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福
[摘要]高中英語內容繁多、詞匯量大、語法結構復雜,學生“怕”學英語。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單詞記不住,上課聽不懂,考試成績差,導致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破罐子破摔,形成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尋找對策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高中學困生學習英語心理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50055
每次英語考試結束后,我都會找一些學生私下談心,幫他們分析問題的根源,為他們鼓勁打氣。在和學生的反復接觸及交流中,我感覺到這些學生除了態(tài)度不端正之外,還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經過分析和梳理我認為:高中生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短視心理
有些學生信奉“英語無用論”,從升入高中的第一天就沒打算學好英語,對英語完全采取放任態(tài)度?!坝⒄Z無用”是世人片面、狹隘的一種短視心理,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培養(yǎng)興趣,多掌握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每一個人升學、就業(yè)的必備條件。
對策:1.走近職場,現(xiàn)身說法。教師要結合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使他們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笆聦崉儆谛坜q”,看到了學英語的就業(yè)優(yōu)勢,就能消除家長、學生這種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短視心理,使他們明白:學英語將會為上大學、找工作奠定基礎。
2.降低難度,循序漸進。高一新生初次接觸高中英語,常常會為教材難度大、單詞多而“發(fā)怵”。為了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教師要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分解教材難點,低起點,小步子,慢動作,使基礎薄弱的學生聽得懂,跟得上,循序漸進,慢慢提高。
二、厭學心理
一些學生由于單詞記不住,課文不會讀,上課如坐針氈,最初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逐漸消退,他們便開始放縱自己,上課睡覺、看小說、玩手機,厭學英語。
對策:1.重視讀寫,淡化語法。上課能聽懂,課后會做題,學生才會樂意學。如果上課“聽神話”考試“看天書”學生就會把學英語當做一件痛苦的事,不愿意去學。
2.多肯定,少打擊。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藝術,積極推廣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關注和鼓勵學困生,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及時肯定他們取得的進步,努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潛能。
三、 逆反心理
記單詞是學英語的重要前提。很多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學英語,但積累的詞匯量很少,文章讀不懂,句子不會寫,作文交白卷,學英語舉步維艱。同學的冷落、教師的批評和家長的責罵,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厭惡感,對教師的教育產生反感。
對策:1.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親其師而信其道”,走近學生,零距離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感和學習需求,對癥下藥,是消除學生逆反心理的一劑良藥。
2.為學生制定短期目標。即使英語成績再差的學生也有成功的渴望,但往往因缺乏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前功盡棄。在幫助學生端正英語學習態(tài)度的同時,必須明確前進的目標,沒有目標就失了方向。教師要及時抓住每次考試后的契機,趁熱打鐵,讓學生為自己樹立一個努力的標桿,力爭下次考試達到或超越目標。
四、挫折心理
英語考試成績是很多學生最敏感的“神經”。有些學生對英語學習效果期望值過高,對困難和障礙估計不足。一次考試失利,沒達到預期目標,他們就感到沮喪,幾經波折,便心灰意冷,導致成績一滑再滑。
對策:1.樹立自信心。學習沒有信心,就無法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退縮只能走向失敗。相信自己,才能戰(zhàn)勝自己的懦弱和懶惰,取得學習的進步。
2.加強學法指導和課后輔導。學英語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勤學苦練,“背”、 “練”、“ 讀 ”、“寫”是學英語的“四根支柱”?!氨场敝副痴b單詞、短語、課文;“練”指多做練習,熟能生巧;“讀”包括朗讀課文,閱讀短文;“寫”指抄寫筆記,寫好作文。
五、“內省不當”心理
高中學生正處在叛逆期,不愿意別人干涉他們的任何事情。英語是很多學生的“短板”,但他們對“短板”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學生過分在乎自己的成績,感到思想壓力很大,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對策:1.準確定位。英語作為高考三大科目之一,競爭激烈是難免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成績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給自己一個精準的定位,既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也不能過低估計自己,妄自菲薄。
2.加強心理輔導。學生英語差,情緒低落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良好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勝不驕敗不餒。
總之,高中學困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與學生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和指導,正確引導學生走出心理的陰影,樹立自信,積極進取。
[參考文獻]
[1]關翔.初中英語“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11).
[2]曹紅鴿.淺談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J].人民教師論壇,2009(6).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