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考察采用不同方法修復脛骨內側平臺骨折合并外側副韌帶損傷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脛骨內側平臺骨折合并外側韌帶損傷的患者80例,副韌帶完全斷裂以及非完全斷裂患者各40例。骨折手術復位后,不同韌帶斷裂程度患者再次分為支具組和石膏組,每組20例。前者以活動支具進行修復,后者以石膏進行修復并Rasmussen法對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結果 韌帶非斷裂患者兩種膝關節(jié)處理方式疼痛,行走能力,伸膝評分支具組高于石膏組,其中伸膝支具組顯著高于石膏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總分支具組高于石膏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韌帶斷裂患者兩種膝關節(jié)處理方式支具組行走能力,伸膝,膝關節(jié)活動度,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評分高于石膏組,同時行走能力和活動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總分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兩種修復方式各有應用特點在治療中可根據需要具體選擇。
關鍵詞:脛骨內測平臺骨折;外側韌帶損傷;膝關節(jié)功能
外側脛骨平臺骨折為常見骨折損傷之一[1,2],伴有半月板,交叉韌帶以及外側副韌帶損傷等,對骨折治療和處置較為棘手[3],不當的操作將影響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本研究應用不同方法對脛骨內側平臺骨折合并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進行處置,并考察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收治的脛骨內側平臺骨折合并外側韌帶損傷的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分布23~52歲,平均年齡(27.2±3.4)歲,按照Sehatzker分型:I 型11例,II型35例,III 型28例,IV型6例。副韌帶完全斷裂以及非完全斷裂患者各40例。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患者按照折程度酌情進行手術:術中患者呈俯臥,進行腰硬聯合麻醉,于膝關節(jié)后內側取倒L形切口,水平部位始于腘窩橫紋肌外側端口,并于橫紋肌內側端轉折向下做切口垂直部,于半腱肌,半膜肌肌腱外側和腓腸肌內側源之間向遠端眼神,逐層切開,避免損傷小隱靜脈以及腓腸神經內側,將腓腸肌內側頭,跖肌,外側深面處腘血管,頸神經以及腓腸內側皮神經一并向外側牽拉,結扎膝下內側動脈,切開關節(jié)囊并鈍性分離腘肌和比目魚肌,用拉鉤向外牽扯,暴露骨折端,觀察有無塌陷,并通過骨折間隙或開骨窗用頂棒進行復位操作,然后用加壓鋼板支撐內固定,X線機確認復位良好。
對于韌帶完全斷裂的韌帶進行手術修復,過程如下:將韌帶附著點處骨面打磨造新鮮粗糙面,將縫合鉚釘完全擰入骨中,牽拉附著在其上的縫合線,確定鉚釘固定牢固后用錨釘尾部縫合線與側副韌帶斷裂端縫合,使韌帶和骨面緊密結合[2]。手術后將韌帶不同損傷兩組患者進一步分為支具組和石膏組,前者用活動支具對損傷韌帶進行修復,后者用石膏對損傷韌帶進行修復,1年后對患者進行回訪,考察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
1.3觀察指標 按Rasmussen法對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定,包括患者自評(疼痛、行走能力)及臨床檢查(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疼痛6 分,行走能力6 分,膝伸直缺失度6 分,膝關節(jié)活動度6 分,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6 分,總分30 分。見表1。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獲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 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極顯著差異。
2 結果
韌帶非斷裂患者兩種膝關節(jié)處理方式Rasmussen評分如表2所示,疼痛,行走能力,伸膝評分支具組高于石膏組,其中伸膝支具組顯著高于石膏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偡种Ь呓M高于石膏組,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韌帶斷裂患者兩種膝關節(jié)處理方式Rasmussen評分如表3所示,支具組行走能力,伸膝,膝關節(jié)活動度,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評分高于石膏組,同時行走能力和活動度評分顯著高于石膏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偡謨山M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膝關節(jié)是人體的重要關節(jié),脛骨平臺髁部多為松質骨,皮質骨比較薄,因此在受到較大外力時,極易發(fā)生骨折。同時由于膝關節(jié)內在構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受到不同外力作用時,損傷部位以及程度具有很大差別。目前在臨床治療中,復雜性的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和固定方法具有一定難度。脛骨平臺骨折合并韌帶損傷手術的原則一般為完全復位并給予完善的內固定[5]。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修復后由于受韌帶損傷程度影響,完全斷裂患者的總體評分低于非完全斷裂的患者??烧{支具有利于關節(jié)組織休息,有助于軟骨細胞,纖維細胞的修補再生由[6],因此支具組伸膝以及活動度的恢復較好。由于韌帶完全斷裂的患者需要修復時間較長,因此韌帶斷裂的石膏組行走能力評分顯著低于支具組,活動度也顯著受到影響。兩組修復對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影響均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兩種修復方案均有特點,可根據損傷程度及患者意愿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李捷,潘磊, 黃必留. 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外側脛骨平臺骨折合并軟組織損傷的療效[J]. 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2015(2):120-124.
[2]劉天盛, 王昊, 王宇強,等. 早期修復脛骨平臺骨折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的療效觀察[J]. 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0(04).
[3]王德超, 李奎, 崔冰,等. 雙鋼板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J]. 臨床骨科雜志,2011(3):270.
[4]朱月華. SchatzkerⅡ型脛骨平臺骨折影像學評價與關節(jié)功能相關性分析[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5]宋云飛, 陳小鯤. 脛骨平臺骨折合并韌帶損傷60例外科治療探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23):48-50.
[6]郭彥忞, 王雅萍, 張漢平,等. 推拿結合膝關節(jié)外固定可調支具治療48例老年膝骨關節(jié)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5(3):107-109.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