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虎力散外敷結合調督理筋針法對腰間盤突出癥疼痛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隨機等分成甲、乙、丙3組各30例。甲組單獨給予調督理筋針法治療,乙組單獨給予虎力散外敷治療,丙組給予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甲乙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治療3d、7d后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丙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甲乙兩組,3d、7d的VAS評分以及總治療時間明顯低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腰間盤突出癥的患者,虎力散單用外敷和調督理筋針法效果相當,而兩種聯(lián)合使用可以明顯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虎力散;調督理筋針;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腰椎間盤退行性變,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現(xiàn)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軟骨板向后或后外突出或膨出,從而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引起的以腰肢放射痛為主的一種疾病 [1] 。近年來其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尤以學生、司機及長期從事坐姿的工作人員最為顯著,且男性多于女性,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 。調查發(fā)現(xiàn)[3],85%以上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臨床采用虎力散外敷結合調督理筋針法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疼痛癥狀,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骨科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腰間盤突出癥患者,按患者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等分為甲乙丙三組各30例,其中甲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21~65 歲,平均(44.27±12.85)歲,病程1w~3年,平均(16.96±9.73)月;乙組男22例,女8例,年齡20~65 歲,平均(43.55±12.45)歲,病程3d~3年,平均(17.02±8.57)月。丙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0~65歲,平均(44.01±12.47)歲,病程2w~3年,平均(17.08±9.65)月。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參考《實用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傷病學》[4]和《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5]制定:①多數(shù)有腰扭傷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史,少數(shù)無外傷史僅有受涼史,大多數(shù)患者在發(fā)病前存在慢性腰背痛史;②腰部疼痛、臀部及單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腹壓升高、負重增加或勞累時疼痛加??;③脊柱側凸與腰椎生理曲度變淺或消失,腰椎活動度減小,突出的椎棘、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④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陽性,仰臥挺腹試驗陽性;⑤影像檢查:X線示腰椎側彎,曲度變直或反張,椎體輕度前后錯位,椎間孔變窄,椎體可見許莫氏結節(jié),或有椎體緣唇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CT檢查可顯示病變椎間盤的解剖位置和神經(jīng)根的受壓情況。
1.2.1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 ①血瘀型:腰痛如針刺,疼痛固定、拒按,白輕夜重,腰部板硬,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脈澀或緊;②寒濕證:腰部冷痛,身體困重,轉側受限,靜息狀態(tài)下疼痛無減輕,受寒涼或陰雨天痛劇,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或濡緩;③濕熱證:腰腿疼痛,無力而軟,疼痛部位有熱感,活動后痛減,遇熱或雨痛加劇,惡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弦數(shù);④腎虛型:腰酸而痛,勞則尤甚,臥則減輕,偏陽虛者面色晄白,腰腿冷痛,畏冷肢涼,精神萎靡,或有男子陽萎、早泄、婦女帶下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脈尤甚。偏陰虛者,頭暈耳鳴,咽干口燥,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心煩失眠多夢,或有男子遺精早泄,婦女經(jīng)少或閉經(jīng)、崩漏,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shù)。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者;②年齡18~65歲;③治療期間禁用其他中西治療方法者;
1.4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疾病診斷標準及證型診斷標準者;②腰椎有骨折、脫位、結核、腫瘤者或腰椎病術后患者;③先天性腰椎發(fā)育異常者,或孕婦者;④患有嚴重心、腦、腎等器質性疾病及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者。
1.5治療方法
1.5.1甲組 采用調督理筋針法治療,調督理筋針法:治則:調和督脈,理筋通絡。主穴:腰陽關、命門、腰部夾脊、腎俞、大腸俞、八髎、后溪。操作方法:取穴參照《經(jīng)絡腧穴學》[6]取穴,患者俯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腰陽關、命門直刺0.8~1寸,兩穴左右各取對應的夾脊穴,針尖向著脊椎方向刺入椎體下方,腎俞、大腸俞直刺0.5~1寸,八髎向上斜刺0.5~1寸,后溪直刺0.5寸,針尖透向合谷穴。配穴根據(jù)疼痛部位采用不同的配穴治療,股、膝、小腿外側疼痛配環(huán)跳、風市、絕谷;股、腘窩、小腿后側疼痛配昆侖、委中;股、膝、小腿前側疼痛配足三里、豐隆。所有腧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法,以局部疼痛,憋脹或針下有緊澀感為得氣,出針后用干棉球按壓,避免出血,每次留30min,1次/d,7d為1療程。
1.5.2乙組 采用虎力散外敷治療,虎力散外敷:制作:在清潔、常溫環(huán)境下將8~10片虎力散片(江蘇黃河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研成細粉,用溫水調成糊狀,均勻涂抹在敷料上;外敷:先將貼敷部位用75%酒精消毒,將藥物貼于腰骶部。外敷時間為10~12h,1次/d。
1.5.3丙組 采用上述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
1.6療效觀察
1.6.1觀察指標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7],在紙上面劃一條10cm的線段,線段的兩端分別標注為0(\"無痛”)和10(\"最劇烈的疼痛”),中間部分分別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在線上做一個記號來表示疼痛程度,醫(yī)師將記號對應的數(shù)值記錄下來。
1.6.2療效評定標準 評定標準參照《疼痛學》[8]:治愈: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VAS評分為0。顯效: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VAS評分減少60%以上。有效:治療后疼痛較前減輕,VAS評分減少30%~60%。無效:治療后疼痛較前無明顯改善,VAS評分減少30%以下??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出院標準 ①患者經(jīng)治療癥狀明顯改善,VAS評分減少60%以上;②患者經(jīng)治療癥狀減輕,VAS評分減少30%~60%,有出院意向;③經(jīng)治療后癥狀無緩解或加重,患者要求出院。
