大量習題讓學生鞏固練習,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適得其反,效率低下。
(一)吃透教材,適度整合,實現“根深本固”
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苯滩碾m說是由教育專家精心編寫而成的豐富經驗的綜合。但由于編寫教材受人員、地區(qū)、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不可能適應每個班級。所以,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編寫意圖,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哪些內容是難以理解的,哪些是難以記憶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哪些是容易忽略的,然后考慮如何相應地恰當運用與整合教材。
如在教學一年級加減混合運算時,筆者把書中的例題改編成學生熟悉的動態(tài)場景呈現:4路公交車從車站出發(fā)時車上有乘客7人,到“文鋒”下車2人,到“農工商超市”上車3人,現在車上一共有多少人?例題的二次開發(fā),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弄清了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次序,懂得了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實現了課程資源的合理整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以本為本,注重發(fā)展,追求“枝繁葉茂”
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遵循學生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接受能力?!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睘榇耍?/p>
一要挖掘空白,補充教材。我們使用的教材留下了諸多空白,在使用教材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訓練空白,及時補充教材。如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中有一道練一練(見上圖),在組織學生練習后把“投中”改成了“投了”(見上圖)。組織學生比較,讓學生明白,因為一字之差,在思考時就不同了,需要重新分類,分為射中和沒有射中去考慮,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二要注重聯系、重組教材。數學知識的結構具有較強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教學時應抓住每個例題的知識點,找出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如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一課時,有兩個例題(見右圖)。在教學時,筆者根據例題間的聯系,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fā)。設計了以下一個題組:
(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面積是多少?
(2)王大叔要圍一個面積是24平方米的羊圈,需要多少根1米長的柵欄?如果你是王大叔準備怎樣選擇?
(3)市場上有黑、白、灰三種羊。王大叔最少買1種羊,最多買3種羊,可以怎樣買?
(4)種羊交易市場,黑羊每只300元,灰羊每只250元,白羊每只200元。王大叔帶了500元,決定就買2只羊,可以怎樣買?
通過題組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其價值,掌握列舉中分類的方法,懂得在解決問題中如何篩選結果,題組的開發(fā),使學生真正學會了用列舉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演繹了高效課堂的精彩。
三、明確“導”向——切準課堂教學的脈理
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彼^“相機引導”可以理解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關鍵地方、關鍵時候、針對關鍵問題,適時巧妙而靈活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學生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
(一)激活思維,給學生探索的勇氣
給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機會,使“做數學”的過程更加凸顯。如在教“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用量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在180°左右,也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與180°有關,180°角是什么角?
生:平角。
師:如果想辦法能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成平角的話,就可以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了。
在這關鍵的地方教師點了一下,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被打開。其中不僅有撕、拼的方法,而且還出現了將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拼成了直角,將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這一過程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想到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毫無問題的,而撕、拼的方法學生確實想著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教師及時介入:“180°什么角?用什么辦法把三個內角拼成平角?”把遮在疑難問題上的一層“窗戶紙”點破,給學生提供繼續(xù)探究的契機和空間。為學生的探究搭建了平臺,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正如教師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學生盡力跳了還是夠不著時,教師只需給他提供一個合適的臺階,讓他有勇氣繼續(xù)“跳”,而不能直接把果子放在學生手里。否則,學生就永遠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需要付出的艱辛。
(二)相機引導,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動力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右圖中,直角梯形的高AB=20厘米,∠1=∠2=45°,梯形ABCD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解答一道題時,如果遇到了困難,在經過幾次嘗試后還沒有成功,有的學生可能就不愿繼續(xù)去想,而選擇放棄。這時教師的相機引導,就尤如注入興奮劑,能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造的動力。如本題要求梯形ABCD的面積,題中告訴了梯形的高,而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各是多少又不可直接求出,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道題上底與下底的和能否求出呢?”在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的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因為∠1=∠2=45°,所以AD=AE。又因為∠4=180°-∠2-∠3=45°,∠5=45°,所以BC=BE,由此可以推出:AD+BC=AB=20厘米。這樣,梯形ABCD的面積可以用“20×20÷2=200平方厘米”來計算。
這一練習,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挑戰(zhàn)、提升。
總之,我們應守住一顆平常心,在冷靜的審視、沉著的反思中,追求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而又不失本真,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