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 ?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改革中,要認真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才能達到改革目的。作為教師,要在新課程課改的標準下,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學改革 ?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086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取得了很多的教學成果,教學面貌獲得了很大改觀。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新課程改革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對此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做出轉(zhuǎn)變。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進行對教學工作進行思考,努力在當前的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體會,認為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一、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興趣和信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生物課程有了興趣,就會有了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并且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兩者結(jié)合,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這方面,認為只要把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就能提高成績。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更新教學思想,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在課堂的各個教學階段中都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成功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上好生物課的第一堂課和每堂課的導入部分。初中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雖然許多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首次接觸這門課程,有很大的新鮮感,也有很大的陌生感,不知道這門課程學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學。在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課,教師應該首先把這門課程向?qū)W生做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個大致的了解,并且教師可以盡量把生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自己與生物課程的距離并不遠。
教師要重視每堂生物課開始的部分,做好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的成與敗會直接影響一堂生物課的效果。教師要把課堂導入上得生動有趣,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進行選擇。例如教師可以用問題進行導入,通過向?qū)W生提問的發(fā)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提問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最好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如在學習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為什么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父母都是單眼皮能不能生出雙眼皮的孩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對這些知識充滿好奇,從而認真聽教師講解接下來的知識,以獲取答案。
此外,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課的信心,這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首先要樹立良好的形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并且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樹立一個和藹可親、知識淵博的教師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教師充滿親近,從而對生物學習充滿信心。并且教師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鼓勵,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體驗成功,以保持學生的熱情和信心。
二、突出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缺少任何一點都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這一點,在課堂上突出師生互動,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主導作用,“上講下聽”是其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完全是由教師決定,學生在課堂是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只能聽什么。新課程改革對師生互動做出了強調(diào),主要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動作用,在師生互動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想實現(xiàn)師生互動,教師就要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這樣有利于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往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師生互動,因此教師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在課堂上注重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很多教師都認為自己講的越多,學生學得越好,其實這種教學思想是不對的,單純性的知識性講解容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枯燥,學生容易對生物課堂不感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用提問法、討論法等開放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盡量減少知識性講解的比重,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知識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注重教學的形象化,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片、模型等,然后與學生一同進行探究和學習,通過向?qū)W生提問和討論的方式,一步步進行引導,逐漸讓學生理解和學習這部分知識。
另外,師生互動要取得良好效果,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要獨立閱讀教材,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盡可能多的獲取知識,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準備,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更好地進行互動。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礎,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演示實驗的地位,在課堂上設計實驗,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的演示實驗,通過實驗,能夠把許多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和形象,更加利于學生理解。并且學生對課堂實驗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在生物課堂上切實進行實驗操作,并且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還要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素養(yǎng),例如要明確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在實驗中進行認真觀察、記錄等,逐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水平。
此外,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在實驗中多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完成整個實驗過程等,讓學生進行自由發(fā)揮,教師在一旁做出必要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思考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在教學中,面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教師不能忽視和逃避,而是要積極思考和探索,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更新教學思想,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改進教學方式,以解決教學問題,提高學生的生物水平,使學生的生物成績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