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載傳誦的寫離愁別緒的抒情詩。這首詩描寫了春天江邊月夜下的美景,抒發(fā)了思婦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思索。聞一多評價此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被譽為“孤篇橫絕全唐”。這首詩主要寫唐人的胸襟與宇宙意識,充滿哲理。下面對程麗華、張正平兩位老師的研究課作一下簡評。
一.朗讀引起了重視。朗讀是兩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第一,注意了給學生讀的時間。兩節(jié)都給了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學生通讀了三至四遍。課堂上能大膽地給時間讓學生讀,很難得。第二,注意了讀的指導。如程麗華老師朗讀指導時,教學生古韻十三轍知識,學生不一定全懂,但有好處,韻腳和響亮的程度,學生基本是懂的。十三轍學生基本不懂,但以后學生上了大學,學到音韻學就會有印象,學生會想起程老師教《春江花月夜》時講過的。第三,注意了方法的多樣性。如第一節(jié)課就有齊讀、男女分讀、男女分層次讀、教師范讀等。第四,展示了讀的效果。尤其是第一節(jié)男女生分讀,讀得深情,讀得陶醉,讀得能再現(xiàn)詩的情景。
二.教學思路清晰。兩位老師都抓住了這首詩的教學重點:景、情、理的結合,描繪了春江月夜美景,提示了人生與宇宙的哲理,抒發(fā)了思婦游子相思之情。第一節(jié)設計分層教學環(huán)節(jié),頗有特色,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張揚學生學習個性。
三.注重語言品析。語言品析和鑒賞是兩節(jié)課的另一個亮點。程麗華老師教學有一個主環(huán)節(jié)是品析語言:“選一句你喜歡的與下列意象相關的詩句,讀一讀,并說說這句詩的言內(nèi)之意和言外之意。”學生品析非常細膩。張正平老師教學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人教版教材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蘇教版教材卻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認為是用“望”好,還是用“只”好?說說理由。學生一讀一品,都覺得用“望”字好,用“望”字情感更加豐富,入情入境,詩情畫意。詩人用詞的精妙讓學生了然一心!
兩節(jié)研究課引發(fā)了筆者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語文課如何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詩歌教學的特點。詩歌教學有兩個重要的特點:意象是詩歌的生命,想象是詩歌的靈魂。
1.意象是詩歌的生命。意象是詩歌教學的載體,離開了意象,詩歌教學就成了鏡中之花、空中樓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詩歌的教學必須以詩歌的方式來教?!痹姼枋茄郧榈模姼璧难郧槭峭ㄟ^意象來表達的。兩節(jié)課幾乎沒有把意象的分析和意境的揣摩作為詩歌教學的重要抓手。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意象有兩個特色:
一是意象疊加,創(chuàng)造了深邃的意境。意象疊加就是將多個意象疊合在一起,形成意象群,創(chuàng)設一個特有的春江花發(fā)的月夜世界,使詩歌的意境顯得豐富、深厚、奇特。例如開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的是春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寫的是春夜,“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寫的是春原(春天的原野,開滿花的郊野)。春江、春夜、春原就形成了春的意象群,如果詩人單一地表現(xiàn)其中一個意象就顯得單調(diào),現(xiàn)在作者把它安排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春江月夜”的世界。江潮浩瀚,月共潮生,皓月千里,廣闊無垠,江天一色,景象闊大,畫面壯麗。本詩中的意象極為豐富,有江水、沙灘、天空、明月、花樹、雪霰、原野、楓樹、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鴻雁、魚龍、江潭、落花等,我們將這些意象梳理一下,就會形成若干個意象群。有“月”的意象群:初升月(“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天月(“蛟蛟空中孤月輪”)、西斜月(“江潭落月復西斜”)、孤懸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有思婦的意象群:青楓浦——明月樓——妝鏡臺。有思念的意象群:玉戶簾——搗衣砧——鴻雁——魚龍。有游子思婦意象群:夢落花——江水流春——江潭落月——落月?lián)u情。本詩超過了古人一般詩歌中的意象,通過獨特的意象組合和意象疊加形式,描繪了豐富的畫面,創(chuàng)造了深邃的意境。意境深邃,如“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石拂還來”,月光照在梳妝臺上,照進門簾,照在搗衣砧上,趕也趕不走,拂也拂不掉,相思之苦,愁思難排,把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情寫得深沉綿長,楚楚動人,表現(xiàn)了思婦內(nèi)心的愁思之重和愁緒之深。
二是意象對比,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洞航ㄔ乱埂分?,意象是在不斷的對比中進行的。宏觀的對比是上半部分的情景、哲理與下半部分的離情、相思的對比;微觀方面的對比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有兩點,一是人與月的對比:“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此自然想象引入“古人”與“今月”的對比:“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二是人生與江月的對比:“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把“月亮”與“人生”放在一起思考,讓人想到月亮是永恒的,宇宙是永恒的,由月亮的盈虛變化,讓人感到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短暫。然而詩人沒有僅僅停留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之上,而是別開生面,翻出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個體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然而人類的生存則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是能夠共存的,人生短暫,但人類與宇宙共存。這就揭示了人類與宇宙的真諦!
