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決定于今天的課堂”。根據(jù)國家對少年兒童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新源里第四小學立足課堂,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以語文學科為首,梳理價值觀教育目標體系
學校在原有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語文課中蘊含的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體現(xiàn),不僅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具體化,更讓學科教師站在育人的高度,清晰了每一節(jié)課的價值觀教育目標,也明確了實施的方法和途徑。學校還引導教師們將價值觀教育當作一項科研去做,邊行動、邊研究。
新源里第四小學是“兒童文學促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研究”的課題實驗校,這項研究已有7年歷史。為提升語文課堂實施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學校結合此課題,圍繞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要求,為學科教師和學生推薦好書,并為學校圖書館新近購買了兩千余冊圖書,以供師生借閱。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祖國,熱愛祖國;讓學生在讀名人傳記的過程中,心有榜樣;讓學生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學習誠信和友善。
以品德課為抓手,增強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學校以品德課為抓手,由品德學科區(qū)級骨干教師梁宏慧老師牽頭,重點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六一”講話中的“九問”“三不比”“五比”“三不嫌”與教材內容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將“三不比”中的內容與四年級上冊《購物時要節(jié)省》的內容相融合,通過課前對家庭經(jīng)濟來源的調查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從而體諒父母工作的艱辛。課上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兩難道德情景的創(chuàng)設、辯論等多種方式,促價值觀教育在品德課堂落地。
學科間相互配合,形成價值觀教育合力
小學課程中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雖然由于學科知識的內容不同,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會有不同,但學科之間是存在聯(lián)系的,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以愛國教育為例,除品德課、語文課大容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之外,小學數(shù)學課同樣可以滲透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我校穆曉媛老師在《秒的認識》這一課,先播放一段“神舟十號”發(fā)射場面,并特別突出了10秒、9秒……發(fā)射的過程,通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讓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在航天事業(yè)中的作用,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好數(shù)學的熱情。
科學課上,我校市級骨干魏欣老師在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一課時,引入了核能的概念向學生介紹今天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基本情況以及中國長期奉行的核政策及核原則:中國政府從1964年10月16日擁有核武器的那一天起就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向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這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學科學的興趣更加強烈,也較好地實現(xiàn)了愛國主義教育目的。
綜合實踐學科《走近交通標志》一課,屬于顯性的價值觀教育課,內容本身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法治”“公正”的價值觀教育內容。在課上,施俊玲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交通標志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心城市建設,保護公共設施、設備,促使孩子們逐漸清晰:愛國要從小事做起,從關心我們的城市做起,從保護身邊的公共設施設備做起。以此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落到每個孩子的日常行動中。
欄目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