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要】中非學生在語言學習觀念上有較多的差異,無論是學習動機還是學習能力,他們都持不同的看法,研究這種差異能使我們改進對非洲學生的漢語教學方法,讓漢語和漢文化更加迅速地走向世界。
【關(guān)鍵詞】中非學生 語言學習 觀念差異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中非學生在語言學習觀念上的差異,從語言學習動機、語言學習能力、語言學習難度、語言學習本質(zhì)和學習交際策略五個方面入手進行對比研究,揭示中非留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現(xiàn)象及產(chǎn)生的原因。此外,通過將自身的研究與先人的研究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結(jié)論,也能在對非洲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上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一、語言學習動機
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普遍有以下幾種動機:為了應付考試,特別是英語考試,因為在各種升學考試、畢業(yè)考試中都需要考英語;為了去國外學習、工作或定居;出于自己專業(yè)領(lǐng)域研究的需要,必須掌握某一門或幾門外語;出于自身的興趣。由此看來,只有最后一種動機屬于結(jié)合型動機,其余的都屬于工具型動機,即將學習語言當作一種手段途徑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與期望。
部分非洲學生認為,學習漢語是為了參加HSK考試,或者是工作需要。大多數(shù)非洲留學生選擇攻讀工商管理或者其他金融類的專業(yè),希望畢業(yè)后在中國工作或者做生意,因而對漢語學習的愿望更加強烈一些。在生活中漢語使用的頻率非常高,而且中國是個多方言的國家,有的留學生甚至自學了一些簡單的方言來方便交流。而不同的是,有些非洲學生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如果在課堂上單純地講練語法會使他們覺得單調(diào),他們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nèi)容豐富,更愿意聽老師介紹京劇、武術(shù)、書法之類的內(nèi)容,并且試著去理解、模仿。他們真正對語言和文化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十分投入,這正是結(jié)合型動機的表現(xiàn)。
總的來說,中國學生學習語言的動機要比非洲學生強,中國學生認為學習外語很重要,關(guān)系到自己的前途、命運。非洲學生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學習漢語是社交的需要,或者是興趣所在,而并非決定自己一生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學習能力
非洲學生普遍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之一,中國人的智商要
比非洲人高出許多,記憶能力也非常占優(yōu)勢。就拿漢字來說,他們覺得中國人能夠記住那么多形狀怪異的文字很了不起,換做他們,識別已經(jīng)是很困難的事了,更別提記憶和書寫。下面我們從語音文字識別能力、語法能力和推理能力進行分析。
(一)語音文字能力
就拿學習英語來為例,中國學生需要識別國際音標,并且熟練音標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和發(fā)音規(guī)律,這往往是一個難點。國際音標多而復雜,有的音標對應的單詞十分相似,往往有助于學習者掌握;有的音標與對應的單詞有天壤之別,或者一個音標可以對應多個單詞,這就給學習者造成較大的困難。音標與單詞拼寫有密切的關(guān)系,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有許多例外的發(fā)音難以記憶與區(qū)分。英語單詞很多,但是靠著強大的記憶能力,中國學生還是可以靠勤奮取勝的。
(二)語法能力
相對于非洲學生來說,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語法能力要弱一些。包括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從主觀上來說,大部分中國學生認為英語語法點太多,特別是句法,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記憶疲憊。從客觀上來說,英語語法相對于漢語語法要復雜一些,例如,漢語語法中沒有時態(tài)這一概念,而英語總共有十幾種時態(tài),每種時態(tài)都需要運用對應的單詞,就如“吃飯”一詞來說,英語可以是“eat,ate, eating”分別對應“現(xiàn)在時,過去時,現(xiàn)在進行時”,此外還有“eaten”這樣的被動語態(tài)。
三、語言學習難度
多數(shù)中國學生認為外語學習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用心還是可以學好的。
特別是英語,這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容易習得的語言。但是中國學生缺乏英語環(huán)境,這是阻礙英語學習的最大的因素。中國人多年來憑直覺學英語,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數(shù)不清的錯誤習慣和錯誤認識,這些錯誤的習慣和認識好像是一個個陷阱,使中國人在學英語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比如應試英語教育就是一個最大的歷史性錯誤,它每年造就幾百萬的“聾啞”英語大學生,導致學英語的徹底失敗。再比如中國人忽視英語發(fā)音的學習,認為英語發(fā)音好不好無所謂,這導致英語學習的極大困難;再比如中國人將聽說讀寫分開學習,這也是一個致命性錯誤。
四、語言學習本質(zhì)
并不是所有學生都理解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是什么。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
所有的中國學生認為,學習語言就是學習大量的詞匯、語句和語法,而非洲學生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語言學習只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學習語言是學習文化的必要前提。中國人學習外語通常使用的是語法翻譯法,很少有人文情懷的參與,所以導致大家普遍認為外國文化可學不可學。
非洲學生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特別是對中國的古代文化。雖然他們的漢語水平并不高,但是當老師講到中國的歷史時,他們還是能夠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學生會在課后查找資料,了解更加詳細的內(nèi)容。所以對非洲學生來說,學習語言的本質(zhì)就是既學習語言又學習文化。
結(jié)論
研究表明,中國學生比非洲學生更加注重語言本身的學習,而非洲學生注重語言與文化相結(jié)合,甚至對于文化的追求要超過語言本身。中國學生要盡早擺脫這種應試的束縛,將語言學習視為更加自由的一件事,了解外國文化也許能在語言學習上更有幫助。而非洲學生也不能以記憶能力較弱為借口,只了解文化而不認真學習漢字、語法等看起來紛繁復雜的語言知識。因此,對于漢語教學來說,要盡量減少對非洲學生的記憶負擔,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控制好課堂任務量,使他們覺得漢語的學習輕松愉悅。
引用:
①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113-151
【參考文獻】
[1]王英杰.海內(nèi)外語言學習者學習觀念的研究綜述[J].運城學院學報,2004(22)第一期
[2]王冬雪.在華留學生漢語學習觀念調(diào)查魚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王守元.海外語言學習觀念研究綜評[J].外語界,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