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病中的治療意義。方法 在常規(guī)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基礎上根據(jù)是否應用丙種球蛋白及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機將選取對象分為三組,A組未應用丙種球蛋白,B組出生24h后應用丙種球蛋白,C組為出生后24h內(nèi)應用丙種球蛋白。監(jiān)測治療48h前后三組患兒血膽紅素和血紅蛋白值,并記錄每組黃疸消退時間。結果 A組和其他兩組相比,血清膽紅素和血紅蛋白水平的差值以及黃疸消退時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B組和C組相比,血清膽紅素差值、血紅蛋白差值和黃疸消退時間也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大劑量丙球治療新生兒溶血病能迅速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消除黃疸,糾正貧血;且越早給予(生后24h內(nèi)),療效越好。
關鍵詞:新生兒ABO溶血?。槐N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 R 722.18
新生兒ABO溶血病是由于孕母所產(chǎn)生的抗A或抗B免疫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huán)引起胎兒紅細胞大量溶解、破壞,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溶血性貧血、黃疸以及水腫等其它多種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是我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臨床表現(xiàn)尤以黃疸多見,特點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早,加重快,治療不及時可并發(fā)膽紅素腦病,重者導致死亡[2]。本文通過對82例新生兒ABO溶血病不同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的療效觀察,探討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病中的治療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住的82例新生兒ABO溶血病的患兒,均為足月新生兒,其診斷符合第4版實用新生兒科學新生兒ABO溶血病診斷標準[3],其中男46例,女36例,其母血型均為O型。嬰兒A型49例,B型33例,并排除TORCH感染、乙肝、敗血癥、足月小樣兒、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引起黃疸的其他原因。
1.2方法 根據(jù)是否應用丙種球蛋白及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機選擇將實驗對象分為三組,A組患兒未應用丙種球蛋白,B組為出生24h后應用丙種球蛋白,C組為出生后24h內(nèi)應用丙種球蛋白。三組病例中的患兒出現(xiàn)黃疸時均應用藍光照射、口服茵梔黃口服液常規(guī)治療,其中B組及C組患兒在療程中分別于入院24h后和入院24h內(nèi)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1次,劑量為1g/kg。三組患兒均在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進行血膽紅素和血紅蛋白值檢測,對治療48h前后血膽紅素和血紅蛋白值的差值進行考察,并記錄黃疸消退時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以( x±s)表示,P<0.01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從表1可看出,三組患兒在治療前的膽紅素水平和血紅蛋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從表2可看出,A組和其他兩組相比,血清膽紅素水平差值、血紅蛋白水平差值和黃疸消退時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B組和C組相比,血清膽紅素差值、血紅蛋白差值和黃疸消退時間也有顯著性差異(P<0.01)。
3 討論
多數(shù)的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兒會在出生后24h內(nèi)出現(xiàn)黃疸并不斷加重,同時伴有貧血、嗜睡等表現(xiàn),其所致的膽紅素腦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可以致命,或遺留嚴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快速有效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阻斷溶血是臨床上防治此危重癥的關鍵。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輸注白蛋白輔以光療,重者給予換血治療。但輸注白蛋白輔以光療的方法僅能控制黃疸癥狀,不易控制溶血的快速發(fā)展,而換血由于手術過程復雜,要求條件高而導致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4]。大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可減輕溶血,降低患兒血中膽紅素[5]。丙種球蛋白含有90%以上完整 IgG 及 IgG 亞型,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強雙重作用,其進入患兒機體后可與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巨噬細胞膜上的Fc受體結合,從而阻止致敏紅細胞上的IgG與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防止對致敏紅細胞的破壞,從而阻斷溶血的繼續(xù)發(fā)生。
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C組患兒一經(jīng)確診,即在24h內(nèi)給予靜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黃疸消退快,治療48h后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降明顯大于其它兩組,而血紅蛋白下降水平明顯小于其它兩組。B組和C組在血紅蛋白恢復、膽紅素下降的程度和黃疸消退時間上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了在臨床上隨著丙球使用時間的后移,其療效可能在下降。由此,在常規(guī)采用光療等傳統(tǒng)治療黃疸的同時應盡早靜脈應用免疫球蛋白,將更有利于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降低危重患兒死亡的風險,減少核黃疸等后遺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大劑量靜脈丙球治療新生兒溶血病能迅速阻斷溶血,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且越早給予,療效越好,其與光療和輸注白蛋白相結合,有效且經(jīng)濟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胡小林.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輔助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8(4):131-133.
[2]楊銀風,康波.2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相關因素分析[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8,30(2):217-218.
[3]金漢珍,黃德敏,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54.
[4]王珅,潘家華.靜脈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病中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1,15(4):488-490.
[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 [J].Pediatrics,2004,114:297-316.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