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婧
摘 要:感恩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加強對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文章具體探討激發(fā)學生的感恩心理品質(zhì)潛能的策略。
關鍵詞:激發(fā);感恩;心理品質(zhì);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4-0029-01
“滴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正直的人最起碼的品德。面對一些人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社會呼吁立即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對于孩子來說,兒童期是培養(yǎng)價值觀念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時期。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應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一、舉行感恩主題班會
引導學生用語言來感激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因為他們才使自己能看到這個多彩的世界;感激養(yǎng)育自己的人,因為他們的愛才使自己不斷長大;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師,因為他們的教導才使自己變得有文化,有修養(yǎng)。要引導學生,感激一切給予自己點點滴滴關心和幫助的人。感恩主題班會,給了學生一個傾訴愛的平臺,讓學生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營養(yǎng),讓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
平時,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校園里營造出濃濃的感恩氛圍,喚醒孩子們的感恩意識。為了凈化學生的心靈,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以“感恩”為主題的良好氛圍。比如,可以舉辦晨會課、舉辦課外活動和班會課,還可以在宣傳欄內(nèi)張貼孩子們在感恩教育活動中做的一件件事情的圖片,以及孩子們對父母恩情、老師恩情、同伴友情的感悟,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同時,校園走廊、教室、食堂、寢室,可以張貼名言警句,無聲地教育學生。每個細微之處,似乎都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告訴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承擔責任,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將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學會感恩,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三、收集“感恩”的故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感恩的故事隨處可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感恩故事,然后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宣講。通過這些生動的感恩故事,感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情。例如: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的愛和高尚的品質(zhì)。許多經(jīng)典的感恩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感恩之心。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感恩故事,比如有關父母的感恩故事、有關老師的感恩故事、有關同學的感恩故事,還有鄰居的感恩故事、陌生人的感恩故事。這些身邊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動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情。
四、讓學生寫一封感恩的信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引導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勇于擔當對自己、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比如,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感恩父母的信,說出對父母的愛。孩子們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述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通過回憶平時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訴說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時而激情澎湃,時而飽含深情的演講,不僅使學生更深一層地認識到父母的恩情,同時也讓我們這些大人和家長深受啟迪。
五、布置愛心作業(yè),開展愛心評比活動
表達愛心的方式,其實有很多。比如,幫父母做家務:打掃衛(wèi)生、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間。比如,給父母捶捶背、按按肩膀、洗洗腳。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要主動問候父母累不累。當父母聽到舒心的話語,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會忘卻一天的疲勞和煩惱。比如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別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學生每做一件有愛心的事,就在愛心記錄卡上記錄,每月評比一次,評出最有愛心的五名學生,給予表揚并頒發(fā)“愛心”小勛章。借此活動,鼓勵和推動學生開展感恩活動。
六、利用特殊日子,開展感恩活動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時機之一,比如父母的生日、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感恩節(jié)。在這些特殊的日子,可以送上一張賀卡、一朵鮮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條溫馨的短信,哪怕是一句甜蜜而真誠的祝福也可以。要以這些節(jié)日為契機,組織學生用講故事、寫信、作文、繪畫、折紙等形式,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一系列的“感恩活動”,既有感性的品評,又有理性的思考,還有心靈的碰撞和啟迪,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淀感恩情結,培育博愛之心。
七、結束語
感恩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加強對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研究,激發(fā)學生的感恩心理品質(zhì)潛能,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高尚道德的種子,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來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社會,對待自然,進而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孫巖.讓青少年從小學會感恩[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07.
[2]田玉貞.讓愛傳承[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3]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騰剛.感恩父母[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5]李俊杰.讀懂人生[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