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佳
市場化角度的FDI環(huán)境效應分析
鄭佳佳
“污染天堂假說”在我國是否成立不僅要考察引進外資的數量和質量,而且要深入分析其與當地市場化水平的直接關系。在我國近十幾年來市場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以碳排放為對象,從我國地區(qū)間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異質性程度,即市場化水平為切入點,考察FDI對我國各地碳排放的影響。系統(tǒng)構建包括FDI和市場化水平的碳排放理論模型,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實證研究FDI、碳排放、市場化水平三者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從直接影響看,FDI顯著促進了我國各地區(qū)的人均碳排放和單位GDP碳排放。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一個地區(qū)的市場化水平越高,FDI對碳排放的影響越小。因此,加速地方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不僅有助于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而且有助于當地碳排放問題的改善。
外商直接投資; 市場化; 人均碳排放; 碳排放強度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以及“走出去,引進來”發(fā)展戰(zhàn)略的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簡稱FDI)規(guī)模增長強勁,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資本的主要聚集地。據統(tǒng)計(UNCTAD,2015)[1],我國外資吸收量已經從1980年的5700萬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285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平均增速達25.49%。FDI在促進東道國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對于那些迫切需要發(fā)展經濟而利用較低的環(huán)境規(guī)制標準以及廉價的能源和資源吸引外資的國家而言,FDI的進入同時伴隨著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那么,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大量的FDI引進是否會對我國的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具體地,FDI的進入對我國CO2排放產生怎樣的影響?
目前國內外關于FDI與碳排放相關性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
(1)將CO2視為環(huán)境污染物的一種,與其他污染物結合考察FDI的環(huán)境影響。Cole和Elliott (2003)[2]發(fā)現在SO2和 BOD排放上,貿易的技術效應強于規(guī)模效應,而對于CO2和NOx來說貿易的規(guī)模效應大于技術效應,即FDI加劇了東道國的碳排放。Aliyu和Aminu(2005)[3]也得出“骯臟”的外資流出與11個經合組織國家的環(huán)境政策正相關,但外資流入并不能顯著解釋其他14個非經合組織國家的污染水平和能源使用情況。而Jorgenson et al.(2007)[4]關于39個不發(fā)達國家的分析表明FDI與東道國CO2排放顯著正相關。以上學者的研究主要從FDI水平與東道國環(huán)境污染排放量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多數研究支持FDI加劇了發(fā)展中國家當地的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環(huán)境污染的結論。其理論出發(fā)點是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間環(huán)境規(guī)制嚴厲程度的差異決定著FDI企業(yè)的競爭性高低——發(fā)展中國家本身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規(guī)制降低了FDI的環(huán)境成本,這使得發(fā)展中國家逐漸成為污染密集型FDI的“污染藏納場”;此外,發(fā)展中國家為追求發(fā)展競相降低環(huán)境標準以吸引外資的“逐底競爭(Run-to-bottom)”模式也使得其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
(2)鑒于CO2作為溫室氣體的特殊性,專門研究FDI與東道國CO2排放間的關系。Hoffman et al.(2005)[5]認為:CO2排放與FDI的相互關系依賴于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在低收入國家,CO2排放影響FDI的進入;而在中等收入國家,FDI的流入導致CO2排放的增加;在高收入國家,并未發(fā)現二者間顯著的因果關系。Perkins和Neumayer(2012)[6]考察了77個國家的動態(tài)面板數據,發(fā)現FDI顯著促進了東道國CO2排放效率的提升,且該作用的發(fā)生與東道國自身排放效率、制度質量等因素相關。Crimes和Kentor(2003)[7]結合發(fā)展中國家數據和CKC模型對FDI與碳排放技術的關系進行檢驗,發(fā)現FDI并沒有帶來東道國碳排放技術的進步。