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芳
【摘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園的外來務工子女急劇增多。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些孩子身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表現(xiàn)出的問題行為不容樂觀。幼兒期養(yǎng)成的習慣可以影響他的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幼兒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影響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通過家園合作形成積極的教育合力,才能共同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問題行為 矯治
一、本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行為習慣現(xiàn)狀分析
隨著本地區(qū)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加快了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步伐。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我所在的幼兒園處在一個城鄉(xiāng)結合部,外來民工子女的數(shù)量急劇上升,就讀本園的外來務工子弟比例已超過本地學生,占全園幼兒人數(shù)的50%以上。受家庭經濟、家長觀念的影響,這些外地孩子入園后在生活和行為上的表現(xiàn)不容樂觀,不得不說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幼兒的問題行為,是指妨礙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發(fā)展的,或影響他人的一些心理品德不良的現(xiàn)象,舉止不當?shù)难孕?,或犯有嚴重錯誤的行為。在生活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生活沒規(guī)律,飲食習慣差,偏食挑食,喜歡吃零食;衛(wèi)生習慣差,不愛整潔,亂扔垃圾;還有睡眠障礙等等。在學習方面,主要有多動不安,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等。還有明顯多動的兒童,容易出現(xiàn)不守規(guī)則,上課不注意聽講,下課與同伴易發(fā)生爭斗。在交往方面,有些孩子是任性撒嬌,有些孩子自卑孤僻,有些孩子常有攻擊性行為等。有些孩子不能和同伴做游戲或玩樂,獨自一人進進出出,旁若無人,即使暫時加入集體游戲,不一會兒便和同伴發(fā)生爭斗,大呼小叫,不得安寧。這些兒童不愿與人交往,不會好好與人交往,若不及時矯正,會出現(xiàn)交流或社會適應障礙。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總體素質是好的,問題行為只是在一些孩子身上明顯發(fā)生。而且,問題行為并不是集于一身,僅是有的孩子有這種問題行為,有的孩子存在那種問題行為。因此,問題行為不等于問題孩子,只是孩子在生活、學習過程中有一些不良的問題行為。必須明確的是,孩子不管那個方面的不良行為,都影響著孩子的生長發(fā)育,必須引起我們教師和家長的重視。但又是可以通過恰當?shù)慕逃椭笇椭朔摹?/p>
二、分析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
幼兒出現(xiàn)問題行為,有其先天的一些生理、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就外部因素來分析,孩子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是扶養(yǎng)人和教育工作者忽視孩子日常行為指導的結果,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些不良影響作用的結果。
首先,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園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在我園就讀的外地學生的家長,以做小本生意諸如在農貿市場賣菜、開小吃店、食品店以及周邊的小廠做臨時工的居多,收入一般都不高。其家庭環(huán)境并沒有真正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課堂。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工作繁重,生活艱苦,雖也望子成龍,但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水平,有的甚至疏于教育或放任不管。家庭教育欠缺,沒有與家人情感的交流,容易使他們的子女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因此,他們的子女一般放學之后任他玩鬧,容易養(yǎng)成“懶學”。 其次,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幼兒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但并不是封閉在家庭和幼兒園,同樣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社會交往越來越廣,旅游、休閑等活動越來越多,加上電視傳播的信息越來越雜,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日趨多元化、個性化,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不少負面的觀念和行為。使得孩子從小就不知不覺受著某些不良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
第三,學校教育的影響。當前的幼兒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情感培養(yǎng),重教師教,輕學生自主活動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教師往往不注意活動過程中孩子的細節(jié)行為,對孩子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行為、不良習慣視而不見。在平時用餐、午休、課間活動等生活中,對孩子良好生活方式的指導不夠,對孩子問題行為的矯正不力。更有個別教師,不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無意之中成為孩子不好的榜樣。
三、問題行為的矯治及改進策略
這里結合我園的一些實踐經驗,就矯正孩子問題行為,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談幾點策略。我園建立了家園溝通機制,保持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教育行為與理念的一致。幼兒園利用家長學校、開放日活動、咨詢電話、家園聯(lián)系冊等,針對具有典型性的兒童行為發(fā)展問題,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提供具體的問題解決策略,并及時匯總和整理幼兒家長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更新幼兒園相關教學計劃。其次,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有意識地將自身育兒目標和幼兒園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同時,家長應主動就幼兒發(fā)展問題向教師提出要求或虛心請教,謀求與教師的充分合作。
我們采取的策略是:
(一)言傳身教法。
要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習慣,教師和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言傳身教,對幼兒影響巨大。特別是在家中,讓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就要經常讀書、看報;要讓孩子講衛(wèi)生,家長就要經常洗手、刷牙、洗澡;要讓孩子講禮貌,家長就要待人和氣,善良、寬容。那些只言教身不教的家長,是很難收到教育效果的。
2.情景法。
幼兒的不良品行很多時候都涉及特定的道德問題,如撒謊。由于兒童的認知活動往往具有形象和具體性的特征,教師和家長應努力通過游戲、日常生活事件等,創(chuàng)設真實或虛擬的道德教育情境,讓兒童真實地體會特定的道德規(guī)范或規(guī)則的社會意義,最終逐漸真正地內化規(guī)則。
3.正強化法與負強化法。
強化是教師和家長最為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利用強化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時,需要注意以表揚獎勵等正強化為主,這樣才能使兒童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矯治幼兒問題行為,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重要而又復雜的工作,需要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劉艷《家園合作糾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途徑》《學前教育研究》2010.6
[2]李忠<圍繞《幼兒生活守則》構建幼兒園養(yǎng)成教育體系>《學前教育研究》2011.4
[3]劉全禮《兒童行為塑造及行為問題矯治》《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9
[4]吳漢榮《兒童行為問題的與預防和矯治》《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6
[5]谷繼紅《淺談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學前教育研究》2005.5
[6]劉華《淺談早期家庭教育與幼兒習慣培養(yǎng)》《學前教育研究》2005.2
[7]鄭秀香《讓農村進城幼兒的心靈充滿陽光》《學前教育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