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以促進診治效果的提升。方法 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據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將其分成常規(guī)護理組與急診護理組各60例,對比并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臨床療效。結果 對比常規(guī)護理組與急診護理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搶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差異顯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常規(guī)護理組與急診護理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fā)率及再PCI率,差異顯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在臨床上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干預;臨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病癥,具有病情重、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1]。因此,在搶救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更完善的護理措施以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為患者的搶救爭取更多的時間。本文為了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選取了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6月接收并治療的120例患者進行分組,平均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與急診護理組各60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臨床療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在進行如下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本研究的納入對象,所有患者都符合WHO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且都經過冠狀動脈造影及超聲心動圖等檢查證實,都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呼吸困難、腹部不適等臨床表現[2]。根據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將其分成常規(guī)護理組與急診護理組各60例。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為(59.8±7.5)歲;急救時間為2~5h,平均急救時間為(2.8±0.6)h;其中前間壁及廣泛前壁34例,下后壁19例,高側壁7例。急診護理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為(60.2±7.6)歲;急救時間為2~5h,平均急救時間為(2.7±0.5)h,其中前間壁及廣泛前壁33例,下后壁20例,高側壁7例。比較常規(guī)護理在與急診護理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急救時間、梗死部位、臨床表現等資料,差異不大,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數據對比。
1.2 護理方法
1.2.1常規(guī)護理組 具體護理項目包括接診、轉運、院前搶救等,期間要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做好吸氧連接、心電圖監(jiān)護、靜脈通路建設、血常規(guī)檢查等[3]。
1.2.2急診護理組 具體護理項目包括①建立急診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與護理人員組成,廣泛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本院護理現狀后建立急診護理責任制度,做好排班表,科學分配護理資源;②護理人員技能提升:組織急診護理小組進行專業(yè)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急診護理的具體實施要求、注意事項等,并進行模擬演戲;③實施急診護理路徑:護理人員在接收到患者后,要在5min內對其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并快速安排其進入急診護理路徑通道,以快速接受搶救;④轉運過程的護理服務:轉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預處理,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輔助治療情況等進行密切監(jiān)察,以做好應急處理;⑤做好換班交接工作:換班時要做好詳細的交接班工作,各科室人員、各班次人員均應簽名確認;⑥放松療法的應用:采用生物反饋技術進行松弛訓練,以降低外周交感神經緊張度,擴張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減輕心血管系統(tǒng)的負擔,進而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4]。
1.3 療效觀察 詳細記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搶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觀察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fā)情況及再PCI情況。
1.4 數據統(tǒng)計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計數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則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5]。
2 結果
2.1 治療時間對比 常規(guī)護理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2.7±0.5)min,急診搶救時間為(55.3±8.2)min、球囊擴張時間為(129.5±32.4)min、平均住院時間為(12.7±3.5)d。急診護理組的分診評估時間為(0.6±0.2)min,急診搶救時間為(40.1±6.0)min、球囊擴張時間為(80.4±21.7)min、平均住院時間為(8.6±2.2)d。比較各組數據的差異性,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院內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fā)及再PCI情況 60例患者中,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7例,復發(fā)率為11.7%(7/60);再PCI 9例,占比為15.0%(9/60);急診護理組患者院內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5.0%(3/60);再PCI 4例,占比為6.7%(4/60)。對比各組數據的差異性,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惡化快、病因雜等特征,給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與護理理念的不斷引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更完善的護理干預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焦點。近年來,急診護理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治療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患者爭取了更多的搶救時間,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急診護理干預后,相比與常規(guī)護理組,急診護理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搶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院內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fā)率、再PCI率都較優(yōu),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之,急診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搶救時間,其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倩萍,黎仲雅,梁燕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7):77-78.
[2]植秀珍,陳錦堅,劉超群.急救護理路徑對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現代醫(yī)院,2013(3):72-74.
[3]彭小玲.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預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5(7):638-640.
[4]王雪嬌.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中的效果分析[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399-400.
[5]楊少慧,李艷紅.人性化護理干預及常規(guī)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內科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10):79-81.
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