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初步分析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防治策略。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7月30日~11月30日的136例剖宮產孕婦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歸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136例剖宮產孕婦產后2h的平均出血量為(303.13±149.62)ml,24h的平均出血量為(429.93±153.27)ml;2~24h的平均出血量為(132.15±37.49)ml。實際測量符合產后出血的為26例。其中宮縮乏力是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最重要因素,巨大兒,產程延長或者產程停滯,孕婦產前精神狀態(tài),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胎盤滯留也是本研究中造成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結論 重視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對于預測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fā)生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剖宮產;產后出血;防治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為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全球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1,2]。而在我國,產后出血占分娩總數(shù)的2%~3%,約占孕產婦死亡的40%,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第一大原因[3]。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0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有515000例孕產婦死亡,產后出血占25%[4],因此,產后出血急需得到臨床醫(yī)師的廣泛重視。本文通過對我院2013年7月30日~11月30日的136例剖宮產孕婦為研究對象,初步分析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防治策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3年7月30日~11月30日孕婦分娩總數(shù)為485例,選取其中的136例剖宮產孕婦為本文研究對象,測量其產后2h及24h的出血量,收集相關的臨床資料。本文中剖宮產孕婦年齡在20~45歲,平均年齡為(29.42±4.12)歲;其中初產婦112例,經產婦24例;分娩前檢查顯示研究對象的血小板波動與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血紅蛋白波動在95~141g/L,其中4例患者血紅蛋白波動小于90g/L。
1.2產后出血的診斷 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3]。
1.3產后出血的處理
1.3.1輔助檢查 孕婦均于產前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產后24h檢查血常規(guī);
1.3.2胎兒娩出時,宮肌注射預防性縮宮素20u與縮宮素20u;胎兒娩出24h內,若孕婦出血量大于300ml,再宮肌注射欣母沛1支,并及時的進行進一步治療。
2結果
本文136例剖宮產孕婦產后2h的平均出血量為(303.13±149.62)ml,24h的平均出血量為(429.93±153.27)ml;2~24h的平均出血量為(132.15±37.49)ml。實際測量符合產后出血的為26例,即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產后出血率為19.12%,其中有1例孕婦產后出血量大于1000ml,產后出現(xiàn)頭暈癥狀,經及時處理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對剖宮產產后出血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26例產后出血孕婦,有19例患者為宮縮乏力,占比為73.2%,2例產后有巨大兒情況發(fā)生,占比為7.7%,2例產程延長或者產程停滯,占比為7.7%,1例孕婦產前有憂郁癥狀,占比為3.8%,1例孕婦出現(xiàn)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占比為3.8%,1例孕婦胎盤滯留,占比為3.8%。
3結論
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人流刮宮史,血小板(PLT),宮高,孕晚期產后出血,產程進展,第三產程時間,分娩方式,胎盤粘連、植入、滯留等都與產后出血密切相關。還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巨大兒,前置胎盤(OR,18.86)、胎盤早剝(OR,8.61),產程時間等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宮縮乏力是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最重要因素,這點與Callaghan WM等[5]和Hackethal A等[6]的研究一致,除此之外,巨大兒,產程延長或者產程停滯,孕婦產前精神狀態(tài),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胎盤滯留也是本研究中造成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這與今年來的研究基本符合。因此,重視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對于預測剖宮產產后出血發(fā)生有重要的作用。
產后出血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對剖宮產術產后出血的可能性預測目前還沒發(fā)現(xiàn)。因此,正確掌握剖宮產的指征和手術時機,對有出血高危因素患者提前作好預防和急救措施,選擇有經驗的高級醫(yī)師實施手術,對預防和減少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人工流產人數(shù)的增多,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的發(fā)病率的提高,也都造成了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的增高,對此,正確的宣傳和治療是減少產后出血的關鍵之一。從分娩前一直到分娩后對孕婦的密切觀察,對產后出血危險因素的關注,也是預防和及時治療產后出血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Lee NK,Kim S,Lee JW,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e:Clinical and radiologic aspects[J].Eur J Radiol,2010,74(1):50-59.
[2]Oyelese Y,Scorza WE,Mastrolia R,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e[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7,34:421-441.
[3]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5.
[4]Revised 1990 Estimates of Maternal Mortality:A New Approach by WHO and UN ICEF[C].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5]Callaghan WM,Kuklina EV,Berg CJ.Trends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United States,1994-2006[J].Am J Obstet Gynecol,2010,202:353-35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