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人性化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方法 選取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給予人性化護理模式,分別比較兩組病例的陽性與陰性癥狀以及社會功能改善效果,并開展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PANSS總分為(70.9±4.6)分,SDSS評分為(4.0±2.2)分,PSP評分為(78.5±11.6)分,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可良好促進其社會功能提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人性化護理;社會功能
伴隨社會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加,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中越發(fā)常見[1],常規(guī)藥物治療后可緩解患者相關急性癥狀,但其康復期的生活與工作仍會存在嚴重障礙,使得患者社會功能受到顯著影響[2]。本研究旨在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采用了人性化護理模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10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為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所有病例均符合CCMD-3[3]中診斷標準,隨機分兩組各53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19~51歲,平均年齡(32.8±10.9)歲,病程1~4年,平均(1.8±0.6)年;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18~53歲,平均(33.1±10.4)歲,病程1~5年,平均(1.9±0.4)年。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護理措施,給予良好日常照護,定期監(jiān)測病情變化,并輔助建立正確的用藥方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開展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實施內容如下。①基礎護理服務:深入\"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基礎,創(chuàng)造舒適、安逸的病房環(huán)境,保證患者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②健康教育:采用宣傳手冊與病房內板報等形式將疾病知識進行簡單介紹,護士查房時再以口頭講述方式強化疾病保健、生活指導及心理咨詢等內容,及時明確患者內心疑慮,并給予人性化的處理解決。③心理調整:每隔1w開展1次臨床座談會,輔助患者掌握正確的情緒控制方法,鼓勵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要求盡量明確個人心理缺陷,維持積極情緒狀態(tài)。同時,根據(jù)患者受教育狀況與社會背景制定相應的心理改善計劃,最大程度提升其主觀交流意識。③情感支持:每日均給予2h的家屬探視時間,鼓勵家屬盡量營造關愛、和諧的家庭氛圍,指導家屬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每月均邀請患者與家屬參與科室聯(lián)歡活動,組織病患參加相關表演。⑤社會技能訓練:定期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待精神狀態(tài)良好恢復后積極鼓勵回歸社會工作中,輔助評估適合的工作范圍,以加速社會功能恢復,全面促進病情康復。
1.3觀察指標 護理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開展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其中共包含30項題目,評分區(qū)間為1~7分,分別自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與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進行評估。同時,在護理前后采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PSP)判定患者的社會功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間PAN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后PANSS評分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組間SDSS評分與PSP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后SDSS評分與PSP評分均顯著好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以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分裂,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和諧等為特征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伴隨我國社會工作壓力等因素的不斷變化,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4]。由于疾病病程漫長、復發(fā)率高等影響,多數(shù)患者經(jīng)用藥控制急性期癥狀后仍會伴隨嚴重的社會功能障礙,使其生活、工作、家庭等均受不良影響[5]。本研究中53例患者均接受了人性化護理模式,依次在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情感支持與社會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輔助與照料,最終獲得滿意臨床效果。本組患者經(jīng)護理后其PANSS陰性癥狀評分為(20.2±3.2)分,陽性癥狀評分為(19.3±7.1)分,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為(32.1±8.1)分,合計總分值為(70.9±4.6)分,均顯著好于常規(guī)護理患者,表現(xiàn)人性化護理模式可提升病癥改善程度。同時,本組患者護理后SDSS評分為(4.0±2.2)分,PSP評分為(78.5±11.6)分,亦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患者,進一步提示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患者社會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不但可有效促進病情好轉,也能良好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張海濤,鄭麗卿,陳玉清,等.強迫癥與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比較[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4,40(8):486-488.
[2]張彩麗,劉霞.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性化護理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22):264.
[3]梁麗芬,何彩霞,陳少芬.整體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9):108-110.
[4]羅群.優(yōu)質護理對3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和康復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4,23(20):114.
[5]李紅梅.激勵模式護理干預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0(6):64-66.編輯/葉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