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被稱為云朵上民族,莫恩納莎為羌族舞蹈藝術一種,漢語意思為羊皮鼓舞,主要以祭祀性與祭天性舞蹈為主,具有較強宗教色彩。莫恩納莎藝術特征具有鮮明民族性與地域性,體態(tài)特征變化多端,既有本身的功能性,也有較強藝術性。莫恩納莎作為羌族人民生活不能缺少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舞蹈藝術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是對羌族文化傳承以及該藝術門類的保存起著較大作用,本文主要對莫恩納莎的藝術特征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羌族;莫恩納莎;藝術特征
在我國四川省的西部,岷江上游的高原半山區(qū)河谷地帶居住著一支歷史久遠的民族---,這就是羌族。在羌族地區(qū)流傳下來的羊皮鼓舞屬于祭祀性舞蹈,是羌族非常原始的舞蹈,羌語稱為“莫恩納莎”,它一般是羌族“釋比”(漢語稱為巫師)在祭拜神靈、驅除妖邪、祈福還愿、超度逝者靈魂進入天堂等祭祀活動時表演,整個過程具有較為濃重的宗教韻味?!搬尡取弊鳛榍济褡逯匾奈幕栞d體,同時也是羌族人民的宗教領導人,管理著本民族宗教中的大小事務。他不單是主持祭祀和習俗等各類活動的首要人物,更是一個歌舞兼優(yōu)的羌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造者和藝術文化傳播者。
一、莫恩納莎表演形式與內容
(一)表現形式
羌族莫恩納莎表演形式古樸,整個流程充滿神秘,莊重之感,深刻表現出羊皮鼓舞的歷史悠久性與文化積淀的厚重感。羌族羊皮鼓舞主要在二月還愿、四月祭山會、十月初一羌歷年和請神、送神、驅邪祛病等宗教行動中跳,羊皮鼓舞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分為獨舞、對舞和群舞。在祭天儀式中,獨舞由釋比一人來跳,這過程中釋比一邊頌唱經文一邊敲打羊皮鼓,兩種節(jié)奏融合在一起便富有了一定的音樂表現力。羌族羊皮鼓舞在祭天儀式中分上、中、下壇。上壇和中壇的祭祀活動一般由對舞和群舞主導,而下壇的占卜和驅魔等活動基本上由獨舞貫穿。
(二)表現內容
莫恩納莎的表現內容主要以喪葬祭祀儀式與祭天儀式為主,喪葬祭祀儀式是羌人眾多禮儀中最隆重的禮儀之一,也是羌寨全體民眾自愿參加的一個重大活動。在羌族,每當德高望重的老人逝世時,不僅要跳喪舞,唱喪歌,喝喪酒用來道別,而且要舉行異常盛大的祭祀活動,須請釋比念經,跳羊皮鼓舞和花槍舞。在喪葬祭祀儀式開始前,釋比帶領眾人跳羊皮鼓舞。太陽下山時喪葬儀式開始,由釋比和本寨老者在寨子中的空地上共同主持。舞蹈中,他們都戴著面具,排著長蛇一樣的隊伍擊打羊皮鼓,最先到祖先墓地轉圈,隨之在空地跳羊皮鼓舞,有的在死者靈前圍著棺木跳舞,敬拜四方神,敬拜逝去的人。還有的幾個殺羊祭奠死者,將羊作死去的人,進行法事占卜。在大多儀式中,祭祀品都以羊為主,殺羊還愿,將羊血獻給神靈,將成對的羊角掛在神樹上將其視為靈物,這些都體現了羌族人民的原始信仰。
祭天儀式是羌族最大的祭祀活動,舉行活動的兩個時間主要在農歷的九月二十九舉行,或農歷七月三十。各寨子除了在舉行祭祀活動的時間上差別較大外,其他的規(guī)定、程序大都一致。祭祀活動的地方在每個寨子舉行祭祀的神樹林里,在神林中的白石塔附近便是核心祭祀場所。祭天活動最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儀式最開始的環(huán)節(jié):本寨釋比帶領多人前往神林祭祀場所,在時間剛好到達黃昏太陽落山的時候,釋比跳著羊皮鼓舞走在隊伍的最前端。到達祭祀場地后,是釋比誦唱經書請神環(huán)節(jié),經書內容涉及非常廣泛,有開天辟地、萬物起源以及山神、戰(zhàn)爭、病疫等等。請神有三大程序,分別是請地方(邦國)神、山神、釋比祖神。請神之后是通神,這時活動也漸入了高潮,這一環(huán)節(jié)釋比帶領其他祭祀人員圍繞神樹轉三圈( 進入臆想中的“天門”) ,此時釋比頌詞之聲極為高亢,祭祀人員敲擊羊皮鼓的節(jié)奏逐漸加快,強弱成鮮明對比,速度變化也很明顯,并伴以顛狂而熱烈的舞蹈。隨后祭祀人員從“天門”中退出后,儀式隨之進入尾聲。
二、羌族莫恩納莎的藝術特征
莫恩納莎為羌族重要藝術形態(tài)之一, “釋比文化”作為莫恩納莎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羌族精神文明體現,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它蘊含著羌族人獨特的自然風俗,莫恩納莎不僅是羌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承載形式,更是羌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當舞蹈剛開始時,鼓聲敲擊低沉,盤鈴輕輕做響,舞者以簡單遲緩的步子快速的形成了虔誠、神秘的氣氛。在“神靈附體”以后,節(jié)奏逐漸開始加快,動作力度也逐步加強,蹲跳、三百六十度轉打,情緒一片激昂,暗示得到神力,已將妖魔鬼怪趕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許多擊鼓的舞姿,粗獷穩(wěn)健,剛勁灑脫,技巧性強,整個舞蹈始終貫穿著祈禱虔誠之情。莫恩納莎以鼓點節(jié)奏沉穩(wěn)熱烈且豐富多變,舞蹈動作剛健沉穩(wěn)且輕盈敏捷,鼓鈴聲交相呼應,使得整個舞蹈呈現出一種嚴肅、緊張、熱烈的氣氛。
