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森
摘要:空間與圖形作為小學數(shù)學四大內容領域之一,在數(shù)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列舉了創(chuàng)設情境、實物展示、多媒體輔助、動手實踐四種教學手段,旨在提升立體圖形課堂教學的效率,為學生今后對幾何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立體圖形教學 策略
“花最少的教學時間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是實施有效性教學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的有效教學中教師可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空間與圖形”教學效果,讓學生對“空間與圖形”有更深更透的了解。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數(shù)學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映射,而數(shù)學課程標準也倡導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所以我們在實施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也要善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把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空間形成事例生動展示給學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節(jié)中的體積計算時,就可以游泳池注水的情境作比,往池中注入的水的體積就是所形成的長方體的體積。注入的水越來越多,也就意味著長方體的體積越來越大,但是游泳池的長和寬是既定的,由此學生就不難認識到這樣一個規(guī)律:“兩平面圖形的底面積相等,那么他們體積的大小就取決于高的大小?!边@為他們在解應用題時提供了一個快速比較結果的方法。
二、重視實物展示,促進從表象到抽象的認識
實物教學是指在課堂中展示現(xiàn)實世界中的實際存在物體,借助其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聯(lián),來啟發(fā)學生進行簡捷、形象的思考,從而獲得針對研究對象的深刻判斷的一種直觀教學方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小學階段學習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模型,如果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中能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存在物體作為教學道具來給學生進行直觀生動的演示和講解,有利于學生建立起具體的空間觀念,加深對圖形知識的理解。而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大致需要經(jīng)歷這樣三個階段:
1.具體+實物直觀,如已被構造出來的實物模型;
2.半抽象+圖像抽象,如用圖示呈現(xiàn)標準圖形;
3.抽象+概念抽象,如直接用圖形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學生對幾何與圖形的認識其實就是一個由具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的過程,所以第一階段的具象模型展示格外重要。
學生通過將實際物體的長、寬、高與圖形的長、寬、高一一對應起來,并學習將立體圖形畫在紙張上面,完成三維與二維之間的轉換,也就是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在數(shù)學課程中,教師對于空間圖形的教學首先要攻克的難關就是要學生知道如何用圓圈或三角形等幾何圖案去替代實物,進而才能從數(shù)學角度上細致刻畫圖形的基本性質,再通過邏輯推理來加以證明。而實物教學借助實際存在物體的直觀性,使得學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數(shù)學對象,進行思考和研究,因此在小學課堂中運用實物來進行教學對于我們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穩(wěn)固根基的意義。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優(yōu)化空間展示效果
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好似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吹來了一陣春風,教師利用其強大的圖像合成功能、動畫制作功能、影音播放等營造出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教學氛圍,調動起學生的多個感官參與課堂學習,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而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成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立體圖形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增減問題”時,很多學生對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體圖形,其表面積的增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個概念不是特別理解,所以我立馬就用圖形制作軟件做了三種不同切割方式的長方體示意圖給學生看,通過三組圖形在同一屏幕上陳列出來,方便學生進行對比研究,這樣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切割方法的不同會給表面積造成不同的影響。
另外,運用多媒體設備還可以生動形象地對圖形進行動態(tài)展示,克服了手工作圖的固定性,為教學演示提供了便利。利用多媒體進行圖形演示的方法有很多,數(shù)學教師還可以更好地使用音效、色彩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凸顯所講解知識的關鍵點。因此,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空間與圖形教學領域的運用,有效沖破了空間的限制,把紛繁的生動的動畫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成功拓寬了教材知識的外延,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
四、組織動手實踐,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習質量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還要依靠動手實踐”,因此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活動中,數(shù)學教師也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不斷累積學習體驗,最終達到提升數(shù)學學習能力的目標。
在圖形部分的實踐活動主要就是手工制作,如教師在黑板上給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全班學生同時開始制作,最先制作出規(guī)定長方體的學生獲勝。教師還可以加大難度,只給出底面圓的周長和圓柱的體積,讓學生制作出相應的圓柱體。這就需要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計算之后才能制作出正確的圖形。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使學生的圖形知識和計算能力都得到了檢驗,既動腦又動手,一舉兩得。
此外還有開放型的制作題,教師只給出需要制作的圖形的體積或者是表面積,對圖形的形狀不做規(guī)定,這樣學生就有機會可以觀察到同一體積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在視覺上的不同,這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都有一定幫助,并且還能調動起學生的制作興趣,達到活化課堂氣氛的目的。
例如,“圖形的變換”這一課時的學習也能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來完成。教師為學生準備足夠的硬紙板,每個人在硬紙板上剪下自己喜歡的圖形,不一定是教材中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不規(guī)則圖形也可以。每個人拿到自己喜歡的圖形后跟教師一起對圖形進行平移和旋轉,實際感知平移和旋轉的意義。而軸對稱的教學便通過對折來實現(xiàn),教師一定要注意讓學生謹記圖形的每一個邊、角都完全重合,無法做到的圖形即為“非軸對稱圖形”。由此“圖形的對稱”在學生的腦海中一定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樣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圖形知識的實際意義,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行為動作聯(lián)合起來記憶,無數(shù)的實踐事例都證明了這是一個提高記憶效果的好辦法。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在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生活元素、科技元素等來優(yōu)化課堂展示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愛芬.信息技術和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融合[J].學周刊,2013(27).
[2]次仁白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考試周刊,2009(39).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