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影響孕婦產前檢查因素,分析影響孕婦產前檢查因素的原因,提出對策改善孕婦孕期保健狀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110例孕產婦的產前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結果 110例產婦中,初產婦54例,經產婦56例;正常妊娠50例,高危妊娠60例。產前檢查次數0~13次,平均僅3.66次,達標30例,占27.27%,不達標80例,占72.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孕婦的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產次、居住地、戶籍所在地是影響其產前檢查達標的主要因素。結論 提高孕婦產前檢查達標率應以加強宣傳教育,完善醫(yī)療保障制度,充分發(fā)揮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網絡的作用為重點,同時做好外來流動人員的管理工作。
關鍵詞:孕婦;產前檢查;孕期保??;影響因素;對策
產前檢查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內容,通過產前檢查能夠及早發(fā)現并治療并發(fā)癥,及時糾正異常胎位發(fā)現胎兒異常[1]。通過產前檢查了解孕婦和胎兒具體情況,確定分娩方式,是貫徹預防為主,保障孕婦和胎兒健康,安全分娩的必要措施[2]。為此筆者者通過對本院110例孕婦產前檢查情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孕婦孕期保健狀況的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110例孕產婦,年齡21~30歲,平均(25.5±4.3)歲。
1.2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與產科檢查、輔助檢查相結合的方法。
1.3產前檢查情況及高危妊娠的評價 將孕婦實際產前檢查的次數達到其孕周所要求的產檢次數確定為達標,反之為不達標。而在妊娠期有某種并發(fā)癥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與新生兒或導致難產者均列為高危妊娠[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10例產婦中,初產婦54例,經產婦56例;正常妊娠50例,高危妊娠60例。產前檢查次數0~13次,平均僅3.66次,達標30例,占27.27%,不達標80例,占72.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孕婦的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產次、居住地、戶籍所在地是影響其產前檢查達標的主要因素。
3討論
3.1孕婦及其丈夫的文化程度 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學歷層次偏低的孕婦自我保健意識差,對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及保健內容均缺乏認識,沒有給予充分重視,甚至有部分孕婦整個孕期沒有進行任何產前檢查。而由于同樣的原因,丈夫文化程度偏低也忽視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對孕婦進行產前保健的支持不足。因此,需要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普及產前檢查的重要性。
3.2孕婦的家庭經濟狀況 產前檢查的費用高是制約孕婦進行產前檢查的主要原因。我院為三級醫(yī)院,一套普通的產前檢查約需800元,這對于經濟狀況不佳的孕婦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而為降低新生兒出生缺陷率還需進一步完善的檢查,包括遺傳病篩查、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等,費用還將更高。
3.3孕婦的產次 首次懷孕生產的孕婦均對孕期保健比較重視,能主動進行產前檢查。而經產婦則認為自己已具備生育經驗,掌握有關分娩的知識,因而忽視產前檢查。這其中也有不少為計劃外懷孕者,躲避接受孕期保健服務[4]。
3.4孕婦居住地與醫(yī)療保健機構的距離 我市大部分醫(yī)療保健機構集中于市區(qū),居住于郊區(qū)及周邊縣鄉(xiāng)的孕婦如要接受產前檢查,需耗費較多的時間及精力,加上孕婦自身行動不方便,所以部分孕婦選擇放棄孕期保健,這也成為阻礙孕婦主動進行產前檢查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由于目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使部分有職業(yè)的孕婦無法享受正常的孕期保健,影響產前檢查數量及質量。
3.5外來流動人口的產檢率及產檢達標率低 這些外來流動人員大多來自貧困地區(qū),她們或從事勞動強度大、報酬低的工作,或隨家人到本地,自身沒有職業(yè),而城市的醫(yī)療消費水平高,產前檢查的費用對她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由于外來人員流動性大,分散于各個工廠企業(yè),沒有固定的居所,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也有部分醫(yī)務人員歧視外來流動人員,態(tài)度冷淡,口氣生硬,使外來孕婦望而生畏,放棄產前檢查。
4對策
4.1加強宣傳教育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充分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深入社區(qū),大力宣傳孕產期保健工作的意義,社區(qū)及醫(yī)療保健機構開辦孕產婦學校,加強孕婦圍產期保健宣傳,指導進行自我監(jiān)護,使廣大育齡婦女和孕婦及其家屬普及保健知識,自覺做好孕期保健,共同消除威脅母嬰健康的隱患[5]。
4.2完善醫(yī)療保障制度 建立孕婦社會醫(yī)療保險制度,制訂孕婦最基本的孕期保健服務項目及最低服務收費標準,滿足低收入孕婦孕期保健的需要,吸引她們到醫(yī)院進行必須的產前檢查,又不至于使她們有過重的經濟負擔。政府在財政上也要更多地關注流動人口及貧困人口,推行貧困人口婦幼保健扶貧基金,為這部分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婦幼保健服務。
4.3充分發(fā)揮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網絡的作用 提高全市圍產期保健管理水平,健全三級婦幼保健系統,加強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網絡的建設,擴大社區(qū)婦幼保健系統的覆蓋面。對基層婦幼保健醫(yī)生進行正規(guī)化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tài)度。
4.4做好外來流動人員的管理 外來流動人員是孕期保健管理中的盲點,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要制訂切實有效的流動人口孕婦管理措施,明確流動人口孕婦的管理程序及各級醫(yī)療、保健單位的職責。這其中地段醫(yī)院婦幼保健人員要擔負起重要責任,抓好流動孕婦門診登記管理,還要深入轄區(qū)及時了解情況,掌握流動人口婦女的孕情,動員、督促其進行產前檢查,為有較固定住所的外來孕婦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務。
參考文獻:
[1]智明春,李貞愛,李煒,等.孕婦產前超聲篩查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9):691-693.
[2]慕麗紅.89例孕婦產前焦慮及調查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65-65,67.
[3]陳紅華,李玲.孕婦產前運動現狀分析[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4(5):336-338.
[4]周京萍.孕婦產前檢查影響因素及對策探究[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8):22-22,17.
[5]張曉勤.孕婦產前檢查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1):598-59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