2.想象是詩歌的靈魂。德國文藝評論家萊辛曾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詩畫同源。“詩是動的畫”說的是想象,沒有想象便沒有詩。詩歌教學也要借助想象,只有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才能夠進入詩歌的意境。兩節(jié)課關于想象的訓練,教師沒有明確的意識,缺少想象訓練,因此沒有很好地把學生帶入詩的深邃意境。此詩幾乎是一句一畫,一詩一境。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等。想象訓練是詩歌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不可忽視。
思考之二,語文教學要大膽啟發(fā)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學習品質(zhì),要從學生提問開始。兩節(jié)課提出了不少問題,但全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提出問題嗎?不是。老師沒有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教師缺乏指導學生提問的意識。一位科學家曾經(jīng)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睍釂柕膶W生是思維型學生、智慧型學生。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著名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先生教《天上的街市》,教師示范提出兩個問題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提出了10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睂W生問,為什么要說是那“朵”流星,而不說成那“顆”流星?流星明明很快,為什么說它是“提著燈籠在走”?學生討論后,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傲餍恰币话阌谩邦w”作單位,說“一顆流星”,作者為什么要用“朵”呢?有一位學生說,我是這么想的:“朵”一般是形容花,花是非常漂亮的,鮮艷的,這里用來形容流星,說明流星是非常漂亮的,像一朵朵花一樣美麗,作者這樣寫,是說天上人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天上的流星明明很快,為什么說它在“走”呢?學生說:作者寫的這顆流星不是天上實實在在的那顆流星,而是作者的一種想象,說他們“提著燈籠”在天上“走”著,這樣想象就表現(xiàn)了牛郎織女在天上悠閑自在的生活情景。課堂上讓學生提問,讓學生討論和交流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思考之三,語文教學要注重整體教學。所謂整體教學,就是要從整體入手,然后進入局部,進行微觀研習,展開充分的學習活動,最后回歸整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一般都做得不錯,但是“回歸整體”這個環(huán)節(jié)普遍做得不好?!盎貧w整體”是對教學進行深化和升華,幫助學生形成整體印象。如兩位老師開場都說《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是“孤篇橫絕全唐”。其實,唐詩里寫景狀物的詩并不少,充滿哲理的詩也很多,寫游子思婦的詩更多,為什么說就這首詩是“孤篇橫絕全唐”呢?一節(jié)課結束了,學生對這個問題并不清楚。沙市區(qū)教科院李勁老師執(zhí)教這一課,在課的末尾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她引導學生這樣來探究,認為前人之所以這樣評價,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格局,詩人把寫景、說理、抒情融合在這一首詩里面,形成一個宏大的格局;二是格調(diào),很多寫離別相思的詩,都寫得苦悶,悲傷,格調(diào)比較低沉,而這首詩是“哀而不傷”,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的一面。如果兩位老師的教學在回歸整體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注意一下,讓學生明確本詩“孤篇蓋全唐”的原因,形成整體印象,豈不更好?
思考之四,語文教學如何擺脫網(wǎng)上資料的束縛,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特點。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受到網(wǎng)上教案資料束縛的痕跡。網(wǎng)上能搜索到王義翔老師設計的《春江花月夜》教案,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這份教案的影響,或教學設計的主體結構基本相同,或板書基本相似。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個性化思維的成果,如果套用網(wǎng)上某些資料,就失去了討論與研究的價值。
思考之五,語文教學要關注細節(jié)。程麗華老師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老師示范誦讀(老師當眾背誦全詩)。老師能夠背誦固然好,但教學的效果不是看老師能不能背誦這首詩,而是要看學生當堂積累了多少。老師背誦時學生在干什么?在聽老師背誦,在看老師表演。這節(jié)課指導學生誦讀前面有很多鋪墊,如果最后讓學生“賽背”這首詩,那不是更好嗎?它可以掀起教學的波瀾,把教學推向高潮。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在學生。張正平老師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播放錄音朗讀,朗讀得真好,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不放到開頭進行呢?放在課的開始可以讓學生感受這首詩應該怎樣讀,發(fā)揮朗讀示范作用,可以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讓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而放在課尾讀,效果就沒有這樣明顯了。
王世發(f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湖北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