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
〔關鍵詞〕共情;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
一、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心理咨詢工作中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咨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羅杰斯在他的《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一書中指出,共情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也就是說,如同感受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樣,對他人的內心世界有準確以至于有猶如親身體驗的了解。
近百年來,國外學者對共情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內學者也在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對共情展開了一些實證研究。多維取向的共情研究者認為,共情包括兩種認知成分和一種情感成分。辨別和命名他人情感狀態(tài)的能力以及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是共情的認知成分,反應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共情的情感成分,共情是這三種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共情是暫時放下自己原有的價值體系,跳出自己本來的參考框架,設身處地地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不帶任何偏見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念,仔細辨別他人處在何種情感狀態(tài)中,感同身受地體驗并準確地反應出他人的真情實感。
二、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義
共情是心理咨詢工作中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咨詢師心理咨詢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者,特別是中小學班主任來說,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共情這一概念無疑能促使育人工作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币?guī)定明確班主任的職責與任務首先是要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在引領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道路上,班主任可以借助于共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tài)、學習與生活狀況。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共情的態(tài)度贏得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師的權威性,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的領導者,其權威的地位更是堅不可摧,學生服從班主任的管理是毫無異議的。然而,學生畢竟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想法和觀念,班主任在教育與管理學生過程中難免與之產生矛盾和沖突,有人甚至用皇帝與臣民、警察與小偷、醫(yī)生與病人這樣的比喻來形容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可見師生關系之僵化、師生情感之疏遠甚至對立。這樣的師生關系顯然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要使僵化的師生關系變?yōu)槿谇ⅰ⒑椭C的師生關系,共情不失為一劑良方,因為對學生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贏得學生信任和建立良好關系的最有效途徑。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樹立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一種觀念。在教育及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始終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仔細揣摩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一份理解、尊重和接納,這樣才能自然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班主任尤其要選擇共情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的學生,讓學生信任自己、親近自己,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鋪好基石。
2.共情的技巧指導有效的溝通方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與學生作溝通交流是班主任進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必備方式。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能與班主任交流,期望老師能幫助自己成長。然而,現實生活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暢之處。班主任找學生進行談話,要么是學生根本不愿意聽或不愿意敞開心扉說,要么是班主任一堆大道理往學生耳朵里灌,這種溝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效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求教師會聽,用共情的技巧傾聽。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光講大道理是沒用的,這些道理學生都懂,但他就是做不到。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呢?先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說。班主任暫時放下自己作為教育者所擁有的價值觀,用學生的大腦思考他的想法,用學生的內心感受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接納他的情緒,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放下防御,敞開心扉,說出他真正想說的話而不是應該說的話,教師才能聽到真話而不是套話。道理只有學生真心實意地從自己口中說出來,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這樣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
三、共情的具體步驟
班主任在育人過程中,首先要有共情的意識和態(tài)度,把工作重點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急于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例如,某位學生作業(yè)沒有完成卻在抄同學作業(yè),班主任把兩位學生都批評一通,告訴他們抄作業(yè)是不正確的行為,用寫檢討書的方式進行懲罰,禁止他們以后抄作業(yè),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只是解決了具體問題,但很難保證這位學生下次不再抄作業(yè)。如果班主任有共情的意識和態(tài)度,就不至于用簡單的批評教育來解決問題了。
香港學者林孟平認為,共情首先要輔導者暫時放下自己的主觀參照標準。這就要求班主任卸下班主任的角色,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地位上,積極關注學生這個個體。如果發(fā)現學生抄作業(yè),則要對學生抄作業(yè)這個行為表示好奇,要有深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用既定的傳統(tǒng)標準直接判斷抄作業(yè)就是不對的,就是要接受懲罰的。
其次,要做到共情式傾聽。當班主任暫時放下主觀參照標準,對學生所說的表示感興趣,積極關注,那么學生就愿意說,愿意被了解。不管學生說了什么,對所說的內容不需要根據班主任頭腦中的價值標準作出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要保持價值中立,但是對學生言語中所流露出來的情緒要保持高度敏感。所謂聽鑼聽聲,聽話聽音,要聆聽和辨別學生話語中的情緒以及話語背后的情緒。
最后,共情認知和共情情感。班主任要盡可能地從學生的價值參照標準來體會學生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們體驗的情緒又是什么,并將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傳遞給學生。還是來看抄作業(yè)的例子。從學生的價值標準出發(fā),抄作業(yè)很可能是因為作業(yè)不完成會面臨較大的懲罰。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學生也不例外。為了避免懲罰,他選擇抄作業(yè)。在抄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的情緒很可能是內疚,這一步是共情認知。接著班主任要把自己感受到的這些情緒和想法清晰地傳遞給學生,這時,學生會深深地感覺到老師的真誠、親近和溫暖,老師是多么理解自己,接納自己,自己抄作業(yè)是多么錯誤的一件事情。有了這些情感鋪墊,接下來,學生會自然而然地依照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共情不僅僅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技術,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班主任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品質,一種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南京,210044)
編輯/丁 堯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