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摘要: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由國際收支的高額“雙順差”帶來的。即經常帳戶順差和資本項戶順差。本文主要討論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對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普遍較為認同的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角度是從內部本身來理解,即我國國內的儲蓄與投資這一角度理解;第二種是從外部原因來理解,即考慮貿易不平衡因素對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本文在這兩種框架下探討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
關鍵詞:經常賬戶失衡;儲蓄;投資;貿易
一、我國外匯儲備數額巨大的形成機理
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由國際收支的高額“雙順差”帶來的。即經常帳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指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大于進口;資本項目順差,是指出入境投資中外資流入大于本國資本輸出。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在1994年開始出現(xiàn)的,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進一步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對外貿易規(guī)模迅速擴大,導致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規(guī)模迅速擴大。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非常薄弱,于是我國順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實施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這種對外開放戰(zhàn)略使我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外匯。
二、經常賬戶失衡的內部分析——基于儲蓄—投資視角
從宏觀層面解析可知,經常賬戶失衡(順差)是儲蓄與投資不平衡導致的。
宏觀經濟恒等式:儲蓄-投資=出口-進口=經常賬戶余額(即貿易賬戶余額)
推導過程:國內生產總值(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出口(X)-進口(M)
即:Y-C-G-I=X-M
當一國經濟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S=I,Y-C-G-I=X-M=0
將Y-C-G用S代替,得出:S-I=X-M
儲蓄小于投資時,就會產生國內赤字,這是由于本國的儲蓄不足,只能借助外國儲蓄;當儲蓄大于投資,國內用投資消耗剩余的儲蓄可以借給外國,造成外匯的順差。我國當前大量的貿易順差,就是國內儲蓄大于投資的后果。
從內部視角,也就是儲蓄—投資視角分析經常賬戶失衡問題,要從居民、企業(yè)、政府三個層面進行綜述。對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進行分解,可以看出居民、企業(yè)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一)居民視角的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我國的居民儲蓄率普遍高,在居民這一層級儲蓄大于投資。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文獻中常見的三個解釋分別是人口結構變遷、文化差異和金融約束。
1、人口結構變遷??茽柡秃穑–oale and Hoover,1958)最早指出人口機構與經常賬戶失衡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發(fā)展中國家不斷攀升的儲蓄率實際上是由少年撫養(yǎng)比下降造成的。希金斯和威廉姆森(Higgins and Williamson,1997)通過研究1950年以來亞洲國家的儲蓄率再度證實了科爾和胡佛的結論。他們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當少年撫養(yǎng)比降低時,這些國家儲蓄率上升,從而對外資的以來程度逐漸下降,對外借貸迅速下降,這進一步擴大了經常賬戶順差。
國內研究中,田巍、姚洋、余淼杰和周羿(2011)建立理論模型分析了人口結構對出口和進口的影響,發(fā)現(xiàn)高勞動人口比例會使出口國產出增加,從而增加出口;但是,另一方面高勞動人口比例也會給進口國帶來更多勞動收入,從而增加進口。進一步,該文通過對比中國和印度發(fā)現(xiàn),如果兩個國家的勞動人口比對調,則中國的出口將下降30%,而印度的出口將增加30%。由此可見,人口結構對于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的解釋力應該是顯著而重要的。
2、文化差異??紤]文化差異,是個很有爭議的視角,因為它無法量化,但是文化差異確實對儲蓄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東亞國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從小就接受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熏陶,居民慢慢養(yǎng)成了儲蓄的行為習慣。從這一心理層面來理解,文化確實推動了高儲蓄率的形成。
(二)企業(yè)視角的分析
很多學者認為,企業(yè)應該是承擔大量剩余儲蓄的機構,通過有效投資來消化剩余儲蓄。于是,對于賬戶順差國家,國內企業(yè)消化不了大量儲蓄,才將剩余儲蓄轉移給外國使用;對于賬戶逆差國家,國內企業(yè)儲蓄滿足不了自身的投資力度,需要向外國借助儲蓄來滿足經濟發(fā)展。在這一機理背后,還存在一個儲蓄轉化的問題。從儲蓄所有者來分析,儲蓄更愿意得到高回報率,因此回報率的高低對儲蓄有著直接的吸引力。中間涉及的融資渠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決定儲蓄能否順利、快速的被流通使用。
我國企業(yè)的投資能力存在短缺,融資通道不暢。因此大量儲蓄無法被國內消耗,只能尋求外國市場,導致經常賬戶順差。
(三)政府視角的分析
理解經常賬戶失衡問題,政府的角色是不可忽視的。這里從政府財政赤字和經常賬戶赤字的關系角度探討政府在經常賬戶失衡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忠等(2010)的研究指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公共支出的快速增加以及政府投資占比較高,這顯然會影響中國的經常賬戶失衡。楊盼盼和徐建煒(2011)系統(tǒng)地討論了中國的財政盈余與經常賬戶盈余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二者的走勢高度一致。即便是在控制住其他因素之后,財政盈余也能夠解釋經常賬戶盈余的大約16%。
我國儲蓄小于投資是由很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國儲蓄被外國使用,不是由于國內投資已經達到飽和,而是存在結構性的投資缺陷。例如,我國的小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的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保險、就業(yè)保障等等一系列關于民生事業(yè)的投資力度還遠遠不夠,但是這些儲蓄沒有用到這些方面,反而是被外國給利用了。這不得不值得我們反思背后的原因。
三、經常賬戶失衡的外部分析——基于貿易不平衡視角
(一)從貿易角度看,經常賬戶失衡(順差)是經濟全球化深化的結果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讓我國抓住了經濟發(fā)展的契機。我國利用國內的資源優(yōu)勢參與國際分工,一度成為世界加工廠。中國的加工地位是世界經濟鏈條上不可或缺的,造就了中國經濟的一度繁榮。但是我們必須正視自己在這個經濟鏈條上的角色,正是低廉的資源優(yōu)勢,形成了我國對歐美的貿易順差。由于美國強大的需求刺激,使得我國對其出口不斷增加。美元作為世界通用貨幣,美國可以毫不費力的印刷美元來換取外國的大量物資。形成了“美國印錢-其他國家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加上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因此我國對美國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二)從國內政策看,出口導向政策是造成貿易順差的最直接原因
我國改革開放中一個最偉大的舉措之一就是實施了出口導向政策,但這正是造成我國貿易順差的最直接政策因素。這一政策因素忽視了我國的低附加值勞動、自然資源的損耗等不利于國家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素,盲目的經常賬戶順差掩蓋了環(huán)境成本。
四、啟示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在未來幾十年都不會改變。因此,現(xiàn)階段我國不存在投資過剩的問題。相反,我國存在結構性的投資缺陷。例如,我國的小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的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保險、就業(yè)保障等等一系列關于民生事業(yè)的投資力度還遠遠不夠。除此以外,我國的雙順差加劇了我國與相關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谝陨蠁栴},我國必須采取措施改變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局面以及巨額的外匯儲備問題。(作者單位:西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參考文獻:
[1]Coale,A.J.And Hoover,E.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
[2]Higgins,M and Williamson,J.G.Age Structure Dynamics in Asia and Dependence on Foreign Capital.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7,23(2).
[3]田巍、姚洋、余淼杰、周羿,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C].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討論稿,2011.
[4]徐忠、張雪春、丁志杰、唐天,公共財政與中國國民收入的高儲蓄傾向[J].中國社會科學,2010(6).
[5]楊盼盼、徐建煒.中國的財政政策、實際匯率和經常賬戶失衡[J].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