與此相反,Perkins和Neumayer(2009)[8]的研究卻認為FDI有利于東道國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宋德勇和易艷春(2011)[9]研究了FDI與中國碳排放之間的關系,認為FDI有助于降低我國的碳排放,這種影響來自于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鑒于地區(qū)間的異質性,一些學者將研究重點定位于我國某一省市的碳排放與FDI間的相關性,如江心英和陳志雨(2012)[10]、周凱(2012a[11],2012b[12])等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即認為FDI規(guī)模與當地的碳排放存在協整關系,但在具體產業(yè)結構中,二者之間的關系在不同地區(qū)差異較大*實證研究表明:在江蘇省,第一產業(yè)FDI變化與碳排放變化不存在因果關系,第二產業(yè)FDI變化從長期看是碳排放量變化的原因,而在第三產業(yè),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碳排放量的變化均是FDI規(guī)模變化的原因,詳見江心英和陳志雨(2012)[10];在浙江省,第一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FDI的變化與碳排放變化不存在因果關系,第二產業(yè)FDI的變化是碳排放量變化的原因,詳見周凱(2012a)[11];在上海市,第一產業(yè)和第二產業(yè)FDI的變化與碳排放變化不存在協整關系,而第三產業(yè)FDI與碳排放存在協整關系,且在滯后一期時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詳見周凱(2012b)[12]。。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關于FDI對東道國碳排放影響的研究結論存在著較大差異,這可能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1)在碳排放數據的選擇上,指標選取比較單一,同時選用幾種指標進行比較研究的較少;(2)當前的研究較為注重計量模型和處理方法,而缺少對理論模型的構建;(3)基于跨國層面的研究較多,往往容易忽視國家之間的異質性問題,這也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差異性。實際上,FDI多種效應的發(fā)揮與當地的經濟環(huán)境聯系密切,采用地區(qū)層面的數據更容易在考慮異質性的基礎上考察FDI的碳排放影響。那么,這種地區(qū)間、國家間的異質性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種異質性實際上就是一國或地區(qū)包括環(huán)境規(guī)制標準在內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這種客觀環(huán)境直接影響FDI流入的種類、質量及生產、研發(fā)行為,進一步決定著FDI對當地碳排放的影響?;诖?,本文擬從我國地區(qū)間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異質性程度,即市場化水平為切入點,考察FDI對我國各地碳排放的影響。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可能有:(1)在被解釋變量——碳排放的選擇中,本文同時選取人均排放和排放強度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同時在市場化水平指標的選擇上,本文結合樊綱、王小魯、朱恒鵬(2011)[13]編制的中國各地市場化指數報告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與以往少數學者用國有企業(yè)職工占比、國有制企業(yè)產值占比、基礎設施建設等指標反映市場開放程度相比,更加客觀、公正,而且該數據包含的范圍更加廣泛,是目前對我國各地區(qū)市場化程度進程系統(tǒng)衡量的較為權威的指標。(2)系統(tǒng)構建包括FDI和市場化水平的碳排放理論模型,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細化考察,從而以市場化為切入點分析FDI的碳排放影響,以求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有所進展。
關于經濟活動與環(huán)境關系的文獻,大多借鑒Grossman和Krueger(1991)[14]的分析框架,將經濟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分解為規(guī)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結合該思路,本文的理論模型也將從這三個方面考察經濟活動對碳排放的影響,基本設定如下:
C=Y*S*T
(1)
其中,C代表碳排放,Y、S、T分別代表經濟產出、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
經濟與環(huán)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統(tǒng)一體,Fare et al.(2007)[15]將其形象地稱為“沒有不冒煙的火”,即在沒有環(huán)境污染產生的同時也不會有任何經濟產出,經濟將陷入停滯狀態(tài)。Antweiler et al.(2008)[16]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產出擴張對環(huán)境有明顯的負作用。FDI的引進也會通過促進經濟產出進而影響碳排放,即FDI對碳排放的規(guī)模效應。鑒于兩種規(guī)模效應很難分離,按照通常做法,不做細致區(qū)分,認為變量Y中已經包含了FDI的規(guī)模效應。同時,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結構也會對碳排放產生影響(Jorgenson et al., 2007)[4]。FDI也會通過地區(qū)結構效應間接影響碳排放,因此變量S也包含了FDI的結構效應。
變量T指的是影響碳排放的技術水平因素。根據“波特假說”,東道國隨經濟發(fā)展提高環(huán)境規(guī)制標準的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外資企業(yè)進行清潔生產和產品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而且外資企業(yè)與當地企業(yè)之間的人力資本流動、產業(yè)供應鏈也可能傳遞環(huán)境技術,從而促進FDI技術外溢效應的發(fā)揮,降低CO2排放,抵消部分規(guī)模效應和結構效應。然而,這種技術外溢效應的發(fā)揮不僅僅與外資企業(yè)自身的技術水平相關,而且與投資地本身的市場軟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此探討FDI對東道國地區(qū)的碳排放影響離不開當地的客觀市場經濟環(huán)境。因此,可以得到技術水平T的函數:
