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濕疹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方法 以100例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采用一般治療、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對照組僅采用全身療法和局部療法,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遠離病因、致敏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能獲得良好的濕疹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濕疹;一般治療;全身治療;局部治療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其特點為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fā)作等,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本院治療前1個月,均未接受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治療。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齡0.5~75歲,平均(36±2.4)歲,病程6d~10年,平均(4±1.7)年;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分別為45例、15例、40例。根據(jù)所采用的治療方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治療
1.2.1.1盡可能追尋病因,遠離致敏源,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療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腸寄生蟲病、糖尿病、精神神經(jīng)異常、小腿靜脈曲張等。
1.2.1.2注意皮膚衛(wèi)生,但避免用熱水或肥皂清洗皮損,不濫用、任意使用刺激性止癢藥物。
1.2.1.3忌酒,不食用咖啡、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海鮮等易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觀察飲食與發(fā)病的關系。
1.2.1.4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
1.2.2全身治療
1.2.2.1使用抗組胺藥物:可選擇具有止癢、減少滲出作用的藥物,如氯苯那敏(撲爾敏)4mg/次,3次/d,兒童注意減量;賽庚啶2mg/次,3次/d;苯海拉明25mg/次,3次/d;亦可選擇無中樞鎮(zhèn)靜副作用的藥物,如特非那定60mg/次,2次/d;西替利嗪10mg/次,1次/d。以上藥物可兩種藥物交替應用或聯(lián)合應用,以增強療效。
1.2.2.2采用非特異性脫敏治療:急性或亞急性濕疹患者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ml或10%硫代硫酸鈉10ml靜脈注射,1次/d;或0.25%普魯卡因20ml加維生素C 1~2g靜脈注射,1次/d。治療中應注意:如果患者心功能不全,不可用鈣劑。
1.2.2.3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常用藥物有凍干卡介苗(卡提素)、胸腺素、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對慢性濕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效。
1.2.2.4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多應用于伴有細菌感染、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的患者,常用藥物為紅霉素、環(huán)丙沙星或肌注青霉素等。
1.2.2.5使用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使用,急性期炎癥顯著且皮疹泛發(fā)患者可考慮短期服用,見效后可酌情減量以至停用。常用藥物如潑尼松,所用劑量為20~40mg/d。
1.2.3局部治療
1.2.3.1急性濕疹:疾病初期僅有潮紅、丘疹或少數(shù)小皰而無滲液,可選用濕敷或具有止癢作用的洗劑,如2%~3%硼酸水濕敷,爐甘石洗劑等,4~6次/d;水皰糜爛滲出明顯者,可選用防腐收斂性藥液作濕敷,如2%~3%硼酸水、0.5%醋酸鉛或醋酸鋁溶液等,2~4次/d,30min/次左右;急性濕疹末期可應用清涼軟膏、黃連軟膏或一般乳劑保護皮損,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余炎癥。
1.2.3.2亞急性濕疹 治療儀消炎、止癢、干燥、收斂為主,可選擇氧化鋅、5%糠餾油糊膏、皮質類固醇霜劑等糊劑,2~3次/d。
1.2.3.3慢性濕疹 治療著重于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癥浸潤吸收,可選用氧化鋅軟膏、焦油類軟膏、皮質類固醇霜劑等軟膏、乳劑。
對照組采用全身療法和局部療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一般治療。
1.3療效評價 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級別?;颊咂p消退90%以上,無癢感,則為治愈;患者皮損消退在70%~90%之間,癢感明顯緩解,則為顯效;患者皮損消退在30%~70%之間,癢感部分緩解,則為有效;患者皮損消退30%以下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則為無效[1]。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18.0軟件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患者無自動放棄治療者,觀察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20例、18例、10例、2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14例、10例、16例、10例,總有效率為8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其發(fā)病因素眾多,且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目前已知的因素有環(huán)境因素、感染因素、飲食因素、藥物因素、遺傳因素及精神因素、氣候因素、疾病因素等,其病因之復雜是其難以治愈、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為此,有學者提出,臨床上治療濕疹應堅持明確病因的原則,即在治療前,盡可能查證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習慣、思想情緒等,盡可能找出病因,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療奠基[2]。本次研究在遠離病因、致敏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獲得了良好的濕疹臨床治療效果,可見明確病因對有效治療濕疹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杜斌.淺談濕疹的臨床治療[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3):148.
[2]劉曉娟,單百卉.淺談濕疹的臨床治療[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9):41-42.
[3]Lin T Y,Twu S J,Ho M S,et al.Enterovirus 71 outbreaks Taiwan:occurrence and recognition[J].Emerg Infect Dis,2003,9(3):291-293.
[4]WONG K T.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epidemic encephalitis:a tale of two viruse[J].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00,26(4):313-318.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