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擠壓傷殘留足下垂的綜合康復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隨訪10~10個月,所有患者的踝及腳趾伸背功能改善明顯,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并且Mariland足部評分上升明顯,與護理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在治療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時,再給予綜合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能改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擠壓傷殘留足下垂;綜合康復護理
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受到長時間擠壓,即使得到有效的治療后,肢體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障礙[1]。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擠壓傷殘留足下垂的綜合康復護理效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患者為研究對象,20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6~52歲,平均年齡為(28.3±8.4)歲,受擠壓時間13~36h,平均受擠壓時間為(24.6±6.2)歲,其中單側足下垂21例,雙側足下垂12例,8例合并跟腱輕度攣縮;5例為開放性擠壓傷,28例為閉合性擠壓傷。
1.2方法
1.2.1心理護理 由于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長時間受到擠壓,心理曾受到巨大的壓力,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護理人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緊張、壓抑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1.2.2運動療法 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指導患者伸直足趾,對患肢部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每次訓練的時間控制在20~30min左右,2次/d,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加大運動量。
1.2.3物理療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所以治療和護理方法也明顯不同。運用超聲波療法對非手術患者進行治療,選擇明顯的Tinel部位對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治療的時間控制在30min/次左右,2次/d。
1.2.4手法康復護理 手法康復護理是綜合康復護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患者康復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手法康復護理,即通過揉、針灸、拿捏、滾、揉波以及擦等針刺穴位推拿手法對患側部位進行康復治療,使局部軟組織放松,然后運用關節(jié)松動術對腳趾和踝關節(jié)進行活動,治療時間控制在30~40min/次,2次/d。
1.2.5踝足矯形器 所有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均需要佩戴踝足矯形器,使踝足維持功能位置,并且指導患者正確運用踝足矯形器,練習正常行走步態(tài),促進踝部功能恢復。
1.3療效判定標準 通常情況下,運用Marylad足部評分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優(yōu),70~89分為良,50~70分為可,<50分為差[2]。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前后Marylad足部評分結果對比 所有患者的踝及腳趾伸背功能改善明顯,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并且治療后的Marylad足部評分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10個月和20個月后優(yōu)良率對比 隨訪10~20個月,20個月后,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治療10個月后,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患者遭受重物長時間壓迫,并且無法及時處理受傷肢體,所以即使治療后,患者依然存在明顯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臨床上在對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患者進行治療時,護理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綜合康復護理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針灸作為綜合康復護理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疏通瘀阻的經絡,使血液保持流通。超聲波和超短波療法可以使瘢痕組織軟化,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促進肢體功能恢復[3]。同時,中醫(yī)的擦、揉、拿捏、滾以及揉撥等手法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明顯改善,使經筋粘連剝離,使肌肉痙攣或者緊張得到緩解,并且與關節(jié)松動術相結合,可以明顯提高腳趾和踝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在綜合康復護理中,足底筋膜牽張訓練、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綜合訓練以及肌力訓練等是比較有效的康復方法,通過專業(yè)護師的指導,能夠使患者的足部功能得到明顯改善[4]。同時,在肢體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5]。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踝及腳趾伸背功能改善明顯,并且治療優(yōu)良率高,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治療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時,再給予綜合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能改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沙鑫,雷中杰,付平,等.地震擠壓傷后多系統(tǒng)損害的早期康復治療介入1例報告[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3):281-283.
[2]楚海波,和瑞欣,郭銳,等.踝足矯形器及針灸對偏癱患者足內翻、足下垂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21(13):57.
[3]劉守國,勵建安,艾金飛,等.四川省北川中學地震傷員康復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8):680-683.
[4]劉瑞蓮,謝軍,屈紅林.運動醫(yī)學領域周圍神經損傷研究的特點與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2009,41(13):8151-8154.
[5]宋永清,羅頤,刁志.綜合康復護理在擠壓傷殘留足下垂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3,19(21):119-120.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