T=f(market,FDI)
(2)
將式(2)代入式(1)中,可得碳排放方程:
C=Y*S*T(market,FDI)
(3)
根據以上理論框架,設定本文的基本計量回歸方程:
(4)
(5)
如果對式(5)的兩邊關于外商直接投資FDI求偏導數,可以得到:
(6)
結合相關研究,本文選取的各變量如下:
1.被解釋變量:碳排放
目前我國并無各地區(qū)CO2排放的官方統(tǒng)計數據,本文根據IPCC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所制定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第二卷(能源)第六章提供的參考方法進行估算,具體計算公式為:
(7)
在式(7)中,C代表CO2排放量;i=1,2,3分別代表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即產生CO2的3種主要一次能源;E為各種一次能源的消耗量;NCV為2007年《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附錄4提供的3種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發(fā)熱量(在IPCC中被稱為凈發(fā)熱值);CEF為碳排放系數,這里主要參考IPCC(2006)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提供的數據;COF為碳氧化因子;44和12分別是CO2和C的分子量。在CO2排放系數的確定中,借鑒陳詩一(2011)[19]的研究,結合中國具體能源使用情況對我國煤炭、原油、天然氣分別計算CO2排放系數:2.763、2.145、1.642,單位:千克(CO2)/千克標準煤。根據《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提供的各地區(qū)各年份3種一次能源的消耗數據,結合式(7)測算出我國各地區(qū)歷年基于能耗消費的CO2排放量??紤]到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人口數量的差異性,分別以GDP和人口為權重進行計算,得到本文的被解釋變量——各地區(qū)人均CO2排放量和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兩個指標,用以衡量各地區(qū)的碳排放水平。
2.核心變量:FDI、市場化水平
結合相關文獻,本文選取各地區(qū)歷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與當地固定資產投資之比衡量外資流入情況,即FDI。關于市場化水平,本文采取最新出版的由樊綱、王小魯、朱恒鵬測算的各地區(qū)市場化指數得分數據,衡量各地區(qū)的市場化進程。而FDI對我國各地區(qū)碳排放水平的影響是否依賴于各地區(qū)的市場化水平,由FDI與市場化水平的交乘項(mfdi)體現。
3.其他變量
本文選取各地區(qū)的人均GDP代表經濟發(fā)展水平,二三產業(yè)增加值比重代表經濟結構變量,此外結合相關研究,選取了能耗強度(ei)、鄰近地區(qū)排放水平(yl)、失業(yè)率(unem)3個控制變量。各變量的具體說明如下:
(1)人均GDP(pgdp):用各地區(qū)GDP與人口的比值代表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其中,GDP均以1995年價格進行消脹處理。
(2)能耗強度(ei):選取各地區(qū)歷年能源消費總量與GDP的比值代表能源消耗強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推進,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能源需求急速攀升,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了碳排放量的急劇增長,這里預期其影響為正。
(3)產業(yè)結構(in23):用各地區(qū)歷年第二、三產業(yè)增加值的比值來衡量產業(yè)結構變動對碳排放的影響。不同的產業(yè)對資本以及能源的需求不同,從而對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環(huán)境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第二產業(yè)尤其是工業(yè)部分是能耗大戶的同時也是污染排放大戶。因此,二產比重越高,意味著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對工業(yè)化的依賴較高,從而排放較多的CO2。
(4)鄰近地區(qū)排放水平(yl):與一般環(huán)境污染物(如工業(yè)“三廢”等)不同的是,我國目前并無明確的關于減少碳排放方面的環(huán)境規(guī)制標準或相應減排投資,因此一般環(huán)境污染控制變量中的環(huán)境規(guī)制水平一項無法在關于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中得以體現。然而,在全國“節(jié)能減排”的背景下,基于公共政策空間相關性和競爭性的地方政府間的相互比較,鄰近地區(qū)的排放水平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排放標桿,間接影響著本地區(qū)的碳排放水平。這里以碳排放強度衡量排放水平,鄰近地區(qū)的選擇以是否有共同邊界,并賦予所有鄰近地區(qū)相同權重為標準,結合中國地圖進行測算。
(5)失業(yè)率(unem):選取歷年統(tǒng)計年鑒中各地區(qū)的登記失業(yè)率來表征地方的失業(yè)狀況。失業(yè)率的上升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因此促進居民就業(yè)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較高的失業(yè)率會迫使地方政府大力引進或發(fā)展一些項目來促進就業(yè),而這些項目有可能伴隨著較高的碳排放,這樣失業(yè)率的增加會提高當地的碳排放水平;另外,失業(yè)率較高的地區(qū)政府會投入較多的資源解決失業(yè)問題,這將會擠出一部分在節(jié)能減排方面的投資。
