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總結小兒恙蟲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特點,加強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的認識,避免誤診,探討較為合理的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分析68例小兒恙蟲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誤診原因、治療情況。結果 67例治愈,1例死亡。64例用氯霉素治療,4例用四環(huán)素治療,未發(fā)現骨髓抑制。結論 掌握小兒恙蟲病的臨床特點,給以恰當治療,預后較好。
關鍵詞:恙蟲?。慌R床分析
恙蟲病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早期表現不典型,易并發(fā)多臟器損害[1],病情復雜多變,易造成誤診,應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我院2002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小兒恙蟲病68例,現綜合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8例,男42例(61.77%),女26例(38.24%)。年齡1~3歲18例(26.47%),4~7歲29例(42.65%),8~14歲21例(30.88%)。68例均為5~10月份發(fā)病。城市18例(26.47%),農村50例(73.53%)。全部病例病前均有野外活動史。
1.2臨床表現
1.2.1一般表現 全部病例均有高熱,體溫高達39~41℃,熱型多為弛張熱,部分為稽留熱及不規(guī)則熱,熱程2~10d。68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癥狀,如較大兒童自訴頭痛、腹痛或全身酸痛、畏寒、精神疲倦、嗜睡、食欲減退,,常有咳嗽。大多數患者出現結合膜充血。
1.2.2焦痂潰瘍 皮膚出現焦痂或潰瘍66例(97.06%)。發(fā)生部位以會陰部、腹股溝、腋窩、頸部為多見。極大多數患者只有一個焦痂,偶有2個或3個。焦痂呈圓形和橢圓形,直徑1~2cm,邊緣稍突起,高出于皮膚表面,周圍有紅暈,中央稍凹陷,表面呈黑色,不化膿。在軟組織部位僅呈白色潰瘍面,潰瘍大多不痛,常不為患者注意。
1.2.3淺表淋巴結腫大 62例(91.18%)有不同程度淺表淋巴結腫大,尤以焦痂附近為明顯,黃豆到蠶豆大小,質地中等,有觸痛。
1.2.4肝脾腫大 肝臟腫大46 例(67.65%),右肋下1~4cm,質地柔軟,表面光滑,有輕壓痛;脾腫大16例(23.53%),左肋下1~2cm,質地柔軟,有輕壓痛。
1.2.5皮疹 26例(38.24%)于發(fā)病1w內出現皮疹,初見于面、頸、胸、腹、背,并延及四肢,手掌及足底則少見,皮疹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大小不等,由芝麻至綠豆大小,初為鮮紅色,后漸變?yōu)榘导t色。持續(xù)幾天消退,無脫屑。
1.2.6并發(fā)多臟器損害 心肌損害22例(32.35%),肝損害18例(26.47%),肺損害12例(17.65%),腎損害9例(13.24%),中樞神經系統損害3例(4.41%)。
1.2.7四肢浮腫 雙下肢出現浮腫36例(52.94%),上肢出現浮腫19例(27.94%)。
1.3實驗室檢查
1.3.1外斐反應(OXK)檢查68例,陽性1:160以上42例(61.77%),陰性26例(38.24%),68例肥達實驗和血培養(yǎng)均為陰性。
1.3.2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最高36.8×109/l,最低2.2×109/l。尿蛋白陽性7例(10.29%),鏡下血尿10例(14.71%)。大便常規(guī)均正常。
1.3.3谷丙轉氨酶升高22例(32.35%); 血沉增快36例(52.94%);抗\"0\">500U 5例(7.35%);血清鈉降低8例(11.77%)。
1.3.4 X線胸片示肺紋理增多、紊亂,有點片狀滲出性病灶15例(22.06%)。
1.4診斷依據[2] ①不明原因發(fā)熱,伴淋巴結腫大、皮疹。②皮膚特異性焦痂或潰瘍。③外斐反應陽性OXK1:160以上。④流行病學資料(包括流行地區(qū)、流行季節(jié)和野外活動)。⑤動物接種分離恙蟲病立克次體。⑥免疫熒光抗體檢查。符合診斷依據3項以上便可臨床診斷,本組5、6兩項均未做,68例均按此標準。
1.5誤診 本組68例中,初診時誤診39例(57.35%),其中3例并發(fā)反復驚厥誤診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3例并發(fā)肺炎、肝大而誤診心衰;2例誤診川崎??;4例誤診為沙門氏菌屬感染,其他大部分誤診為呼吸道感染。
1.6治療結果 確診后64例用氯霉素,4例用四環(huán)素治療,除1例在外延誤搶救時機,入院當天死亡外,其余均治愈。
2討論
恙蟲病的主要癥狀為高熱、寒戰(zhàn)、皮疹及被恙蟲咬傷部位的早期潰瘍或焦痂,血清檢查外斐實驗OXK反應陽性[2]。
本組病例50例來自農村,男孩較多,可能與野外活動情況有關。68例均在5~10月份發(fā)病,與好發(fā)季節(jié)相符[3-5]。全部病例均有持續(xù)較長時間的高熱,且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焦痂潰瘍陽性率高達97.06%,大多在隱密部位。OXK陽性是本病的另一主要依據,但本組病例OXK陽性>1:160僅占61.77%,所以試驗陰性不能輕易否認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感染,應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特點考慮診斷。本病早期極易誤診,原因有:①醫(yī)生對恙蟲病及其在本地的流行缺乏認識。②焦痂是恙蟲病的重要體征,多在隱密部位,查體不仔細,不易發(fā)現。③過分強調外斐實驗。④被并發(fā)癥所掩蓋。
本組患兒多數用氯霉素治療,除1例因在院外時間太久,延誤搶救時機,入院當天死亡外,其余均治愈,且未發(fā)現骨髓抑制。所以氯霉素仍為治療小兒恙蟲病的首選藥物。較大兒童也可以給四環(huán)素治療。
參考文獻:
[1]李凌媛,王艷春,杜曾慶,等.小兒恙蟲病32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0,02(5):464-465.
[2]楊德鋒,李玉峰,趙靜,等.22例小兒恙蟲病臨床分析及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4,37(z1):17-19.
[3]盧鶴云.小兒恙蟲病104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06(11):39-40.
[4]馮娟,植旭麗,賴丹娜,等.重新認識氯霉素對小兒恙蟲病的臨床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7):54-55.
[5]王華彬,王萍,劉躍梅,等.小兒恙蟲病21例臨床分析[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33(6):886-887,895.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