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教學應該以人為本,關(guān)注學生、關(guān)注過程、關(guān)注發(fā)展。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力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平時關(guān)注更多的可能是教材中的例題教學,其實教材中的習題、思考題,還有“你知道嗎”這些內(nèi)容也應予以關(guān)注并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修訂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內(nèi)容是《多邊形的面積》,在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后,教材安排了相關(guān)的練習,當中有這樣兩組習題(第12頁第10題):
25×12÷2 122×8÷2
25×(12÷2) 122×(8÷2)
筆者讓學生先觀察每一組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學生說每一組的第二題比第一題多了小括號,其他都一樣。我又讓學生猜猜每組的兩題結(jié)果是否相等,有說相等的,有說不等的。接下來,學生通過分組計算發(fā)現(xiàn)每一組的兩題計算結(jié)果均相等,那么以后碰到先乘后除的兩步算式,是不是都可以先算后面的除法呢?請學生每個人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凡是此種乘除混合乘法在前的算式,如果計算簡便的話都可以先算后面的除法。
到這兒,這個練習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但是編者的意圖到底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計算而計算?我請學生聯(lián)系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h÷2思考,能給你帶來什么啟發(fā)嗎?學生小越提出在計算時可以先算h÷2。我隨即舉例,一個三角形的底是30厘米,高是46厘米,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30×46÷2
=30×(46÷2)
=30×23
=690(平方厘米)
相比于先算30×46顯然簡便了一些。
接著我又舉一例,一個三角形底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列式計算:
40×35÷2
=1400÷2
=700(平方厘米)
“怎么不按剛才的方法算了?”
生答:“35除以2有余數(shù)?!?/p>
“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我問。
小思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剛剛算了一下,如果先算40÷2=20,再用20×35也是等于700平方厘米?!蔽野阉f的算法也板書在黑板上:
40×35÷2
=40÷2×35
=20×35
=700(平方厘米)
“高先除以2行不通,是不是可以先用底除以2呢?事實證明,可以(同級運算的交換律)?!蔽铱隙嗽撋南敕?,表揚她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
在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結(jié)時,學生們紛紛說了自己的收獲:計算三角形面積時,可以先算底乘高再除以2,可以先用高除以2再與底相乘,也可以先用底除以2再與高相乘。
孩子們似乎明白了在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可以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特點合理地安排計算的順序??墒?,我總覺得還缺了點什么,盡管學生并沒有提出疑問。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的運算順序進行調(diào)整,除了從表面上看到的得數(shù)相同之外,還有什么更有力的支撐嗎?
筆者當即想到教材第10頁的“你知道嗎”,這一內(nèi)容在上節(jié)課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沒有也并不適合拿出來討論。而現(xiàn)在是三角形面積計算的練習課,學生對前一節(jié)課的知識已經(jīng)有所掌握,此時介紹“你知道嗎”應該跟這兩組計算題的教學目的相輔相成。
另外,筆者在進行單元備課時就想過,除了教材介紹的轉(zhuǎn)化方法,還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跟學生介紹一些別的轉(zhuǎn)化方法,比如,只用一個三角形或梯形,將其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來計算面積。這也正好與教材第27頁的思考題要求相符,現(xiàn)在或許是個適當?shù)臅r候。
在心里飛快地權(quán)衡了一下,決定臨時改變下面的練習計劃。筆者讓學生自己先用心閱讀“你知道嗎”的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圖文并茂,主要是理解“半廣以乘正從”的意思。學生讀完后讓大家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都是就字面意思來理解,即用“三角形底的一半乘高”,當再追問為什么是底的一半乘高呢?只有極個別學生能借助教材中的圖形解釋清楚。
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問大家:“老師畫的三角形與書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很快回答,書上的三角形是個等腰三角形,黑板上畫的是一個一般三角形?!拔覀儸F(xiàn)在用一個一般三角形,按照書上的方法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逼鋵崳沂翘匾猱嬃艘粋€一般三角形,意在告訴學生任何一個三角形都能用這種方法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
接下來我?guī)ьI學生在黑板上一邊畫圖一邊感受著古代數(shù)學家們的智慧。
如圖,取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中點A、B(本想把圖中每個頂點都標上字母,怕學生眼花繚亂,所以只標出兩個中點),從兩個中點出發(fā)分別向底邊作垂直線段,將左邊的直角三角形繞A點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將右邊的直角三角形繞B點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就把三角形轉(zhuǎn)化成了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三角形的高,也就是“從”;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三角形底的一半,因為原來三角形的底分開后變成長方形的兩條寬,一條寬就是三角形底的一半,也就是“半廣”。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
學生理解了“半廣以乘正從”的意思,也真正認同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可以先算底除以2。那么,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先算高除以2又有什么道理在其中呢?我讓學生自己先動手試一試。
正好上一節(jié)課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那兒都準備了一些三角形,這會兒都拿出來動手剪也好拼也罷,目標是把它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孩子們先自己摸索著,一會兒有人主動跟周圍的人進行了小聲的討論。匯報時,有學生想到沿著三角形的高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把其中一個反轉(zhuǎn)以后平移,認為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但很快被同學否定了,因為那只是一個一般四邊形。我故意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這種方法倒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睂W生小梁答道:“如果是等腰三角形或者等邊三角形沿著高剪開能拼成平行四邊形?!薄暗妊切沃荒苎刂走吷系母呒糸_哦。”我又補充道。
見學生打不開思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并且找出了任意兩條邊的中點,連成一條線段。學生思考后終于想到了方法。如下圖:
連接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中點A和B,將上面的小三角形繞B點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或者將小三角形繞A點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就能把三角形轉(zhuǎn)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詳細論證,到中學再解決)。當然,把下面的梯形旋轉(zhuǎn)到三角形的旁邊也是一樣的結(jié)果。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原來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原來三角形高的一半,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這樣,黑板上出現(xiàn)了三個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小結(jié),這三個公式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是用轉(zhuǎn)化的方法得到公式,都用底乘高除以2,只不過考慮誰先除以2,考驗大家計算的靈活性,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這節(jié)課,學生們都感受到了一種挑戰(zhàn),也有了“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收獲?!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但用好教材卻真的不易,哪怕是一道小小的練習,一篇短短的“你知道嗎”。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小資源”,讓學生不斷挑戰(zhàn)思維,增強思維的寬度與深度,并強化比對溝通,體驗點滴成功,從而使他們一點點做好探究數(shù)學、愛上數(shù)學的“大文章”。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