1.8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試驗數(shù)據(jù)選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對比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甲乙兩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丙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平均值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三組平均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d及7d時三組均有所下降,甲乙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丙組明顯低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三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1.89±2.62)d,乙組為(12.02±2.75)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丙組為(8.97±2.21)d,明顯短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三組患者治療滿意率的對比 患者于出院時填寫關于本次治療的調查問卷,其中對本次治療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級別,治療滿意率=(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甲組滿意24例,基本滿意3例,滿意率為27例(90%),乙組滿意25例,基本滿意1例,滿意率為26例(87%),丙組滿意29例,基本滿意1例,滿意率為30例(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yī)學中被稱為“腰痹”,以腰痛、下肢放射痛為主癥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癥。究其病機,或感受風寒,阻閉氣機,氣血凝滯,或勞作過度、伏案久坐,損及筋脈,氣血瘀滯,以上二因皆可使腰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亦或肝腎虧虛,精血不能濡養(yǎng)腰椎,出現(xiàn)“不榮則痛” [9]。
調督理筋針法是通過調和督脈,理筋通絡使經(jīng)脈通暢、氣血旺盛,使\"不通則痛”、 \"不榮則痛”實現(xiàn)\"通則不痛”、\"榮則不通”目的,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有的疼痛癥狀。關于督脈《難經(jīng)·二十八難》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其\"并于脊里”說明腰椎與督脈有著密切的關系,調督理筋針法通過調理督脈使氣血暢達?!鹅`樞·經(jīng)脈》中言: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說明改善膀胱經(jīng)氣血也可使改善腰部疼痛癥狀。調督理筋針法,通過針刺督脈的腰陽關、命門、八脈交會穴之后溪調和督脈,通過針刺腰夾脊穴、八髎及膀胱經(jīng)之腎俞、大腸俞以理筋通絡。腰陽關是治療腰腿痛的最常用穴的腧穴之一[10],針刺此穴可調和督脈、舒筋活絡,改善腰骶疼痛。命門有培元補腎,強健腰脊的作用,可緩解腰痹疼痛。針刺腰部夾脊穴為經(jīng)外奇穴,行于督脈兩側,能理筋通絡,與腰陽關、命門相配又有\(zhòng)"齊刺法”之意?!鹅`樞·官針》曰: \"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 ……,治痹氣小深者也。”說明三針齊刺法對治療痹癥有奇效。\"腎主骨生髓”,因此治療腰膝痠痛應選腎之俞穴-腎俞以調腎氣、強腰脊。大腸俞為膀胱經(jīng)穴,《針灸大成》記載:大腸俞\"主脊強不得俛仰,腰痛”,因此大腸俞穴也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傳統(tǒng)要穴。另外據(jù)《針灸大成》記載\"八髎總治腰痛”,這與《素問·骨空論》關于八髎穴治\"腰痛不可轉搖“相符,這說明八髎穴自古以來便是治療腰痛的要穴。后溪與督脈相通,亦有通督止痛之用。在此基礎上,依據(jù)患者疼痛部位,予以患者相應的配穴,以梳理、調暢經(jīng)絡,起到\"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目的。而虎力散片中有制草烏、白云參、三七、斷節(jié)參,能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祛風勝濕,消腫定痛。其中制草烏追風活血,溫經(jīng)通絡,勝濕止痛;三七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二藥共奏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效。另外白云參\"生氣血,補腎添精”;斷節(jié)參補肝腎;強筋骨;兩者匹配,具有補腎健骨的作用。古醫(y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虎力散用以外敷,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腠理吸收,通經(jīng)活絡,比服藥更為方便實用,況且外敷療法藥物吸收不經(jīng)過腸胃,避免傷及脾胃之虞。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單用虎力散外敷或調督理筋針法進行治療,療效并無明顯差異(P>0.05),而兩者聯(lián)合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的有效率,縮短治療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在調督理筋針法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虎力散治療效果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侯樹勛.脊柱外科學[M].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754.
[2]楊曉兵.針灸推拿加刺絡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0例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28(2):54-56.
[3]賈偉.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0例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yī),2014,34(11):2141-2142.
[4]韋貴康.實用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傷病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92.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6]胡玲,劉清國,許能貴,等.經(jīng)絡腧穴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1).
[7]Huskisson bc,Jone,SCOTT PJ.Applicati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s to the measureraent.functional capacity[J].Rheumatology and Rehabilitation,1976,(15):185-187.
[8]趙寶昌,崔秀云.疼痛學[M].第3版,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86.
[9]高希言,薛洋.透灸法配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醫(yī)學報,2013,10(28):1594-1595.
[10]李具寶,熊啟良,屈尚可,等.近10年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選穴規(guī)律的探討[J].中國針灸2013,33(7):668-672.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