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軍 明曉潔
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遺產。《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庇绕涫堑湍昙墝W生學漢字、用漢字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與漢字接觸最多,也與它最為親近。所以,我們二年級將“漢字文化久,浸潤國學長”(“賞漢字文化,品國學經典”)作為本學期國學周研究的內容。
課堂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
了解漢字之美,是國學的基礎。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引領著孩子去發(fā)現(xiàn)美。每一節(jié)充滿趣味的語文課堂都是從識字、寫字來入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生思維,真正夯實低年級識字、寫字基礎。漢字的記字方法有很多,如結構記字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自編小兒歌,依據(jù)字理、字源記字等方法,在課堂上,我們邀請小老師,帶著同學們運用識字方法來學字,抓住形聲字、會意字的特點來識字,學習認識漢字的演變過程,賞析漢字文化。
如漢字“衣”是個象形字,原來的意思就是指兩袖寬大的上衣。在教學這個字的時候,我們出示了甲骨文的“衣”字,告訴學生們古人創(chuàng)造“衣”字是依據(jù)古人穿的衣服的樣子來造的。這一橫就像我們衣服的肩部,平平的;這一撇一捺就是那兩條長長的袖子。學生通過了解漢字的文化,牢牢地記住了這個字。小學生喜歡漢字文化,還表現(xiàn)在他們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上。在學習月字旁的字時,學生提出帶有月字旁的字多與肉、身體的一部分有關系,為什么“朗”“期”這些字也帶有月字旁,卻與肉沒關系呢?高水平的問題引發(fā)了課堂的深度討論。孩子們查找資料,最終發(fā)現(xiàn):月亮的象形字,是新月當中加上一點,后來演變成現(xiàn)在的月字。肉的象形字很像現(xiàn)在的月字,作為部首偏旁,也寫作月,結果月字旁和肉字旁只好混在一起了?,F(xiàn)在帶有月字旁的字有97%以上是與肉有關,極少一部分是和月亮有關系的。
把漢字字理、字源引入課堂,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感悟漢字文化,也為寫好字奠定了基礎。在指導學生書寫時,我們創(chuàng)編了兒歌,讓孩子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寫字。例如在寫“衣”字時,我們是這樣說的:“一點一橫,肩膀平平;撇要舒展,豎提略長;小撇靠上,橫下躲藏;大捺托住,這樣才行?!边@種做法不僅深受學生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樂,學生說著這些兒歌就記住了漢字。
在指導學生寫字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歸納總結字與字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去認識和掌握一類字寫法的共同點,發(fā)現(xiàn)漢字穿插避讓的規(guī)律,潛移默化地滲透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在寫“他”字時,我們是這樣說的:“單人旁瘦又長,往左靠會謙讓;也字要成階梯狀;兩邊齊平才好看?!睂憽暗亍睍r這樣說:“土字旁比較小,左旁小者齊其上;也字要成階梯狀;穿插避讓寫得好?!?/p>
每一次指導學生書寫時,都是在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帖的能力。讀帖是寫好字的前提。讀帖好比讀書,為的是明其道理,而不僅僅是抄寫。對照范字,其筆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布置,都要仔細琢磨,從中找出規(guī)律,才能寫得對,寫得好。
提筆就是練字時。認真寫好每一個漢字,就是在繼承祖國的文化,領悟古圣先賢的大智慧,就是在煉就做事嚴謹?shù)拇蟊绢I,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在國學周期間,我們開展了硬筆書法比賽。孩子們在一筆一畫的書寫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漢字的美。
課本劇中深化漢字文化
曲黎敏的《從字到人》一書中寫道:漢字是中國人心靈上綻放出的花朵。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字;有中國字的地方,就有中國心。
為了激發(f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了解漢字文化,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組織二年級的學生編排了有意思的課本劇——《有趣的漢字》。在劇中,孩子們化身為一個個偏旁和漢字,進行“找朋友”的游戲,很快他們就組成了“柏、柿、桃”等形聲字,惟妙惟肖的表演讓學生們一下子積累了很多帶有木字旁的字。
其實,帶有木字旁的字不僅僅是左右結構的合體字,還有品字形結構的“森”字。隨著三個“木”陸續(xù)走上臺,小觀眾們知道了一木為樹,二木為林,三木就是“森”。做人做事,不能“只看樹木,不見森林”的大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
在古代漢字文化中“三”表示非常多。古人對“三”有著特別深的感情。古人創(chuàng)造了不少品字形結構的漢字,比如“眾”字表示人多,“淼”表示水多,人用“三”,象征“天、地、人”,一貫三就是“王”了。在古人心中“三”還是吉祥的表象??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痹釉唬骸拔崛杖∥嵘怼薄?/p>
在漢字中,與“手”的動作有關的偏旁有很多,如手字旁,提手旁,爪字頭,反文旁,又字旁。其中,手字旁表示手掌,五指蜷曲,握緊為拳。爪字頭表示從下而上的動作。反文旁表示手持工具做事。又字旁也和手有關,其中的“取”就是用手拿走。
課本劇的成功演出把漢字的學習又推向了高潮。演出結束后,很多孩子都自發(fā)地去搜集更多的偏旁、部首,去了解更多的漢字知識。在隨后的語文課上,孩子們把自己在前參時找到的字都呈現(xiàn)出來,著實做了一回“大學者”。
誦讀國學中拓展?jié)h字文化
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喋喋不休,而是循循善誘,要讓學生敢說、能說、會說,給學生表達想法的機會,不求精準無誤,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在實踐中受益。這樣的國學才能是有溫度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借助學校國學周活動的契機,王府校區(q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誦讀國學18句和經典詩文活動。
我們利用晨讀,組織全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背誦國學18句和經典詩文,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尋找、搜集與美德有關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一日,我們在學習“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時,老師問:“誰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說你的理解?”小錢同學娓娓道來:“我覺得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別人要有同情心,懂得關愛身邊的人,還有身邊的小動物。我就是這么做的,平時在家我會精心準備好食物,每天都到小區(qū)喂養(yǎng)流浪貓和流浪狗,我覺得這也是惻隱之心的一種體現(xiàn)。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惻隱之心,關愛身邊的人,關愛身邊的小動物,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幸福的?!焙⒆诱f出來的話或許不是高深的大道理,但是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發(fā)自真心,是自己的體會,甚至是自己正在實踐的。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體驗是最有價值、最深刻的。
對國學的研究并不是國學周這一周的工作,而是一直貫穿于我們整個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之中。低年級學生的記憶力強,抓住這個黃金階段,我們帶領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積累。有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積淀,學生們有了精氣神兒,班集體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強。
一路走來,師生與家長都有很多感悟。
學生說:“激發(fā)了我們學習漢字、研究漢字的興趣。在前參中,我們查找漢字文化,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做詞卡,積累詞語,還把自己背誦的經典詩詞推薦給全班同學?!?/p>
教師說:“在研究中,成長提升的絕不僅僅是學生,教師同樣也在成長著。國學滋養(yǎng)了我們的心靈,促使我們更智慧地工作。我們認識到國學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流于紙面、毫無生氣,更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能夠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出現(xiàn)在身邊。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就能發(fā)現(xiàn)國學的美?!?/p>
家長說:“在孩子的影響下,小手拉大手,我們家長也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句經典國學名句的引導,可以勝過長篇累牘的說教。國學讓我們的教育方法更多了,更加講究藝術性。家校的共同合作,也將國學教育做得更扎實,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指導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p>
對于國學的研究,對于漢字文化的研究,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