(一)道具的神秘性
跳莫恩納莎時用的道具為鼓框木制,在鼓的單面用羊皮加以蒙制,因此被稱為羊皮鼓。羊皮鼓是用羊皮制作而成的鼓,有八十多公分大小,未繃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內用一個呈弓形的木把連接鼓身,木把的上端雕飾著羌族圖案羊頭,下端拴系著雙絲彩色碎繩。鼓棰用藤條或著杉木制作而成(羌語稱“爾握特”),呈勾狀,五顏六色的綢布纏繞著棰頭,棰柄上裝飾著彩色的碎繩。在鼓框周圍不僅有裝飾絲質彩穗,而且鼓框外表還用羌族特有彩繪條形紋飾加以裝飾來增強該道具可看性與藝術性。
羊皮鼓不是只用來擊打的,還是世界上最奇特和寓意最多種多樣的一種鼓,它全身蘊含的都是文化。羊皮鼓作為祀神驅邪的神圣法器,在羌族釋比做不同的法事時,根據羊皮鼓的功能的不同又分為白色鼓、黑色鼓、黃色鼓三個種類。白色的羊皮鼓在上壇時用來還愿,黑色的羊皮鼓在家庭中用來保太平。黃色的羊皮鼓是兇鼓,用來驅兇邪。通過在祭祀儀式上運用的羊皮鼓,使人們不僅感覺祭祀儀式的神秘,與本民族祭祀活動本質同等神秘的還有該道具,該道具的藝術性遠遠超過它本身所擁有的物理屬性。
(二)舞步多變與沉穩(wěn)
在羌族眾多民間舞蹈元素中莫恩納莎的舞步尤其顯示出獨特性。舞步的多變有其自身的緣由。在羌族地區(qū),羌民一直把治水英雄大禹視為自己的始祖。羌族某些聚集地都有禹跡以及關于大禹的記載,例如:茂縣、理縣、汶川縣、北川縣。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根據傳說和記載的北川禹穴很有可能是禹的出生地。禹步源于大禹常年治理水患而得了一種偏枯之癥,因腿腳不靈利,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人們才將這種步伐稱為“禹步”,也稱作“禹跳”。羌族釋比做法時,所跳羊皮鼓舞與禹步極為相似,在羌族羊皮鼓舞中主要體現為“商羊步”(“俗稱跛子步” 或“禹步舞”)、單腿跳以及單腿曲腿旋轉等。有學者認為羌族羊皮鼓舞的舞步基本上是從“禹步”中來的,而現今的禹步早已被道教所承襲,是中國道教中的法事步伐,可見二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這樣看來,“禹步”本身是一種病態(tài)的步伐,而后被神化提煉成一種巫術或是在做法時使用的動作,體現出古人求福避難的心理。
(三)男性體語粗獷與豪放
在羊皮鼓舞的表演中既要表現出羌族最古老的游牧、狩獵文化,又要表現出由原始社會向農耕文明轉化的進程,所以這種舞蹈大多是由羌寨中年富力強的男性來完成的。羌族釋比跳羊皮鼓舞時,頭戴金絲猴頭皮帽,下身穿著有羌族特色的裙子,手持羊皮單面鼓,上身多穿短褂(茂縣等其它地方的釋比多穿豹皮、羊皮)。而跟隨釋比一起跳舞的其他祭祀人員,裝束大多都是頭部戴有頭巾,上身穿羊皮褂,腰上扎著綁帶,下身穿褲子,小腿處扎有綁腿,手執(zhí)羊皮鼓。他們擊打著鼓點,同時隨著雙腿下蹲為馬步、虛步、丁字步、并步,并以此帶動表演者做各種剛勁豪放的舞姿。如蹲跳步、禹步、貓步、異側踮跳(分單腳和雙腳)、開跨下蹲轉體跳步,雙腳向上起后,隨后前后開跨下蹲快速敲鼓;馬步左右向內屈膝并迅速向異側移重心擊鼓,左右腿并步向右側方向擺出腿的同時, 突然轉體三百六十度胸前擊鼓跳步;左右馬步異側擊鼓后,單腳起跳,頭頂擊鼓,落地轉身單腿向前邁步屈膝下蹲;雙膝彎屈碎步前后進退,并伴以胸前快速擊鼓;雙腳八字形分開,然后下蹲起跳出同時甩鼓擊鼓等等?!睆难蚱す奈璧倪@些舞蹈姿態(tài)中,折射出來古羌游牧民族那種灑脫、陽剛、粗獷的風格,而且也展現了現代羌族舞蹈以胯部動作帶動身體變化的動律特點,這越加賜予羌民族嫵媚中不失豪放、灑脫的性格特征。
三、結語
羌族莫恩納莎所具有的藝術特征,是羌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在當下探討該舞蹈的藝術特征,是繼承優(yōu)秀羌族舞蹈藝術,發(fā)展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時為今后傳承與保護該舞種提供文字借鑒。羌族莫恩納莎作為本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為羌族歷史文化積淀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與此同時莫恩納莎也是羌族人民表達本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作為動態(tài)的活化石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楊莉.古羌舞風[A].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專家建言錄[C].2008.
[2]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1).
[3]鄧小娟,關櫻麗.羌族羊皮鼓舞的文化符號與美學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14(4).