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yī)針灸在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治療中效果。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選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以來收治的80例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4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西藥控制血糖,給予觀察組患者在藏桂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為73.8%,對照患者的治愈率為47.2%,可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利用中醫(yī)針灸治療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僅能提高治愈率,而且治療徹底,很少有并發(fā)癥,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yī)針灸;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
糖尿病是一種人體內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主要特征的疾病,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增加,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如果發(fā)生神經性病變,有可能會累及植物神經,從而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炫、渾身乏力、視力模糊等。一旦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應該及時反復檢測患者不同體位的血壓水平,以便明確診斷,進而進行相應的治療,減少后期的不良影響,提高治愈率。為了對此病進一步研究,我院選取80例患者進行中醫(yī)針灸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以來收治的80例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治療方法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3.58±6.45)歲;患者的立體血壓均值為12.23/7.71kPa(92/58mmHg),臥位血壓均值為17.29/9.05kPa(130/68mmHg);患者的糖尿病病程5~12年,平均(2.02±1.5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血壓、血糖以及其他病史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西藥降低血糖,把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5~70mmol,/L);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針灸治療,具體針灸方法是:首先選好穴位,選患者的百會、人迎、關元、人中、氣海、涌泉、足三里穴位;百匯扎針時采用平補平瀉,人迎采用高頻捻轉補法,關元、氣海、足三里捻轉補法,人中雀啄瀉法,涌泉提插瀉法;打通各種穴位以后,再用溫針灸在關元、氣海、足三里做針灸。每天針灸1次,1個療程有10次,以供治療3個療程,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每周檢測1次血壓,治療1個月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定。
1.3診斷標準 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體位性低血壓的暈厥診斷標準:患者蹲下轉下站立時收縮壓下降4.0kpa,而且伴有暈厥癥狀,主要表現為突發(fā)的短暫性意識喪失,這時提醒患者做頭低仰臥位,可以自行恢復意識。
1.4療效評定 痊愈:患者經過治療后,在由臥位轉向站立時收縮壓小于4.0kpa,患者的暈厥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由臥位轉向站立時收縮壓大于或者等于4.0kpa,而且時常伴有暈厥,癥狀改善效果不好。
1.5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均采用%表示,用x2檢驗,其他指標均采用(x±s)表示,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4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病情好轉,9例患者無效,治愈率為73.8%,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好轉患者有18例,無效的患者有22例治愈率為47.2%,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是由人體末梢自主神經障礙導致的血管收縮反應不完全引起的一種疾病[1~4],主要臨床癥狀是頭暈目眩、視力模糊、意識減弱,時常伴有暈厥、跌倒等現象,對患者有很嚴重的影響。此病的致病因素主要與患者的年齡、疾病、藥物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心血管系統退化。出現動脈硬化的現象,致使人體心排出量減少,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臨床上有很多的疾病容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其中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帕金森病、腎上腺功能不全等;其次藥物也可能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比如一些抗神經類的藥物降壓藥等均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引發(fā)體位性低血壓。
糖尿病控制較差的患者容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它的發(fā)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患者迅速站后,由于交感神經纖維損傷內臟血管床,患者肌肉、內臟的血管不能及時收縮而引發(fā)的血壓收縮率不正常的癥狀。在中醫(yī)范疇內,病因主要是由于患者久病致虛、精血不足、思勞過度、氣陰兩虛等引發(fā)的病癥,根據中醫(yī)針灸治療的理論,治療此病主要應該對患者進行溫補氣血、升陽舉陷、疏調臟腑,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以便提高患者腦供血供氧功能。人體內關穴具有安神補氣、養(yǎng)心通脈的功能;足三里穴在胃附近,具有健脾和胃、補養(yǎng)氣血的作用。聯合人體其他穴位,進行針灸治療,能起到很好的益氣升陽、補元益腦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低血壓狀態(tài),增強患者體質,提高人體免疫力,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氣陰兩虛狀態(tài)??傊?,針灸治療歷史悠久、操作簡單、無副作用而且治療方法較多。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為73.8%,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47.2%;觀察組患者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收縮壓比治療前明顯升高,但是對照組治療前后收縮壓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患者病情發(fā)作是均伴有暈厥癥狀,而且還有短時間的意識模糊癥狀,單純使用降血糖藥物沒有太大的療效。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針灸治療,改善患者體內機制結構,提高患者立體收縮壓水平,而且不會影響患者的臥位血壓,能有效的糾正患者體位性低血壓,減輕患者暈厥癥狀,治療效果好,沒有副作用,比其他藥物治療有很高的優(yōu)越性與實用性,值得在臨床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陸曦.陳金雄中醫(yī)治療慢性低血壓(附300例報告)[J].陜西中醫(yī)2009(32):256-258.
[2]陳瑞.針灸治療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2):156-158.
[3]高珊,李瑞,田環(huán)環(huán),曹昺焱,裴恩實,黃英恒,劉錦龍,武燕.近10年來針灸治療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3(12):54-55.
[4]楊志旭,范鐵兵,李潔.針刺預防血液凈化早期低血壓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3(7):302-304.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