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夢琪
摘要:當今的“跨界”現(xiàn)象不僅有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間的“跨界”,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間的“跨界”,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間的“跨界”,甚至在民族音樂中不同派別之間也由原來的相互對立逐漸開始互相溝通、學習和融合。而這也預示“跨界”音樂有著更廣的未來、更光明的前景。然而“跨界”音樂發(fā)展至今,音樂界仍沒有對“跨界”音樂的定論,其價值和意義仍是業(yè)界爭論的焦點。筆者將對“跨界”音樂的利弊進行分析,并探討其對于當今聲樂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跨界”演唱 利弊分析 聲樂教學
“跨界”音樂的誕生和發(fā)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音樂形式取代了過去單一的審美標準。由此“跨界”演唱逐漸興起,并且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最重要的是這一改變也影響推動了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一、“跨界”演唱的利弊分析
當今的“跨界”現(xiàn)象不僅有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間的“跨界”,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間的“跨界”,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間的“跨界”,甚至在民族音樂中不同派別之間也由原來的相互對立逐漸開始互相溝通、學習和融合。而這也預示“跨界”音樂有著更廣的未來、更光明的前景。然而“跨界”音樂發(fā)展至今,音樂界仍沒有對“跨界”音樂的定論,其價值和意義仍是業(yè)界爭論的焦點。因此,我們必須宏觀思考、冷靜鑒別、全面分析“跨界”音樂地利弊,從而將其積極方面運用到聲樂的教學實踐中。
“跨界”音樂的出現(xiàn)的確為音樂界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
(一)“跨界”音樂表演的出現(xiàn)拓展了音樂市場,模糊了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的界限,使大眾也懂得欣賞古典音樂等高雅藝術,使各個階層的受眾廣泛增多,也使音樂能夠更為廣泛地傳播與接受。
(二)以全新的方式詮釋古典作品,使古典作品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三)“跨界”音樂的出現(xiàn)使得崇尚時尚潮流的群體在追趕時尚的同時回頭追溯歷史,是對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四)美聲、民族、流行三種唱法的劃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確的界限劃分抹殺了歌唱者和詞曲作者的個性,從某些角度來說成為了音樂自由發(fā)展的阻礙。而“跨界”音樂的出現(xiàn)正是彌補了這一局限性的存在,它打破原有界限,讓演唱者、作曲家都將重點放在音樂本身。
然而,“跨界”音樂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特征表現(xiàn)在:
(一)“跨界”音樂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和形式,使其在傳統(tǒng)音樂中大放異彩,因此效仿者越來越多,然而大部分效仿者只是模范其表象而不注重分析其實質,因此帶來了“東施效顰”的負面影響。
(二)“跨界”音樂的出現(xiàn)為一些急功近利者提供了捷徑。很多并不成熟的歌唱者為了能博得同行業(yè)眼球關注,在很難踏下心認真研究、探索、練習一門唱法,并把該唱法的演唱技巧、表演方式完全掌握的情況下,選擇同時學習、演唱其他類型風格的歌曲。此做法相對于將一種唱法研究透、研究精,不失為一條既快捷又便利的路。然而,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跨界”音樂只能稱之為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下的“快餐”音樂,并沒有把握了音樂本身的實質。
(三)對于初學聲樂者“跨界”演唱的方法有時候是一種混淆。因為廣大聲樂初學者、愛好者對于音樂還并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看法,此時在他們學習聲樂的道路上出現(xiàn)的“跨界”音樂以一種新的形式擺在他們面前時,有可能會被這種新鮮的演唱方法和音樂效果吸引,從而忽略歌唱技巧和方法的扎實學習,有可能會損害其聲帶和歌唱能力。
二、聲樂教學中“跨界”唱法的運用及要求
綜合考量“跨界”音樂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音樂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下,“跨界”演唱的合理性還是大于其局限性的。因此只要立足于發(fā)展的角度,將其合理性放大,同時規(guī)避其局限性,則“跨界”音樂的發(fā)展將對整個音樂歷史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積極作用。因此高校的音樂教育要想培育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任重而道遠。
(一)對教師的要求
對于聲樂教師來說,首先應提高自身音樂欣賞水平、音樂鑒賞能力、轉變思想,開拓思路,勇于嘗試“跨界”的演唱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敢于淡化固有的唱法劃分方式、打破傳統(tǒng)唱法分類的界線,對不同風格的曲目和不同的演唱技巧的演唱方式認真研究、學習,并持有包容開放的積極態(tài)度,鼓勵學生打開思路,自主學習音樂知識和不同的演唱方法,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駕馭不同風格音樂作品的能力。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不同流派的演唱技巧和風格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具備基本的表現(xiàn)不同音樂特征的能力,而且使其在主觀上也會產生一種追求完美“跨界”的動力和強烈的藝術表現(xiàn)欲望,只有這樣其演唱才能更加純正,其個性特色才能充分地、全面地顯現(xiàn)出來。
(二)針對“跨界”演唱,高校及教師應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的進行教學
1.因材施教。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學生聲音上的特點,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嗓音條件,設計其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方式。在保持學生獨有個性特色、聲音特色的情況下,進行“跨界”演唱的學習。
2.聲樂教學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科學合理地進行發(fā)聲、氣息、位置、表演等的訓練。
3.提升文化修養(yǎng)?!翱缃纭毖莩皇呛唵蔚膶Ω鞣N唱法的拼湊,更不是幾種唱法的相互參雜。“跨界”應該是具備了扎實的演唱功底后而進行的多重演唱方式的探索。因而,要想把不同風格、不同唱法的音樂都能熟練掌握并運用,就應該在扎實的演唱功底上加入不同風格音樂、不同唱法派別的文化的學習。從而真正理解所要表達的音樂情感。
4.教學模式多樣化。由于“跨界”音樂的形式新穎,且是在科技文化大發(fā)展的當代才產生的藝術,因此,高校的聲樂的教學形式不應該拘泥于一種單一的古板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跨界”音樂的積極性,從而促進聲樂教學的發(fā)展。學校可以靈活機動的開展研討課、公開課、小組課、教師示范課、藝術采風等形式新穎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同時促進學生間交流、創(chuàng)新、互相學習。
“跨界”演唱的出現(xiàn)成為音樂界一個既時髦熱門又充滿爭議的話題。作為新一代的音樂學習者和傳承者,我們必須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在利與弊之間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取舍,借助理性的實踐和思辨的研究,進而將其積極的一面應用到聲樂教育當中,為人民大眾帶來更為絢麗多姿的美的音樂享受。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名稱:《美聲、民族、通俗三者“跨界”發(fā)展的利弊及合理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1410165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