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麻痹系指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急性周圍性面癱,也稱面神經炎,或Bell麻痹。屬祖國醫(yī)學\"中風\"??梢娪谌魏文挲g,以20~40歲為最多見,男多于女,多為一側起病,雙側甚少,任何季節(jié)都可發(fā)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輕癥患者一般2~3w左右恢復,大部分患者4~8w內完全恢復,其病程和預后取決于面神經的損傷程度。筆者經多年的臨床實踐,采用溫針灸翳風穴為主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均為40~50歲,左側發(fā)病8例,右側發(fā)病12例。
1.2診斷及納入標準 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擬定:突然起病,有受風受寒史??诮峭嵯蛞粋?,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或有乳突前下壓痛,或有舌前2/3味覺障礙,或有聽覺障礙。中樞性疾病、創(chuàng)傷引起的面神經損害、伴有感染、帶狀皰疹、嚴重高血壓(血壓超過180mmHg/120mmHg),重度糖尿病均排除在外。
1.3方法 取患側翳風為主穴,配以患側陽白,迎香,地倉,頰車,雙側合谷。采用0.3×40mm一次性毫針快速刺入以上穴位。翳風穴緩緩刺入1~1.2寸,輕輕捻轉,微微有針感即可,其余各穴均淺刺0.3~0.5寸,平補平瀉。翳風穴用溫針灸,一共三壯,總共30min左右。以上溫針灸法起病就進行治療并貫穿治療全過程。治療1w后翳風、陽白組成一對,接G-6805電針儀,陽白接負極,地倉、頰車組成一對接電針儀,負極接地倉穴。1w治療2次,4w為1療程,如不愈則繼續(xù)下1療程,最多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隔5d。
1.4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面神經功能恢復評定標準進行評定。痊愈:面肌功能正常,無任何不適。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有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lián)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輕用力能閉合,口有輕度不對稱。好轉: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并不嚴重的聯(lián)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2結果
經1療程治療,治愈12例,經2療程治愈6例,經3療程顯效2例。
3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是面神經管內水腫導致神經受壓受損,從而使面肌癱瘓。對于早期(1w內)是否能進行針刺,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國內已進行了較多針灸治療急性期面癱的研究。林敏[1]、張中一[2]、等的報道認為,早期電針介入治療是安全有效的,能夠促進面癱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治療的要點是要輕刺激,淺刺,避免加重神經損害。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以致陽明、太陽之脈經氣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yǎng),肌肉馳緩不收而發(fā)病。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改進。艾灸具有祛風散寒,溫經通脈,行氣活血的作用,用灸法是符合中醫(yī)對于本病病因、病理認識的。翳風位于面神經出面神經管處,輕進針結合溫針灸,利用艾灸的溫熱作用,改善面神經管內的微循環(huán),促進水腫的消退,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經20例患者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治療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今后還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其臨床運用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林敏.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電針治療引起并發(fā)癥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1,26(10):1275-1276.
[2]CHEN Jiang-hua.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ing Bell's paralysi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30(2):113-114.
[3]Elm r,S.E;Nygren,J.O;Lenander,C.E.A randomized trial of transanal hemorrhoidal dearterialization with anopexy compared with open hemorrhoid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J].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2013,56(4).
[4]張中一,劉茵.電針干預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17-51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