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紅
(遼寧科技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遼寧新時期小說核心價值取向
董方紅
(遼寧科技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遼寧小說在全國文壇具有重要地位。遼寧小說在上世紀80年代表現了對社會問題和時代改革的極大熱情,并立足現實進行文化尋根和反思,90年代小說以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以更加執(zhí)著而平和的心態(tài)去關注人本與民生世態(tài)??梢哉f新時期的遼寧小說的核心價值取向在于崇尚現實主義精沖,關注社會民生,看重文學的精神支點。
遼寧小說;新時期;核心價值;現實主義
縱觀遼寧新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核心價值取向在于崇尚現實主義精沖,關注社會民生,看重文學的精神支點。所謂“現實主義精神”,即作家對現實的“批判”精神和責任意識。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直面現實、人生,書寫現實,反思歷史,提煉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和精神。筆者從新時期前后兩個階段的不同的表現加以論證。
首先以長篇小說為例。遼寧長篇小說在新時期之初就出現了一批包含現實激情的作品:具有社會揭示性、反思性,表現新時代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精神追求,充滿地域風情氣韻。這一時期遼寧的長篇小說取材廣泛,不僅包括農業(yè)文明、戰(zhàn)爭題材、知青歲月、民情嬗變等,也包括都市題材、工業(yè)題材、改革題材,以及從人文歷史到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從軍旅生涯到家族往事的回顧,從海邊世界到域外風情的描繪——這些作品既表現了現實主旋律,也給遼寧長篇帶來了時代性的開放氣息和現代性的新鮮特質。近距離選取表現對象也是這一時期長篇小說取材的重要特征,作家們都在努力寫出與時代發(fā)展同步的作品。其實不僅題材,在主題和人物塑造上,許多作品也同樣表現了面向時代的開放視野。
其次,遼寧中短篇小說取得了更大的成績。《不稱心的姐夫》和《失去了的愛情》兩個短篇,揭開了“傷痕小說”的序幕。1979年,金河、熙高、李宏林分別發(fā)表了《重逢》、《上訪者》、《大海作證》,繼續(xù)觸及歷史的創(chuàng)傷,對“文革”進行了大膽反思。隨著現代化建設和經濟改革的興起,“改革小說”走上了前臺。如遲松年的《普通老百姓》、達理的《路障》等。金河80年代小說如《打漁的和釣魚的》、《市委大院的門柱》等作品,貫穿著的一條主線就是對社會生活進行審視和批判。鄧剛在80年代佳作連篇。無論是“鐵昧”的《八級工匠》、《陣痛》還是“海味”的《迷人的?!?、《龍兵過》、《蝦戰(zhàn)》、《曲里拐彎》、《白海參》,都著重描寫城市普通平民的生活、生存壓力和他們的性格意志、精神世界。
1985年后,伴隨著國內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法論熱,尋根小說、新寫實小說、先鋒小說、新歷史小說等新思潮出現,遼寧小說也受到影響。
遼寧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已不像80年代的文學那樣,“在整個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精神向導和思想啟蒙作用”。但在這個多元共生的時代,傳統現實主義作品依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時的遼寧小說創(chuàng)作心態(tài)趨向平穩(wěn),平穩(wěn)的探索中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仍占了較大比例。較之80年代,90年代作家更感興趣的是描寫現實特定環(huán)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生存狀態(tài),讓精神或責任較深地隱藏在故事和人生狀態(tài)之中”。作家直視現代文明,對城市化進程的政策、鄉(xiāng)村都市化的形態(tài),對物質狀態(tài)下人的心理的畸形化、人性在工業(yè)大時代所承受的重壓、人在世俗生存狀態(tài)下的反傳統,都有著自己獨特而新穎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創(chuàng)作的作品質量也越來越高。她以“一個出生在鄉(xiāng)村、生活在城市的人的眼光,在紛紜復雜的人與事中,表達著人物乃至作者自己處于復雜、艱難、兩難、尷尬之中的痛苦”,以自己的獨特體驗方式探討人的追求、人的價值和生活狀態(tài)。
90年代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合流的跡象,風格日趨世俗化、生活化。這是因為商品經濟發(fā)展,文學也必然呈現新的態(tài)勢,過去的宏大敘事漸趨式微,個人化敘事成為潮流。但是即便新生代作家也不否認“用小說反映歷史進程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小說意識”。相對于80年代,本時期各種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多元態(tài)勢:在鄉(xiāng)土題材小說方面,一批有著豐富農村生活經歷與豐厚鄉(xiāng)土精神素養(yǎng)的作家依然關注現實中發(fā)生巨大變遷的鄉(xiāng)土社會以及生活在那里人們的喜怒哀樂。遼寧的工業(yè)題材創(chuàng)作同樣關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的困境。軍旅題材、歷史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傊?,90年代的遼寧小說在創(chuàng)作本質上并沒有放棄現實主義的精神支點,而是以更加執(zhí)著而平和的心態(tài)去關注人本與民生世態(tài)。
[1]許維萍.文學:三十年中時代精神與地域風情的多樣表達[N].遼寧日報,2008-10-13.
[2]張祖立.新時期遼寧小說創(chuàng)作述略[J].大連大學學報,2002(03).
[3]柳楊,鄧海燕,江丹.遼寧新生代作家小說創(chuàng)作述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2014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資助課題:“遼寧當代文學”論文。課題編號:2014lslktziwx。
I054
A
1007-0125(2015)04-0245-01
董方紅(1966-),女,遼寧本溪人,文學碩士,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講師,語言文學教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