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實證樣本選取了1997-2009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西藏由于數據缺失嚴重,被剔除)的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數據來源主要是:《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新中國六十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國研網、中經網統(tǒng)計數據庫,其中GDP數據均平減為1995年不變價格。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1.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結合相關數據,本文使用Stata11.0軟件對模型(5)進行了回歸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續(xù)上表)
在混合回歸基礎上,結合Hausman檢驗判斷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優(yōu)劣:在以人均碳排放為因變量的方程中適用固定效應模型,而在以單位GDP碳排放為因變量的模型中適用隨機效應模型。靜態(tài)面板回歸同時需要進行異方差、序列相關檢驗,結果發(fā)現在以人均碳排放為因變量的固定效應模型中同時存在著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問題,而在以單位GDP碳排放為因變量的隨機效應模型中存在著序列相關問題。在對異方差、序列相關問題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得出表2中第3、4列回歸結果。
由以上回歸結果可見:FDI對人均排放和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FDI的流入促進我國碳排放量的增長。這與牛海霞和胡佳雨(2011)[20]、李子豪和代迪爾(2011)[21]的實證研究結論一致。改革開放以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為吸引外資提供了基礎條件,“GDP錦標賽”式的地方政府晉升機制促使地方著重引入外資的經濟規(guī)模效應,而忽略了可能的環(huán)境評估或環(huán)境影響,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借助地方資源和成本優(yōu)勢迅速上位,FDI的技術效應卻無法充分發(fā)揮,因此,FDI的流入導致我國碳排放壓力逐漸增大。市場化指標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我國近幾十年的市場化改革通過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使得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經濟規(guī)模的急速擴張導致資源能源消耗顯著增加,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不斷攀升。相反的,FDI與市場化水平的交叉項系數顯著為負,這意味著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FDI對我國碳排放的促進作用正在逐漸降低,說明市場化水平在FDI的環(huán)境效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本文市場化指標的內涵,該指標越高的地區(qū),往往政府執(zhí)行力較高,要素和產品市場較為成熟,法律、金融市場機制比較完善,公眾環(huán)境質量需求高且環(huán)保意識較強,公共設施完備,高級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本充足,這些條件有利于外商投資企業(yè)進行技術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其技術效應,使得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環(huán)境問題逐步得到改善。在控制變量中,能源強度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能源消費的提高加劇了我國碳減排的壓力;產業(yè)結構變量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二產增加值比重的提升會通過資源、能源的過度開采與使用導致碳排放量的增長;失業(yè)率和鄰近地區(qū)排放水平指標的影響并不顯著且具有差異性,可能與本文的變量選擇有關系。
2.穩(wěn)健性回歸分析
本文中,一種可能的現象是:碳排放水平(包括人均排放和排放強度)較高的地區(qū)往往伴隨著能源利用效率低、技術水平低的特征,當地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會對排放控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一些排放水平較高的外資企業(yè)為規(guī)避發(fā)達國家較高的排放控制標準,會大量流向我國。這種變量間由于相互的內在聯系而產生的內生性問題會造成估計結果的不一致,這在近年來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克服這種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同時考察基準回歸結果的客觀穩(wěn)健性,下面分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考慮變量的滯后效應。鑒于經濟系統(tǒng)的內在聯系性,FDI、市場化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效應,因此這里采取其滯后一期項替代原變量進入回歸方程,使用面板工具變量法進行回歸分析。一方面降低當期變量間的內生性問題,另一方面減少了搜尋工具變量的難度?;貧w結果如表3前兩列所示。
