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馬寅初中學 沈鐵表
揪出“似是而非”的“非”
——記一次試題原創(chuàng)過程中的爭論
☉浙江省嵊州市馬寅初中學 沈鐵表
2015年3月,筆者有幸參加了紹興市高三一模命題工作.試題原創(chuàng)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也給人以一種成功的自豪感;磨題的過程是艱辛的,卻也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愉悅感.其中一位老師命制了一道數(shù)列與不等式相結合的試題,針對隱含其參考解答中的“似是而非”,同事們充滿理性和智慧的爭論,揪“非”的過程則讓人記憶猶新,思索無盡.
題目數(shù)列{an}滿足:
(Ⅰ)若對任意的n∈N*,an+1>an,求p的取值范圍;
由于數(shù)學歸納法已不是浙江省高考必修內容,所以在命題時,不能采用數(shù)學歸納法作為證明方法.對于此題,本人在一開始做題的過程中隱約看出了一些疑問,因此就提出“對于第(Ⅰ)小題的解答,總感覺邏輯上有點問題,似乎是循環(huán)論證.”
此話一出,馬上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思考,氣氛陡然緊張.過了一會兒,L老師懦懦地說:“我最初也曾經(jīng)感覺不太對,但我和K老師討論之后,覺得這個答案是可以的.”此時K老師站起來說:“這個沒問題的.因為題目條件是‘對任意的n∈N*,有an+1>an’,所以an+1>an在解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用.”
可筆者覺得原解答的后半過程,其實就是在證明當p>0時,對任意的n∈N*,都有an+1>an.所以此時不能用an+1>an作為條件了,也就不能用an≥2作為條件了.
K老師:“我認為原解答絕對正確,沒有問題.”
因為(fx)是R上的奇函數(shù),所以(f0)=0,即a=0.而當a=0時,(f-x)==-(fx),(fx)是R上的奇函數(shù),所以a=0.
“這不是同樣的邏輯嗎?”
筆者認為這個例子與此題還是有所不同的!命題者所給參考解答的邏輯是:因為p>0,所以a2>a1=2,a3-a2= a(2a2-2)+p>0,即a3>a2>2,再a4-a3=a(3a3-2)+p>0,a4>a3>2,…,an+1>an.所以從本質上看還是在用數(shù)學歸納法.盡管它的解答過程看似在回避,其實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而你舉的這個例子,在證明當a=0,(fx)是R上奇函數(shù)的過程中并沒有用“(fx)是R上奇函數(shù)”這個條件,所以沒有犯邏輯性錯誤,因此你舉的例子與此題有本質不同.
經(jīng)過簡單的思考后,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K老師:“那你的意思是題目給出的an+1>an不能用了?”
題目給出的條件是:當p在一定的范圍內的時候an+1>an恒成立,并且要我們求出這個范圍,即求出an+1>an恒成立時的充要條件.而我們根據(jù)a2>a1得到p∈(0,+∞),僅僅是an+1>an恒成立的必要條件.
K老師:“我有點感覺了,就是有可能p∈(0,+∞)的某個子集時,an+1>an不一定恒成立,所以,原解答過程中用an+1>an作為條件來說明an≥2,并且證明an+1>an是不符合邏輯的.”
K老師:“可針對這個題目,這個答案沒錯啊,最好能舉出反例.讓我們大家來想想.”
……
筆者再次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實參考解答中,當p>0時,由于an+1>an,所以對任意的n∈N*,a≥2.所以有an+1-an=2an+p=a(nan-2)+p>0.即當p>0時,對任意的n∈N*,an+1>an.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當p>0時,由an+1>an推出an+1>an.很明顯是循環(huán)論證嘛.”
為了更好地說明自己的理由,筆者嘗試著找到一個反例.
反例:數(shù)列{an}滿足:a1=a,an+1=an.若對任意的n∈N*,|an|≤2,求a的取值范圍.
我們可以模仿參考解答,給出以下解法:
解析:由已知|a1|=|a|≤2,以及|a2|=|a21+a1|=|a2+a|≤2得a∈[-2,1].而a∈[-2,1]時,由條件|an|≤2,即-2≤an≤2,所以若對任意的n∈N*,|an|≤2.故所求a的范圍是a∈[-2,1].
而事實上,可以驗證:當a=1時不符合題意.所以,這樣的解法是錯誤的.有了這個反例之后,同事們終于認可筆者的觀點了.
離成卷已是最后一天,重新創(chuàng)作一個新題已是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改變試題,使其既能避免使用數(shù)學歸納法,又不產生“循環(huán)論證”,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件迫切的事情.經(jīng)驗豐富而且穩(wěn)重的W老師提出:“能不能賦予參數(shù)一個特定的數(shù)值呢?”即把題目改為:
數(shù)列{an}滿足:a1=2,an+1=a2n-an+1.求證:對任意的n∈N*,an+1>an.
解析:an+1-an=(an-1)2≥0,所以an+1≥an≥…≥a1=2,故an+1-an=(an-1)2≥0中,等號恒不成立,即an+1>an恒成立.
大家:“這樣不錯.既不影響后一小題,又避免邏輯錯誤,而且解答過程中不用數(shù)學歸納法,避免不必要的誤導,一舉三得.”
回來之后,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原題中的解答不用數(shù)學歸納法真的不行嗎?可否用另外一種遞推來代替數(shù)學歸納法呢?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可以用以下解答過程.
邏輯性的錯誤一般在學生解題中比較常見,但像本題那樣在一群解題高手中出現(xiàn)這種“似是而非”的解答,卻是比較罕見的.這與當時特定的時間、環(huán)境、心態(tài)都有一定的關系,比如封閉的環(huán)境,長時間地做題、審題、改題導致的身體疲憊;對同一批題目的不斷重復研究所造成的心理厭倦等,都有可能出現(xiàn)此類問題.因此,在以后的命題和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予以關注和研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