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才
【摘要】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不單單是單純的灌輸歷史知識,而是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學流程,體現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關鍵詞】教學設計 自主 合作探究 愛國主義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62-01
教學設計是根據學情、教情制定的教學流程,是根據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整個課堂教學方案的過程?,F行歷史教科書實驗版注重三維目標的設計,因此,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如何向學生傳遞歷史知識信息,教會學生如何提煉和運用有效的歷史信息,是教師在新課標下,設計教學方案的最基本的任務。
一、確定教學起點,運用恰當教學方法
教學,在新課標下不單單是“教”與“學”,而是“教”依據“學”,設計教學流程要根據學情,這就要求我們做學情分析,通過了解學生的生活、家庭和基礎知識,以此確立教學起點。在此基礎上需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但以往的教學往往是側重于教而忽視了學,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而學生的主體未能發(fā)揮出,出現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例如,在講述“元朝的行省制度”這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思路,用多媒體展示彩色《元朝行省圖》,設計問題(1)元朝為什么實行行省制度?(2)行省制度是怎樣確立的?教師引導學生再觀察地圖和閱讀課文,獲取有效的信息,通過探究、解決設計的問題。這樣教學,不單單是傳遞給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和技巧,更讓學生今后碰到此類問題,便觸類旁通。
二、確定自主學習流程,側重自主、合作和引導三結合的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放任的學習,而是在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比如,選用文字材料、播放影像片段和配音,精心設計一些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本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講授《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一課時,通過教材分析,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民族工業(yè)的短暫春天”,難點是“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對第二目“短暫的春天”可做如下的設計:通過多媒體顯示《1913—1921年中國棉紡織工業(yè)的情況》表(內容見歷史必修2/P47),再針對性提問題,通過閱讀上表你認為當時中國的棉紡織業(yè)呈現的發(fā)展勢態(tài),試結合課本內容分析產生這種態(tài)勢的原因。學生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自主探究,再結合教師的分析,學生便明確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是內外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外因是春天出現的根本原因,這與世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全程跟進,采用談話、提問、探究等多種方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整個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得到體現,教學任務在緊湊活躍的氛圍中完成,解決了教師一味的講解,學生一味的死記硬背的問題。將新課標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有效的結合起來,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三、確定德育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歷史教學的另一目標,就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認識秦朝統(tǒng)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進步作用,培養(yǎng)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因此,在教學中,確定德育教學目標,是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之一。例如,在講授過程中,可探究兩個問題:一是你怎樣評價秦始皇?二是如何看待秦的統(tǒng)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歸納出答案,認識到秦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秦始皇在統(tǒng)一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的統(tǒng)一標志著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的政治時代,促進了民族融合,學生理解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我們必須維護祖國統(tǒng)一,從而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
四、設疑解疑,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讓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例如,在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課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禹在不同時期的畫像,然后出示問題“從他的神態(tài)、服飾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同學之間的探究交流得出結論。
這就是通過對比設疑,再通過合作探究解疑。這樣做,將呆板嚴肅的歷史變得貼近現實,貼近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五、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特點和意義
情景,是對某一時間段和空間許多具體情形的概括。在歷史學科中,就是將過去發(fā)生的事件,包括人和事,通過多媒體將文字、圖像、語言等真實的再現出來,簡而言之,就是還原歷史真相。
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將會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背景、特點和意義,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如講述“解放戰(zhàn)爭”時多媒體展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內形勢示意圖》,同時播放蔣介石的講話:“我們相信,今后地無分東西,人不論膚色,所有的人們都一定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的攜手合作,這個戰(zhàn)爭的結束,必然會是人類發(fā)揚互諒互敬的精神,樹立相互依賴的關系······”聽完后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學生了解到蔣介石卻在八月十一日下達三道命令,一道給國民黨,“加緊備戰(zhàn),積極推進,勿稍松懈”。另一道給共產黨,“部隊原地駐防待命”。第三道給偽軍,“維持治安,只接受國民黨軍隊的收編”,通過上述背景材料,學生很自然的得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真相。
六、實戰(zhàn)演練,增設鞏固環(huán)節(jié)
新課標目的之一,就是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運用教學設計中的歸納舉例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理解。例如在講授完《解放戰(zhàn)爭》一課后,多媒體顯示一道選擇題:1948年6月,華僑領袖馮裕芳等人發(fā)表聲明說:“一年以前,都市里許多不關心政治的上層人物,并表示不反對國民黨打共產黨,但希望早一點打完共產黨,快點給他們和平?,F在呢,他們改變了,他們希望共產黨早點打完國民黨,快點給他們和平”,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上層人物( )A.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失望;B.收到《國內和平協(xié)定》的影響;C.對政治局勢缺乏正確判斷;D.看到國民黨軍隊主力已被消滅”。通過這道題考查了學生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又鞏固了所學內容。又如講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師用多媒體顯示《沿海對外開放示意圖》,然后出示問題: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呈現怎樣的特點?通過學生認真閱讀示意圖會很快得出答案。因此,教師通過不同類型的實戰(zhàn)題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甄別正誤的能力,同時提高了閱讀材料和識圖能力。但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在實戰(zhàn)演練時,時間要把握準確,過長沖淡了本課的中心內容,過短則達不到預期效果。
總之,歷史課教學的設計一定要以新課標為前提,在教學中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讓學生通過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信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有效統(tǒng)一,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選自2012.四川文綜,19
[2]中學教師教學用書歷史必修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