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輸血中的少白細胞血液技術應用。方法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輸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8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輸血,試驗組給予少白細胞技術輸血,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發(fā)熱情況和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輸血后,對照組發(fā)熱比例為27.1%,試驗組發(fā)熱比例為8.2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5%顯著低于對照組12.94%,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輸血中的少白細胞血液技術可顯著降低或改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輸血搶救危重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使用價值。
關鍵詞:臨床輸血;少白細胞血液技術;輸血不良反應
輸血于危重患者而言,是占據重要地位的一種臨床搶救和治療手段。但在輸血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良反應情況也是臨床比較棘手的問題之一,嚴重的不良反應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隨著醫(yī)學科技水平的深入發(fā)展以及針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探索,臨床認為輸入異體白細胞和輸血不良反應之間關系密切[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70例輸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輸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85例,對照組中男43例,女42例,患者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5±3.7)歲,消化道大出血者15例,外傷大出血者25例,手術失血者32例,產科大出血者13例,試驗組中男45例,女40例,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7.6±2.9)歲,消化道大出血者25例,外傷大出血者20例,手術失血者15例,產科大出血者2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輸血,試驗組給予少白細胞技術輸血。
1.3輸血不良反應判斷標準 輸血不良反應主要是指患者在輸注全血或成分血之后出現的無法預期的意外情況,其主要原因是輸入了血液中異體白細胞后導致輸血期間或輸血結束后1~2h內患者體溫升高≥1°,同時伴有發(fā)熱、惡心、嘔吐、皮膚潮紅、寒戰(zhàn)、盜汗等情況,一般不會導致患者的血壓降低或出現溶血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相關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及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發(fā)熱情況 輸血后,對照組發(fā)熱比例為27.1%,試驗組發(fā)熱比例為8.2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5%顯著低于對照組12.94%,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輸血是臨床搶救和治療危重患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作用除用來補給血量之外,還可維持血容量,提高血壓以抗擊休克和預防帶氧能力的紅細胞減少而造成帶氧能力降低引起的急性缺氧癥;同時也可補充各種凝血因子,使部分患者的血凝固障礙得以緩解,輸血可以針對不同血液成分進行輸注。因此,在實際的輸血工作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輸血治療的具體目的,選擇不同種類的輸血方式[2]。
輸血療法需要盡可能的在血型相同的個體間進行,在開始輸血治療之前,血液需要進行基本傳染病化驗,證實安全可靠之后,方可使用。但是輸血只是相對安全的,并非百利無害,任何形式的輸血方式,都有可能出現并發(fā)癥或感染的危險[3]。所以,在臨床輸血中,應嚴格掌握輸血的適應癥,對于沒有明確適應癥的患者不可濫用輸血[4]。
近年來,Rh以及ABO血型臨床方面已經給出了明確的鑒定結果,基于此,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大大減小。就目前而言,非溶血性輸血反應(FNHTR)已經逐漸成為了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現象,若在輸血過程中,輸注了富含白細胞的血液之后,會誘發(fā)成人窘迫呼吸癥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情況[5]。本組實驗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輸血后,患者多會出現諸如發(fā)熱、過敏、Hb尿等情況,但癥狀較輕,經過處理后,情況有所好轉。試驗組患者采用少白細胞血液技術,將紅細胞中的大量白細胞(少白細胞血液)濾除之后,輸血不良反應率也隨之大大降低,輸血15h內,效果最為明顯。否則一旦白細胞崩解之后,便會釋放出IL-1、IL-8、IL-6等炎性因子,這些因子會通過網絡調節(jié)等等多種方式,改變受血者全身的免疫功能,受血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會隨之向II型免疫應答轉變,從而引起術后感染等各種不良反應情況。少白細胞技術已經被認可為降低輸血反應的有效手段,其不僅可以去除同種異體白細胞產生的HLA、FNHTR等不良反應,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白細胞病毒導致的各種其他傳染病。另外,去白細胞后的血液機制可使炎性因子產物的水平得以緩解和降低,輸血反應幾率隨之改善。因此,現階段在給患者進行輸血之前,臨床方面多數都會建議患者接受去除白細胞后的血液以及血液成分[6]。
在本組實驗中,輸血后,對照組發(fā)熱比例為27.1%,試驗組發(fā)熱比例為8.2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5%顯著低于對照組12.94%,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臨床輸血中的少白細胞血液技術可顯著降低或改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輸血搶救危重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興智.過濾制備少白細胞血液制劑的質量與安全輸血[J].海南醫(yī)學,2010,21(15):117-119.
[2]何錦添,李春蘭,何偉清,等.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與常規(guī)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24):155-156.
[3]少白細胞血液技術在臨床輸血中的應用[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9,13(32):989-990.
[4]陳興智.過濾制備少白細胞血液制劑的質量與安全輸血[J].海南醫(yī)學,2010,21(15):117-119.
[5]楊建國.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細胞的臨床意義及不良反應[J].中外醫(yī)療,2011,30(12):90-90.
[6]李聚林,羅志,謝葦,等.濾除白細胞的血液成分質量與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2):121-124.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