(2)考慮因變量的持續(xù)性特征,進行動態(tài)面板估計。當期的碳排放量不僅受到當期各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可能受到上期碳排放量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持續(xù)性。因此,在模型(5)的基礎上加入因變量的滯后一期項,擴展為如下動態(tài)面板模型:
(8)
滯后項的加入可以測算碳排放的慣性趨勢,同時也存在內生性問題。目前針對動態(tài)面板數據模型所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主要的解決方法有差分廣義矩估計(DIFF-GMM)和系統(tǒng)廣義矩估計(SYS-GMM)兩種思路。DIFF-GMM的基本思路是通過對方程進行差分去除固定效應,然后用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差分方程中各變量的工具變量進行估計。SYS-GMM結合了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并增加了差分變量的滯后項作為水平方程相應變量的工具變量進行估計,大大增加了可選擇的工具變量數,提高估計的準確性。表3第3、4列和第5、6列分別給出了針對模型(8)的DIFF-GMM和SYS-GMM估計結果。
表3 穩(wěn)健性回歸結果
(續(xù)上表)
表3中,無論是工具變量回歸還是DIFF-GMM和SYS-GMM回歸,核心變量FDI、市場化水平及交叉項對碳排放的影響方向都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說明基準模型在考慮滯后效應和因變量持續(xù)效應的動態(tài)情況下依然是穩(wěn)健的,進一步驗證了雖然FDI顯著促進了我國的碳排放,但是這種促進作用會隨著市場化進程的逐漸推進而逐漸減弱。市場化進程通過對產品市場、要素市場、金融法制市場、政府規(guī)制等方面的逐步完善,在對FDI的篩選中逐漸發(fā)揮作用,“清潔友好”型FDI逐漸被識別并得到青睞。在核心解釋變量對人均排放和排放強度的影響程度上,可以發(fā)現無論是基準模型還是動態(tài)模型,市場化水平、FDI及其交叉項對排放強度的影響程度遠遠高于對人均排放的影響強度,這是因為市場化、FDI對我國經濟和環(huán)境的影響往往首先進入的是生產領域,以促進經濟增長(GDP)為導向,而對人們生活行為、消費方式的影響相對滯后,因此表現在對人均排放的影響相對小一些。此外,其他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符號也與上文并無太大的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碳排放正相關,能源消費的增加依然顯著提高碳排放量,鄰近地區(qū)排放水平作為“隱性”競爭指標的效應并未發(fā)揮出來,失業(yè)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碳排放,工業(yè)化進程的加深對碳排放的影響為正,但顯著性存在差異,這可能與變量的選取有一定關系。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較好的穩(wěn)健性。
在FDI對東道國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中,多數學者關注于二者的因果關系以及FDI的環(huán)境效應分解,也有少數學者聯系東道國的資本市場、法制環(huán)境、專利和技術狀況等因素對FDI的環(huán)境效應進行分析,但這只是市場狀況的某一個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市場本身在FDI的篩選和技術溢出效應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FDI在東道國發(fā)揮各種影響的催化劑。研究FDI對東道國的環(huán)境影響,不得不關注東道國本身的客觀市場環(huán)境狀況,而市場化指數是對包括要素、金融、法制、政府規(guī)制等各方面的綜合市場化水平評價指標,相對單一指標更加客觀全面。本文從市場化的角度切入,以碳排放量為研究對象,探討近十幾年FDI對我國的環(huán)境影響。主要結論是:從直接效應上看,FDI促進了我國碳排放量的增長,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單位GDP碳排放等;但間接地,FDI與市場化水平兩者的交互項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隨著市場化水平的逐漸提升,FDI流入對當地碳排放的不良影響逐漸降低。
從上述結論可獲得兩方面啟示:(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投資目的地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優(yōu)勢逐漸由資本、勞動力、資源等成本方面轉向包括法制健全、要素流動性強、政府效率高、營商環(huán)境好等因素綜合在內的市場化水平。一個地區(qū)包括人力資本、要素流動、法制、技術創(chuàng)新、政府執(zhí)行力等綜合在內的市場化水平越高,越容易通過對FDI的合理利用形成良性的環(huán)境影響。因此,大力培育要素、資本、技術等專業(yè)性市場,加速市場化進程,不僅有利于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而且能促進FDI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在發(fā)展當地經濟的同時提升環(huán)境技術水平,降低碳排放。(2)在引進外資方面,地方政府除注重當地固有的資源、勞動力等稟賦優(yōu)勢外,應從提升市場化水平的角度培育各種專業(yè)性市場,吸引高質量、高技術含量的節(jié)能環(huán)保型外資,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提升當地節(jié)能減排技術水平,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碳減排的雙贏。
[1] 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數據庫,http://unctadstat.unctad.org/CountryProfile/GeneralProfile/en-GB/156/index.html.
[2]MatthewA.Cole,RobertJ.R.Elliott.DeterminingtheTrade-environmentCompositionEffect:TheRoleofCapital,Labor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6(3): 363-383.
[3]Aliyu,MohammedAminu.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heEnvironment:PollutionHavenHypothesisRevised[C].PaperPreparedfortheEightAnnualConferenceonGlobalEconomicAnalysis, 2005.
[4]AnderwK.Jorgenson.DoesForeignInvestmentHarmtheAirWeBreatheandtheWaterWeDrink[J].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2007, 20 (2): 137-156.
[5]RobertHoffman,Chew-GingLee,BalaRamasamy,etal..FDIandPollution:aGrangerCausalityTestUsingPanelDat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5, 17 (3): 311-317.
[6]Perkins,R.,Neumayer,E..DoRecipientCountryCharacteristicsAffectInternationalSpilloversofCO2-EfficiencyviaTrad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 Climate Change, 2012, 112(2): 469-491.
[7]PeterCrimes,JeffreyKentor.ExportingtheGreenhouse:ForeignCapitalPenetrationandCO2Emissions1980-1996[J]. Journal of World-system Research, 2003, 9 (2): 261-275.
[8]Perkins,R.,Neumayer,E..TransnationalLinkagesandtheSpilloverofEnvironment-efficiencyintoDevelopingCountri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 (3): 375-383.
[9] 宋德勇, 易艷春. 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碳排放[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1, 21(1): 49-52.
[10] 江心英, 陳志雨. 1998-2010年江蘇省引進FDI與碳排放的相關性評估[J]. 國際貿易問題, 2012, (4): 115-124.
[11] 周凱. 2000-2010年浙江省引進FDI與碳排放的相關性評估[J]. 浙江學刊, 2012, (6): 213-217.
[12] 周凱.FDI與碳排放的相關性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 統(tǒng)計與決策, 2012, (15): 99-103.
[13] 樊綱, 王小魯, 朱恒鵬. 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qū)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1.
[14]GeneM.Grossman,AlanB.Krueger.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J]. NBER Working Paper,No.3914, 1991.
[15]F?re,R.,Grosskopf,S.,Pasurka,C.A..PollutionAbatementActivitiesandTraditionalProductiv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3): 673-682.
[16]Taylor,M.S.,Antweiler,W.,Copeland,B.R..IsFreeTradeGoodforthe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 877-908.
[17] 紀曉麗. 市場化進程、法制環(huán)境與技術創(chuàng)新[J]. 科研管理, 2011, (5): 8-16.
[18] 申樸, 劉康兵.FDI流入、市場化進程與中國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基于SystemGMM估計法的實證研究[J].亞太經濟, 2012, (3): 93-98.
[19] 陳詩一. 節(jié)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yè)發(fā)展方式轉變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42-46.
[20] 牛海霞, 胡佳雨.FDI與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相關性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11, (5): 100-109.
[21] 李子豪, 代迪爾. 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際經驗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1, (9): 131-137.
[引用方式]鄭佳佳. 市場化角度的FDI環(huán)境效應分析[J]. 產經評論, 2015, 6(6): 116-125.
Analysis of FDI’s Impact on Environment from the Market Perspective
ZHENG Jia-jia
Whether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would be established in China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oreign capital, but also has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marketing lev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marketing proces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carri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rbon emissions, FDI and marketing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DI significantly promotes China’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intensity directly, but the resul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ndirect perspective, which is China’s local marketing level.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of FDI and marketing index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which means that the higher the local marketing level is, the less the carbon emissions will be as the foreign capital is introduced. Therefore,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local marketing, not only help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investment, but also reduces local carbon emissions.
FDI; marketing level;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carbon intensity
2015-03-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機制、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項目編號:13&ZD158,項目主持人:鐘茂初);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規(guī)劃項目“技術約束下河南省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治理協調發(fā)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5-ZD-093,項目主持人:盛鵬飛)。
鄭佳佳,博士,河南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F832.6
A
1674-8298(2015)06-0116-10
[責任編輯:戴天仕]
10.14007/j.cnki.cjpl.2015.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